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学习融合情感体验

2015-11-20 11:58卢玮玮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沈括事例观点

卢玮玮

在小学苏教版的十二册教材中,出现了为数不多的几篇说理性课文,《学与问》便是其中一篇。依循说理文的文体特点,我精心设计了教学方案,但课上完,发现“感知问的重要性,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这一教学目标达成度不高。整节课,学生在沉静中进行理性的思考、比较、辨别,对说理文的语言特点及作者的选取事例的考究有了清晰的认识。然而,就是这样过于理性,过于注重表达方法的习得,才使情感体验被忽略。“感知问的重要性,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如何感知?如何养成?这不仅仅要从作者的文字中感受,更要从课堂实践中亲身体验。让学生提问,不就是一种切实的体验吗?

【片断一】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学问吗?

生:学问就是知识。

师:加上“与”字,学与问,又分别指什么呢?

生:学是学习,问就是提问,问问题。

师:瞧,这个词真有意思,它可以表示知识,也可以指学习与提问。那么,这学习、提问和知识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

【反思】导入新课的环节,我从题目入手,旨在引导学生明确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就是关于学、问与知识。然而,这样的问答让我上课伊始便有了牵着学生走的感觉,学生也并非会觉得“学问”这个词“很有意思”。这时,不如直接问学生:“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虽然就题质疑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没有太多新意,但在这节课使用却有着特别的意义。让学生感受提问的重要,培养勤学好问的习惯,即从自己发问开始。就题生疑,勇于发问,意识到“我在提问”“我也会问”,这本身便是一种情感的体验。

【片断二】

师:作者为什么要列举哥白尼的事例?

生:为了证明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生:这个例子很有代表性,哥白尼是个名人,有说服力。

师:是的,作者举这个事例,是为了充分证明发现问题,多提问,多请教,就能获取知识。既然哥白尼的事例已经充分证明了观点,为什么再举沈括的事例呢?请结合事例内容具体说说。

……

生:这个例子是想说,当我们请教别人还不能解决问题,要自己再观察再思考,寻找答案。

生:一个例子不足以证明,两个例子理由充分,更加有力全面地证明了观点。

师:对,作者正是用这第二个事例,补充说明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全面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反思】对于两个事例论据,我设计揣摩、讨论、交流的步骤,引导学生弄清两个事例从不同方面全面充分地证明观点。教学环节随着问答的方式展开,其间也有小组合作,同桌交流,可学生基本是按部就班地跟着老师的思路答题,缺乏主动思考。记得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开发智慧的五个教学步骤,其中有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就是“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所谓真实的问题,是学生在研究材料的基础上自己得出的问题。学生提的问题越多越细,说明阅读思考得越认真深入。反观如上的师生活动,学生没有“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甚至没有主动思考,因而感受问的重要性,就相当困难。其实,对于作者为什么用这两个事例,可以设计得更具开放性:“比较两个事例,你有问题想问吗?”给学生充分比较的时间,再由他们提出五花八门的问题并相互解答。老师想问的,学生应该能提到,即使没有提到,老师也可以将其补充进去。这样,在生生问与答的互动中,促进学生真正在课堂上体验“好问”,增强提问的意识,更好地体会问的重要性。

【片断三】

(屏幕出示:……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听了妈妈的话,沈括仍紧锁眉头,心里的疑团还是没有解开呀!沈括越发疑惑,整天想着这个问题,却还是百思不得其解。没过几天,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四月的山上,乍暖还寒,突然一阵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顿时恍然大悟,拍着自己的脑门大声说:“我明白了!原来……”)

师:同学们,老师对沈括也很感兴趣,上网了解他时看到了同样的故事(如屏幕显示),它和我们课文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生:这篇短文写得很具体,而课文却很简略。

生:短文把沈括的表情、动作、话语都写出来了,而课文没有详细写这些。

师:除了内容上的具体,语言上还有什么不同?

生:很生动。

……

师:课文的作者是很有能力把事例写得具体生动的,为什么却叙述得如此简洁呢?小组讨论。

生:说清楚道理是主要的,记叙事情是次要的。

生:事例可以证明观点就可以了,不需要写得太长,不然反而让观点不突出。

师:说理性文章的语言内容,往往准确严密,简洁概括,证明观点即可;事例的列举是为了说理,无须像记叙文那样关注细节的描写。

【反思】这一片断的教学,我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和讨论,学生基本能发现说理性文章语言简洁的特点。但是为何叙述简洁,恐怕有的人领悟不深。由于之前学习《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李时珍的事例时,就曾将《李时珍夜宿古寺》的相关片断拿来进行比较阅读,帮助学生体会事例在记叙文和说理文中叙述的不同,学生是有学习基础的。因此这一环节的教学不如尝试放手,让学生分别读两段描写,再提问。学生一定会问到“两个片断有何不同?”“课文中用提供的短文行不行?”等。当学生一起讨论自己提出的问题时,会特别感兴趣,讨论更投入,发言也会更热烈,而通过交流互助,学生逐一解决了困惑,又体验到自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自然对提问的重要性和培养勤学好问的习惯有了感性而肯定的认识,教学效果也当然不言而喻了。

综合上面三个教学片断的思考,我想,教学说理性的课文,情感体验也不能忽视。在这样一篇阐述学与问关系的课文里,为学生创设提问机会,使其逐步增强提问意识,体验提问价值,便是真的在理性学习中有机融合了情感体验了。

【作者单位:南京市月苑第一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沈括事例观点
沈括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沈括的登山包
沈括与《梦溪笔谈》
观点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
沈括:一个通才的治水路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