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波
(桂林理工大学勘察设计研究院,广西 桂林 541004)
软土是具有特定含义的土类,是指沿海滨海相、三角洲相、溺谷相、内陆河流相、湖泊相、沼泽相等,主要由细粒土组成孔隙比大、天然含水量高、压缩性高、强度低、灵敏度高的结构性土层[1],主要分布在我国福州、深圳、杭州、武汉、广州、上海等沿海和内陆地区,而且分布面积很广泛。这些地区的绝大多数的建(构)筑物都是建设在这些软土地基上。这些建(构)筑物不但对地基承载力有要求,还对地基的沉降有严格要求。因此,建(构)筑物建造之前,必须对这些软土地基进行处理。在众多的软基处理方法中,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法是一种常用的软基处理方法,能够对软基进行有效地处理。由于建(构)筑物对地基的承载力和沉降变形均有严格要求,在软基处理中,必须严格控制处理后地基的承载力和沉降变形。处理后的软基承载力一般能够得到较大提高,满足建(构)筑物的承载力方面的要求,但是沉降变形却不一定能够满足要求。因此,如何运用软基处理中的监测数据来对软基处理的沉降变形进行预测,并求得各种预测方法所产生的误差,这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为了控制堆载施工进度,指导工程后期施工与安排,同时为了保证软基的稳定性,需要对软基最终沉降量进行计算预测。常用的沉降预测曲线拟合法如下所示。
三点法的固结度表达式如下:
其中,α,β 的取值均依赖于排水条件。
t 时刻的固结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St——t 时刻的沉降量;
Sd——瞬时沉降量;
S∞——最终沉降量。
在实测沉降S—t 上,取荷载停止施加后三点(ti,Si),要求t3-t2=t2-t1,代入前面的公式求得α 和β 值后便可以求得有关沉降值。
双曲线法是一种曲线配合方法,其假设荷载稳定后地基沉降过程近似为双曲线关系,对实测沉降数据采用双曲线进行拟合,然后根据拟合得到的双曲线方程,对软基某一时刻的沉降量或最终沉降量进行推算。
一般采用的公式如下:
式中:t——预测时间;
t0——起始时间;
St——t 时刻沉降量;
S0——t0时刻沉降量;
a,b——(t-t0)/(St-S0)与(t-t0)关系直线的截距和斜率。
深圳市宝安区图书馆场地地层分布情况如下:
①人工填土(Qml):灰黄~褐黄色,黏性土为主,局部夹有碎砖块等建筑垃圾,稍湿,松散,厚0.40 m~5.60 m;
②淤泥(Qm4):灰~灰黑色,可见少量贝壳碎片,局部混少量石英砂,流塑状态,厚4.00 m~10.50 m;
③粉质黏土(Qal+pl3):褐红~褐黄,局部含石英砂,可塑状态,厚1.50 m~5.70 m;
④含黏性土砾砂(Qal+pl3):灰白~褐黄色,磨圆度一般,不均匀混黏性土,饱和,稍密,厚1.80 m~11.90 m。
各土层物理力学参数见表1。
表1 土层物理力学参数表
本工程塑料排水板采用正三角形布置,塑料排水板宽度为1.0 m,厚度为4 mm,间距为1.0 m,平均长度为10.0 m,打穿淤泥层,至淤泥下卧层中至少0.50 m,上露出砂垫层0.50 m。砂垫层厚0.50 m。预压荷载设计高度为3.60 m,分级加载。软基处理平面简图见图1。
以深圳市宝安图书馆软基处理工程浅层沉降板SS3 沉降监测资料为预测样本,运用前面两种预测方法进行沉降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计算每个预测计算点的相对误差,相应的预测结果如图2,图3 所示。
由图3 可得,t0=65 d 和t0=95 d 时,预测误差比较大,所选数据越靠近沉降稳定期时,预测精度就越高;沉降计算点的选取对结果影响很大。拟合样本跨度越靠后预测精度越高,沉降预测结果精度越高;三点法预测值与时间起点t0的选择有关,当时间间隔取值相对较大时,计算结果越接近实测值。
图1 软基处理平面图
图2 三点法在不同t0下的沉降预测曲线
图3 三点法在不同t0下沉降预测误差曲线
由图4,图5 可得,不同的时间起点t0,以恒载后80 d 为t0时推算得到的沉降的相对误差较小;当t0为恒载后20 d 时,预测得到的相对误差较大;当t0为恒载后50 d 时,预测得到的相对误差较t0为恒载后20 d 时的小,且最后一个点的预测沉降比实测值略大。初始时间的选择对计算结果影响较大,同时恒载时间的长短对最终结果的影响很大,推算所用的恒载期越长,其推算值越接近实测值。
图4 双曲线法在不同t0下的沉降预测曲线
图5 双曲线法在不同t0下预测曲线的相对误差
沉降预测起始时间相同,初始时间的选择对两种预测方法的预测结果影响均较大。双曲线法中恒载时间的长短对最终结果的影响很大,推算所用的恒载期越长,其推算值越接近实测值;三点法拟合样本跨度越靠后预测精度越高,沉降预测结果精度越高,当时间间隔取值相对较大时,计算结果越接近实测值。对于同一预测样本,双曲线法预测结果所产生的相对误差比三点法所产生的相对误差小。
[1]马天骏,陈先华.岩土工程勘察[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2]孙昊月.堆载预压法处理软土地基沉降量预测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0.
[3]张仪萍,俞亚南.沉降预测中的灰色模型理论与Asaoka 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9):141-144.
[4]崔海丽.高速公路软土地基沉降预测方法的研究及其应用[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涂 帆,常方强,李小鹏.指数法和双曲线法组合预测单桩极限承载力[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6,4(1):21-23.
[6]周 刚,陈谦应,周一勤,等.软基路堤超载预压路段工后沉降预测[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22(4):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