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丛 桦
海瑞:正义的化身 道德的丰碑
文/丛 桦
海瑞是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尤以清官闻名于世。他以贫寒子弟入仕,一度迁降,二度罢官,最后官至二品,74岁卒于南京任上。据史记载,听到海瑞去世的消息,南京的百姓因此罢市。海瑞的灵枢用船运回故乡时,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的人站满了两岸,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绝。400多年来,人们为了纪念和缅怀这位道德楷模,不仅广造庙宇,更是通过评书、小说、戏剧、影视等多种形式塑造了一个个清廉爱民的形象,使得海瑞深得人心,其名也就天下无人不知。上个世纪60年代,因吴晗的《海瑞罢官》而引发了一系列大事,虽然海瑞遭到所谓“批判”,但他“刚直不阿、清廉守正、犯颜强谏、体恤民情”的清官形象反而在现代人中更为广播。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不是吗?作为肉身的海瑞死了,而精神的海瑞却永远活在一代一代人心中。海瑞的精神已经超越了阶级,超越了时代,傲然挺立于正义之柱的顶端,供人们景仰。
公元1514年,海瑞出生在海南琼山的一个普通家庭。4岁时,父亲去世,从此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海瑞的母亲谢氏出生于书香世家,知书识礼,性格坚强。她对海瑞从小就要求严苛,希望把海瑞培养成时代倡导的圣贤之人。据明代文献记载,自海瑞父亲身故后,谢氏就对他口授《孝经》、《大学》、《中庸》等典籍,而且要求他逐一背诵。稍稍长大后,母亲就送他出门读书,并择严师委以教子重托。受母亲的影响,海瑞以伦理道德规范为核心的思想价值观从小就根深蒂固。
海瑞的学问虽然达到了一定程度,但他并不急于参加科举考试。注重内心修养的海瑞此时在思考为什么要读书、做什么样的人、当官的目的是什么等大是大非的问题。也就在这一时期,他遇到了令他钦佩的长辈与良师——城东攀丹村的进士唐胄、城南的进士吴会期。
唐胄曾任广西左布政使、山东巡抚、户部左侍郎等职。他为官清廉,任上极力革除弊政,鼓励垦荒,政声颇著。因不满宦官刘瑾擅权,他拒绝返京述职而闲居在家。《明史》记载:“胄耿介孝友好学,多著述,立朝有执持,为岭南人士之冠”。
吴会期任工部郎中主持修复西汉七陵时,内宫太监想从中牟利,他坚决不允;及至严嵩当国,也想延揽吴会期归附自己,但他丝毫不为所动,严嵩嫉恨在心,授意言官弹劾他谪出京城,吴会期则拂袖而归。
唐胄和吴会期都是“大写的海南人”,他们身上的浩然正气和清廉耿介,对海瑞一生的影响可谓深刻而久远。
海瑞的偶像是汲黯。汲黯系西汉名臣,为人耿直,好直谏廷诤,为民请命,爱护百姓。汉武帝刘彻称其为“社稷之臣”。海瑞崇拜汲黯,说明他坚定了心怀天下,关爱苍生的理念;表明了他不畏强权,不顾得失,要做大明“鲠介之臣”的决心。
海瑞35岁中举,40岁被派往福建延平府南平县担任儒学教谕。教谕一职虽然连“芝麻官”都算不上,但海瑞却认为:“师道立,善人必多矣。”有一天,延平府督学前来视察,海瑞率领两名训导在明伦堂迎见。两名教官倒地跪拜,唯独海瑞挺立中间,抱拳长揖。督学顿时拉下了脸:“看看你们三个,俨然就是个‘山’字形笔架!你海瑞这是给我行的什么礼?”海瑞答道:“这是在教习场所,下官遵照宪纲规定行礼。”初涉官场的海瑞让督学十分不满,于是就有了不懂为官礼节的“海笔架”外号。而这一外号正彰显了他为人为官的性格特征。
公元1562年,海瑞被擢升为浙江淳安县知县。此时正是首辅严嵩专权时期,上下腐败成风,满朝贿赂公行。淳安山多地少,百姓生活困窘。淳安虽然贫穷,却是水陆交通枢纽,各路官僚经常往来经过,地方上不得不出面接待,这对于当地官府和百姓无异于深重灾难。海瑞上任后,凭着智慧和胆识巧妙地解决这一难题。有一次,江浙总督胡宗宪的儿子带着随从路过淳安县,因为接待不周把驿吏捆起来吊在树上。海瑞得报带人赶来,当场将胡公子痛斥一顿,没收了他随身携带的大量银两充入官库,旋即给胡宗宪写了一封信说,胡总督曾颁令各地方不许超标招待过往官差,现在这个人排场这么大,所以肯定不是总督的儿子,而是一个冒牌货在败坏总督名声,建议严厉处罚。胡宗宪接到书信,恨得咬牙,但自知理屈,只好忍下这股恶气。还有一次,钦差大臣鄢懋卿本想路过淳安捞一把,海瑞得知这一消息,立即给他写信大夸其廉洁奉公,考虑到胡公子刚吃过亏,鄢懋卿干脆绕道而行。海瑞不事权贵、不懂变通,作风强硬,很快就成了官场中有名的“拗县令”。
