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音乐作品对竹笛音色的挖掘

2015-11-19 09:29徐宗科
音乐生活 2015年6期
关键词:音区管弦乐竹笛

文/徐宗科

当代音乐作品对竹笛音色的挖掘

文/徐宗科

近年来竹笛在当代作曲家的作品中被大量使用,使竹笛从乐器到作品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技巧和音色上更是由早期的简单化、单一化逐渐地发展至如今的复杂化、多元化,而演奏理念上也更符合当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本文通过对若干当代作品中竹笛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主要从竹笛的模仿音色、近似音色以及“非常规”音色的挖掘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深入剖析了中国传统乐器竹笛与新音色思维观念结合的个性化与多样化的现象与趋势。

竹笛 模仿 音色 近似音色 非常规音色

随着西方现代主义音乐思潮的影响,我国作曲家们的思想意识和创作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当勋伯格“音色旋律”创作理念的提出,威柏恩“点描手法”的超前意识,以及瓦列兹为代表的“噪音解放运动”等等有关于“音色—音响音乐”观念的转变,把作为音乐素材之一的“音色”放在了颠覆传统创作思维的首位。在西方的作曲家们逐一摒弃了传统的音乐素材—调性、旋律、和声等等之后,传统乐器新音响的开发,非传统乐器的使用,非乐音(如噪音、自然界音响、机械音响等)的大量加入,电子音乐中的合成音响等成为了替代、填补和充斥作品素材的主要途径来源。追求音色的多样化以及个性化,并将音色的可能性扩大到近乎极端的地步成了许多作曲家创作的共同特征。可以说,音色成了这一时期作曲家们音乐创作中最重视的方面之一。借用汪立三先生在香港“第一届中国现代作曲家音乐节”上的发言,就是“西方音乐家仿佛带着发现新大陆的热情,对新音色的探求蔚成风气”。①① 汪立三:《新潮与老根—在香港“第一届中国现代作曲家音乐节”上的专题发言》,《中国音乐学》1986年第3期,第32页。

在这样的音乐创作氛围的环境中,我国许多作曲家为了创作出既具有本民族风格,又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无疑要从民族音乐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结合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适合本土音乐发展的个性化道路。无独有偶的是,这些西方现代音乐发展潮流中的“音色思维”与中国传统器乐中偏重音色、追求音色个性化与多样化的观念竟是如此的一致。“这种东西方音色观念的‘暗合’,也为民族管弦乐,特别是民族管弦乐中的配器艺术参考西方现代技法来处理民族音乐素材,探索一种新的民族音乐风格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②② 匡君:《二十世纪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中的音色观念研究》,《人民音乐》2009年第5期

1.模仿音色的挖掘

每件乐器都有其自身特有的自然音色,竹笛亦不例外。作曲家们对乐器新音色产生的浓烈兴趣,直接影响并拉动了乐器的创新发展和演奏技法的改变。实际上在这方面作曲家们首先体现为对打击乐器的重视。运用打击乐器来获得作品中的新音响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更为传统的中国戏曲音乐。在探索现代作曲技法的同时不忘从中国古老的戏曲文化中汲取养分,在突出音乐风格的个

对于民族管乐器来说,如果只采用音色模仿的方式,无论对曲作者还是演奏者都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基于竹笛这种管乐器本身的限制,不可能像弹拨乐器、拉弦乐器那样可以利用乐器的其它部位产生的音效,达到模仿的效果。竹笛在传统演奏曲目中,以模仿各种鸟鸣见长,如《荫中鸟》中,通过技巧的配合模仿出很多种鸟鸣声。以模仿打击乐器的仿声演奏对于竹笛来说本是非常困难的,但俞逊发先生在一曲《秋湖月夜》中,却让竹笛以钟声的形式呈现,把竹笛潜在的仿声能力发挥到了极致。G调曲竹笛浑厚的笛音,配合低沉的钟声,极大地增强了乐曲的表现力,形象地展现了湖面上微波荡漾,远处传来古刹悠悠的夜半钟声,勾画出一幅深远宁静的画卷。

吴华先生的竹笛组曲《牡丹亭》中,也多次运用了竹笛模仿钟声的效果。钟声配合梆子的敲击声,更增添了乐曲的几分哀怨。而且在《牡丹亭》中,还出现了仿人声的演奏方式,乐曲第一乐章《游园》的一开始,采用了京剧中“引子”①在京剧中,引子是人物上场时采用的一种程式,用以表达人物的内心状态,并对剧情发展的由头作出交代。(《中国京剧》2000年第03期《关于京剧引子的探讨》 作者:何长高)引子有念白、清唱,没有固定字数。的形式,运用竹笛的滑音等技巧,以一句“好天气也”娓娓道来,真好似一纤纤女子在姹紫嫣红的花园中慢慢走来一般。

谱例1:《牡丹亭》(好天气也)

乐曲的第二乐章《情殇》结尾处,以虚吹的方式,同时指孔由下至上慢慢张开形象地模仿了风声。特别是最后从筒音到第六孔音的大幅度指揉音的滑音,以模仿幽魂的效果,使人有魂之飘然之感,伴随着远去的钟声,亦有“魂归冥漠魄归泉,使汝悠悠十八年”②牡丹亭中的集句诗。之意。此曲运用了大量的创新技巧,特别是人鬼之间的对话,笛哨双音所产生的特殊的音效,以此描绘鬼对人的深情叙述。《牡丹亭》是我国戏曲史上的杰作之一,作品通过男女主人公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以表达作者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如果当年汤显祖以人鬼之间的交流形式来寄寓心中那勇于冲破黑暗、打破牢笼的思想情感的话,而吴华先生以竹笛为载体创作的这首《牡丹亭》组曲,会不会是暗含着“他”想以此曲与古人交流呢,我们不得而知。

