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霜
(北京朝阳区上辛堡小学 北京100000)
小学一年级数学符号意识的培养
李春霜
(北京朝阳区上辛堡小学 北京100000)
培养小学数学符号意识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之一,《数学课程标准》在小学数学教学总目标中提出:要让小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数学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级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小学生抽象思维。"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一般性的运算和推理。数学符号是具有简洁性和抽象性的规范语言,它准确、清晰。具有简约思维、提高效率、便于交流的功能。数学课程的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用符号表示数及其运算的理解和感受。可见,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对于数学语言表达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需要。
数学符号 意识的培养
为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机会经历数学符号建立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符号的简洁性。
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就必须树立符号意识,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于数学教学的始终。在一年级“认数”单元,教材十分注意加强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在认识了1—5以后,教学几和第几的认识,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体会一个数可以用来表示物体的个数,也可以用来表示物体排列的顺序。教材还十分重视帮助学生建立数的大小概念,把握数的大小关系。在教学“=”“>”“<”的认识时,例题提供了童话场景“森林运动会”,从不同动物只数的比较中,抽象出数的大小关系。比较两种物体数量的多与少,基本方法是一一对应、数形结合。通过一一对应的排列让学生明确它们的只数,以此建立“同样多”的概念,有一只小猪就有一根木头和它相对应,在此基础上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抽象出“4=4”,认识并理解“=”的含义,使学生知道,当两个物体个数“同样多”时,可以用“=”来表示。让学生体会到这么多的语言就可以用一个等号来表示,感受到数学符号的简洁美。接着引导学生比较运动会上松鼠和小熊的只数,通过一一对应的排列,使学生明确松鼠只数比小熊多,小熊只数比松鼠少,从而建立“多”“少”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还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抽象出“5>3”和“3<5”,认识理解“>”“<”的含义,学会用“>”“<”表示两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再次体会到这么多的语言可以用符号来代替。体会到数学符号的简单。
数学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简洁,而且还可以表示关系。例如:3+4=( )-2,把左右两边连起来:
而在教学中更容易让教师忽视对数学关系的培养。在一年级我是这样培养学生的数学关系的。首先,想让孩子做13-5=,这种类型题,接着做连线如:
接着让学生观察12-6和14-8都等于6,所以这2个算式是什么关系,从而引出相等关系。12-6=14-8
最后在让学生像这样的算式相等的在说几个,从而理解=表示数学关系。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更注重数学符号的简洁,而忽视数学符号还可以表示关系。随着年级的增高,会出现用字母表示数。例如:操作――做抓小棒的游戏。
1.明确操作要求:同学们每次抓的小棒根数要比老师抓的多2根。
2.教师分别抓1根、3根、7根小棒,同学抓出相应的根数。
在此基础上提问:怎样求出你应抓的根数?
教师板书出师生抓小棒相对应的根数。
3.老师抓一大把时,问:这时每个同学又该抓几根呢?
(1)引导同学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师生抓小棒的根数。
(2)体会用字母不只表示数,还可以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3)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当a等于60时,每个同学抓几根?当a等于200时呢?
(4)理解同一个数量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a+b+c=a+(b+c)都是表示数学关系,所以小学一年级的数学关系尤为重要,是后面学习的基础。
总之,符号是小学学生进行数学演算、推理和交流的工具,培养小学生符号意识,特别是数学关系意识的培养,对于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发展数学的综合素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精心设计和理解每一个环节和细节,让学生认真去体会、去理解数学符号,并运用数学符号去表达和交流。长此以往,一定会为学生后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