赖先伟
今年我有幸在育才中学参加了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数学“数的认识”教学操作指南研讨会,聆听了特级教师吴正宪、朱国荣等大师的课,我心中是无限感慨且久久不能平静,大师们把自己积累的智慧与经验,以课堂为载体,传递给我们所有走在教育之路上的“追梦人”。
一、真心热爱学(一)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真情实感
吴正宪老师在上“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只需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在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中,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初步感知分数的大小,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热情。在学生们体会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和认识了后,吴老师让孩子用纸片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时,孩子完全放开了,一下就离开了老师的预设,而吴老师竟然就跟随这些孩子的操作,放弃了课前的预设,就顺着孩子的操作认识了几分之几的教学,课堂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轻松和谐的氛围,是充满激情的对话,是心灵和心灵的沟通。
反观我们的课堂,如果课堂中出现了学生的问答、操作偏离了自己课前的预设,一定会想方设法把学生引回自己课前预设的轨道上来,甚至会批评那些答非所问、操作偏离了自己课前预设的学生,这样一来课堂就不是和谐的,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随之消失。
(二)教学中关注对学生的情感评价
朱国荣老师在上“数的认识”(总复习)一课时,需要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整数、小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沟通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数概念的知识网络。在课堂上,朱老师发现一个女孩子老是低着头,显得非常胆怯、害怕,从不举手。当复习到“在数轴上的一个点除了可以表示这个分数,还可以表示哪些数?”引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时,那个胆怯、害怕、从没举过手的女孩子居然小小心心地举了一下手,朱老师立即叫她来说分数的基本性质,那女孩子也许是太过紧张,说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竟然忘掉了“零除外”这几个关键字,而朱老师竟然大张旗鼓地表扬这个女孩子。听课的老师们在与朱老师互动交流时提出:“朱老师,那个女孩子明明答得不对,你为什么还要表扬她呢?”朱老师回答说:“一上课我就发现了那个女孩子老是低着头,显得非常胆怯、害怕,我就想,只要她举手我就一定把回答问题的机会给她,只要她的回答有一点道理我就要使劲地表扬她。当看见她小小心心地举了一下手时,我就立即叫她来回答,没想到她回答得还不错,为了表扬她,我就把 ‘零除外这几个关键字忘掉了。”朱老师话音刚落,台下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反观我们的课堂,往往过于关注知识的严密性、准确性,如果课堂中出现了学生的回答不完善,就会批评他知识学得不扎实,理解得不透彻,或叫其他的同学来补充,根本不会像朱老师那样关注到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充分挖掘出每一个学生的一切闪光点,对其做出情感评价。
二、真正把课堂学习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上课的所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真让座,把课堂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他们“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更好地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一)把“讲”的机会还给学生
上课的所有教师复习旧知时,变老师“倒片子”为学生说;探索新知时,让学生猜、议、评,在关键处、疑惑处、转折处教师再加以点拨,并且考虑同龄人的语言比教师成人化的语言更易于同龄人接受,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凡是学生中有人能回答的,尽量让学生来回答,教师不包办代替;巩固、小结时,也有学生讲感受,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概括;讲评作业时,鼓励学生拿到作业本后,经过自己思考,主动对老师讲错在哪里,怎么错了,实在不明白的地方,再给予讲解。
(二)把“操作”的机会还给学生
上课的所有教师,都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要引导他们学会学习,使学生的各方面在“做数学”当中都能得到发展。不管是赖杉老师的问题――思考――分享,还是沈洋老师的单元形成性评析课,他们在课堂上都做到:
把情境给学生:好奇的眼睛会发现问题;
把问题给学生:好探究的大脑能想到办法;
把困惑给学生:好讲理的天性能让思维更缜密;
把空间给学生:会在分享中品尝到人间的快乐!
反观我们的教学,对所授知识,尤其是遇到重难点时,总是一讲再讲,以为这样反复强调,学生就能牢固掌握,就会忘不掉。教师就是搬运工,把教材里的内容搬到孩子们的头脑中;学生是等待填充的容器,等待教师向里面装填各种知识;课堂教学只是简单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机械地从书本搬进孩子脑子里的简单操作。
走近名师,向名师学习,让我们的专业得到不断成长,满怀激情和憧憬追逐教育梦想,在教育路上幸福地行走。
【作者单位:重庆市江津区西城小学 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