2.近似音色的挖掘

基于作曲家们对音乐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不断寻求和挖掘与原有乐器相近似的音色来填补其现有的“音色库”。与竹笛相仿的巴乌、葫芦丝等等乐器就进入到作曲家们的视线。“浪漫主义晚期作曲家在配器风格上的‘进化’特征之一即是极大地扩展了管乐器的表现功能”,③范哲明《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的配器风格》西方音乐创作在发展过程中将各类变形乐器加入,以丰富乐队新颖的音响效果和音色的细微变化。中国作曲家把同样有着悠久乐器发展历史的一些古代乐器、少数民族乐器、近似音色乐器、甚至是为了某部音乐作品而发明的新乐器都源源不断地引入民族管弦乐的创作中,以充实新的音色素材。

协奏曲《神曲》是瞿小松1987年创作的民族管弦乐作品,作品的三个乐章(1.天帝河神;2.山怪地鬼;3.魂)中塑造了“天帝”、“河神”、“山怪”、“地鬼”等不同的音乐形象。乐队编制中使用中国古代的吹管乐器排箫、埙、旎,以及少数民族乐器巴乌、葫芦丝,又结合曲笛、梆笛获得了近似音色或形制乐器共同演奏的新色彩。其乐队编制的建制手法非常类似于西方管弦乐中变形乐器的加入,都是在有意识地更加强调色彩性的因素。还有一些作曲家为了获得新的音色,又不满足于他人已使用的近似音色或形制乐器,开始研制新的乐器以丰富其作品的音色。何训田自制3支竹笛和5个陶罐,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乐队编制来创作民乐七重奏《天籁》,在实际的演出过程中,这些个性化的独特乐器音色在演出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以上种种近似音色或形制乐器的频繁使用,不但使作品整体表现幅度扩大,也使原有乐器音色和近似音色乐器之间音色的细微差别增加,使色彩变化更为细腻,也使作曲家对于音响观念的形成发生了重要改变。

3.“非常规”音色的挖掘

在竹笛的演奏技法中,反映出许多对“非常规”音色的个性化追求。在开发了乐器的模仿音色和近似音色之余,对竹笛音色的挖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索。这其中,非常规音区的使用是比较突出的音色表现。音区音域的对比是器乐演奏中常用的变化音色手段,极限音区的使用和扩展是作曲家们挖掘新音色的又一种方法。笛子的常规音域一般是两个半八度,以一支C调笛子为例,它的音域从筒音g--c3已经是极限音区。极限音区对于传统民族乐器笛子的演奏而言难度极大,音准的把握、气息的调整、整体音色的统一、演奏的流畅性都需要在演奏中格外注意。如一支降B调笛子从f--be3接近三个八度为其整体音域,下例中be3实为极限音区。

谱例2:《苍》杨青

极限音区的吹奏造成新颖的音色效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上例杨青的作品,为笛子与交响乐队而作的《苍》中,最大限度地拓展了笛子的原有音区,特别是发音紧张度较明显的某些特性、极限音区的频繁使用也是作曲家获得“非常规”音色的手段之一。当单一声部、单独乐件音色的挖掘达到极致时,作曲家们又不遗余力地尝试寻求“非常规”组合中的音色突破。对乐队中某些乐器或合成音色的偏爱, 也形成了新的音响色彩。

谱例3:《苍》杨青

《苍》的结尾处,双簧管与独奏竹笛两声部的处理:“用不同的演奏方式、不同的调性、不同的节奏结合体现了不同的音响色彩,进一步突出了两件乐器的音色个性, 也使得两个声部线条更加独立、清晰,形成新的音色组合”。①② ③ 匡君:《二十世纪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中的音色观念研究》,《人民音乐》2009年第5期。

结语

“从 20世纪中叶按照融合、统一的音色观念发展大型民族管弦乐队,到 20世纪末追求音色多样化和个性化”,②我国当代民族器乐作品的创作实践经历了从摸索到成熟,“表现出先离开、后回归本民族传统音色意识的过程”。③汲取西方先进创作技法的同时,根植于本民族音乐传统的基础上的创作才是发展具有自身特点的民族音乐。正所谓“任何艺术材料的简单相加都不能成为一部艺术品,这些材料只能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形成一个整体,才能成为一部艺术品。”④[俄]亚科夫・米尔诗坦著《李斯特》,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8月,第233页。

[1]汪立三.《新潮与老根—在香港“第一届中国现代作曲家音乐节”上的专题发言》[J].《中国音乐学》,1986年第3期

[2]匡君.《二十世纪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中的音色观念研究》[J].《人民音乐》,2009年第5期

[3]范哲明.《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的配器风格》[J].《黄钟》,2012年第1期

[4]何长高.《关于京剧引子的探讨》[J].《中国京剧》,2000年第3期

[5]俞逊发、许国屏、周大成编著.《中国笛子考级曲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6]唐俊桥:《对笛子与交响乐队作品《苍》中现代音乐元素的理解及演绎》[J]《 黄钟》2011年第4期

(责任编辑 霍 闽)

徐宗科(1983—),沈阳音乐学院讲师。性色彩的前提下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将其创新性地融合在创作中,使得作曲家们找到了一条更为宽广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道路。

猜你喜欢
音区管弦乐竹笛
My Mother
我的坚守
关于女生声种的鉴定
探究圆号各音区的练习方法
琴声无边,乐韵悠扬
青少年民族管弦乐作品展演在北京举办
竹笛
大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