后来,海瑞被推荐升任嘉兴通判,由于得罪了胡宗宪、鄢懋卿等朝廷大员,最后贬为兴国县判官。海瑞在淳安县断案无数,深得民心,这次来兴国,他不但没有怨言反而觉得可以施展自己司法方面的才能。他在判官任上一心为民作主,平反了大量冤假错案,使得老百姓奔走相告,称其为“海青天”。1569年,55岁的海瑞担任应天巡抚。江南的百姓拍手称快,而一些官吏害怕海瑞的威严,心中有鬼的大多自动辞职;显赫的权贵们甚至把大红门改漆成黑色。海瑞上任伊始就亲自参加吴淞江、白茆河的整治工程,使百姓很快得到了兴修水利的好处。可是,就在江南百姓高呼“海青天”的时候,只做了7个月巡抚的海瑞便被各种恶势力联合赶走,引退回到了琼山老家。
与海瑞同时代的文学家王世贞曾评价海瑞有“三不”:不怕死、不贪财、不结党。在此,笔者用“清正、清介、清廉”六个字来具体诠释海瑞的“三不”。
海瑞的“清正”空前绝后。1564年,海瑞初入京城担任户部云南司主事。因工作比较轻松,他利用各种机会广泛接触社会现实,全面了解朝廷现状。而调研结果引起了他对国家前途的深深忧虑。于是,在1566年2月,海瑞决定冒死上呈1300字的长谏《治安疏》,揭举嘉靖皇帝亲政40年来的种种过失,列举天下贪官污吏丑行,指责国家税收政策,反对皇帝相信术士等等。鉴于历史上诸多大臣“逆龙鳞”的悲剧性结局以及嘉靖对待谏臣的态度,海瑞自知难逃死罪,因此在进谏前,已经做好最坏打算。他买回一口棺材,同家人告别,并把后事托付给了朋友。果然,嘉靖看到奏章大怒,下令将海瑞关进东厂大狱,欲判处绞刑。由于宰辅徐阶从中斡旋,拖延执行时间,直到嘉靖驾崩,海瑞才逃此一死。这就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备棺骂皇帝”。海瑞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式来直陈自己的主见?难道他是在用自己的生命“作秀”?绝对不是。因为海瑞心底无私,满腔正气,他希望用性命来换取皇帝的“觉醒”,换来江山社稷的太平与百姓的安宁。《论语》曰:“清正在德”。这种无畏的勇气,正是海瑞的清正之所在。
海瑞的“清介”令人生畏。明朝中叶,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很多农户失去土地,由此引发大量社会矛盾。海瑞担任应天巡抚期间,鼓励老百姓状告豪绅富户的不法行为,并勒令豪强退出霸占的土地。而松江地区大部分诉状都是针对徐氏家族的。徐阶曾任首辅,后被高拱排斥而闲居在家,其子弟家奴横暴于家乡等地,占田达40万亩。在海瑞的声威之下,大部分豪绅马上将多占土地退出,而徐氏家族只退出一小部分田后即止步观望,企图敷衍过关。不仅如此,徐阶还给次辅张居正写信,张居正随后又给海瑞写信,请他顾及徐阁老的体面。按说,徐阶对海瑞有救命之恩,但海瑞不循私情,勒令徐氏家族将侵田归还百姓,还对其横行无法的弟侄按律严惩。当地豪强看到海瑞对徐阶家族都敢动真格的,纷纷“窜至他郡以避”。清介,即清正耿直,高风亮节。海瑞自号刚峰,在为官的20年里,始终做到了不媚公权,不媚上司,在恩人面前也能执法如山,俨然就是一座“傲然挺立的山峰”。
海瑞的“清廉”举朝无双。“廉”被海瑞奉为立身处事的根本。在人人讲求升官发财的时代,海瑞是个一清见底的官。他当淳安知县时带领全家在院内空地种菜,派仆人外出打柴,以节省日用开支。他的私章用泥巴刻成,夏天睡在一张破席上,盖着夫人的旧裙。他为老母亲祝寿破例买了两斤猪肉,还被江浙总督胡宗宪所讥笑。就在海瑞去世前3天,兵部送来的薪俸中多了7钱,他还强令仆人返还。海瑞病逝后,他的下属王用汲前去探视,发现海瑞的床帏是葛布做的,搁置杂物的竹箱也破旧不堪,仅存俸银十余两,旧袍几件,忍不住潸然泪下。伤感之余,王用汲在同僚和海瑞的同乡当中筹集到一些银两,为海瑞入殓。至此,海瑞以事实为他反腐倡廉的一生画上了令人信服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