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与精读体验丰富人生
——公共图书馆古籍展演之探索

2015-11-18 21:01徐忆农
新世纪图书馆 2015年10期
关键词:古籍名著图书馆

徐忆农

博览与精读体验丰富人生
——公共图书馆古籍展演之探索

徐忆农

古籍展演,无论是以立体原典、平面图文等静态方式展示,还是透过诵读表演、影视演播、讲座论坛等动态方式呈现,本质上都是用书面或口头语言对古籍进行的解读。本文介绍了南京图书馆在古籍展演方面的探索实践、开拓创新和取得的品牌效应,重点将一年读一部名著的南图阅读节与一年借阅3423本书的全台借阅楷模进行比较,探讨“人为什么要读书?是博览群书好还是精读名著好?”的议题。结论为读书是心灵享受,能让读者体验各种不同人生,因而图书馆员应该引导读者既系统博览群书,又深入精读名著。

古籍展演推广阅读公共图书馆博览群书精读名著体验人生

书籍是记录和传播知识的工具,而古籍是古代书籍的简称。古籍作为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个无比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知识宝库。中国是纸和印刷术的故乡,存世古籍浩如烟海,据统计,目前大陆各公藏单位拥有古籍总量超过5000万册。而前不久出齐的《中国古籍总目》著录中华古籍约20万种,这是经过数百位专家学者20年的调研整理的成果。由于时代久远,语言发展变化,古今差异明显,今天不少读者直接阅读古籍已感到比较为难。透过各种展演方式,当能拉近读者与古籍之间的距离。

“展”“演”在古代汉语中时常分开始用。《说文》曰:“展,转也。”《广雅》曰:“展,舒也。”因而“展”有翻转、舒张、陈列、陈述之意,如展览、展示、展现、舒展、展叙、展陈、展望、展读、展骥,等等。《说文》曰:“演,长流也。”《释名》曰“演,延也,言蔓延而广也。”因而“演”有扩展、推广、推衍、阐发之意,如演化、演示、演述、演陈、演讲、演绎、演诵、演播、表演、演唱,等等。现代汉语中“展演”时常连用,被视为新词[1]。实际上,在古代汉文佛学典籍中,“展演”就己连用,如宋代禅僧普济编撰《五灯会元》中有“展演之言”“展演词锋”之语,被学者解释为展示演绎之言语和阐发宏论。由此使人联想到“提米斯托克利的地毯”。古希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提米斯托克利认为,人们的言谈就像是华丽的地毯,只有在展开时才能看清上面的纹样;当我们把地毯卷起来时,纹样就变得模糊不清,直至消失[2]。因此,古籍展演,无论是以立体原典、平面图文等静态方式展示,还是通过诵读表演、影视演播、讲座论坛等动态方式呈现,本质上都是用书面或口头语言对古籍进行的解读。

1 探索实践

近现代以来,原藏于官府和私人手中的古籍大量涌入新兴的公共图书馆。时至今日,公共图书馆所收藏的古籍,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大大超过其他机构。如南京图书馆是江苏省立公共图书馆,其前身可追溯到1907年创办的江南图书馆(后更名为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与1933年筹建的国立中央图书馆,20世纪50年代合并为今馆。经过百年积累,馆藏古籍已达160多万册,位居全国前列。吴慰慈等先生著《图书馆学概论》中给图书馆下的普适定义为:图书馆是社会知识、信息、文化的记忆装置、扩散装置[3]。在百年的风风雨雨之中,无论是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和平安宁的岁月,图书馆前辈和同仁,始终将守护典籍和传播知识视为自己神圣的使命,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时常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古籍展演活动来实现的。据《南京图书馆志》[4]记载,国学图书馆多次举办“书籍字画展览会”,参观者每场达千人左右。1930年,国学图书馆还选取馆内影印善本书籍,参加比利时独立百年纪念博览会,展品获金牌奖。中央图书馆筹建于南京,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筹备处辗转西迁武汉、长沙、重庆等地,1940年8月1日,中央图书馆正式成立于江津县白沙镇(今属重庆),其后所建重庆分馆启用,日夜开放阅览,并数次举办馆藏善本书籍和金石拓片展览会,观众十分踊跃,以致延期闭展。抗战胜利后,中央图书馆迁返南京,1948年5月举办善本图书展览。

1950年,南京图书馆举办“台湾朝鲜资料展览会”,这是更名后所办最早的书刊展览,其中有不少展品为古籍,并编发展览会特刊,参观者达三千余人。在这以后的60余年中,南图不仅多次举办馆藏古籍展,同时开办讲座或报告会进行传统文化知识普及宣传。如1954年共邀请著名学者举办文学报告会14次,其中以古籍为讲题的为8次,有唐圭璋主讲《红楼梦》《西厢记》,陈中凡主讲《水浒传》、“宋元话本的发展”,关吉罡主讲《儒林外史》《三国演义》,罗根泽主讲“屈原”,孙望主讲《诗经》,每场听众达千人左右。为加深印象与引导阅读,图书馆还编印小型书目资料索引发给听众。

二十多年前,笔者有幸成为南京图书馆馆员,一直从事与古籍有关的工作,不仅是许多古籍展演活动的见证者,而且还是筹划者和亲历者。长期以来,我们利用馆藏资料,举办古籍展览,向社会各界宣传普及古代文献知识。先后举办“中国古代图书展”“水浒传专题研究书展”“中国古代名家书画仿真品展”“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资料与图片展”“中华茶叶五千年”“百年甲骨学”“百年沧桑话敦煌”“迎回归,忆历史──馆藏香港史料展”“澳门四百年”“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文献图片展”等多个陈列展览,展览主题有综合性的,也有休闲性的,还有的选题或与热播名著改编电视剧有关联,或与重大庆典纪念活动相契合,同时我们还配合书展举办“水浒漫谈”“饮茶与健康”“甲骨文知识”等专题讲座,因而使传统文化受到社会各界和当地媒体较多关注。如江苏卫视“金色少年”栏目制片人参观《中国古代名家书画仿真品展》后,主动摄制了数十分钟的专题节目,向中学生观众介绍中国书画的基础知识。2006年,笔者应邀担任江苏卫视“江南”栏目《千古字谜》长篇纪录片撰稿人,此片除在电视台播放外,还获得江苏电视最高奖“金凤凰奖”长篇纪录片一等奖,另又入选《〈江南〉获奖作品精选集》DVD正式出版,在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发行,至今仍在江苏网络电视台播放,已有逾万人点播。

2 开拓创新

坐落于市中心大行宫地区的南京图书馆新馆,于2006年落成并部分对外开放,2007年实现全面开放。由于场地、设备等客观条件改善,传统的古籍展演活动无论是规模还是效果都有明显变化,如在新馆全面开放暨百年馆庆期间举办的“百年珍藏文献展”,各类媒体争相报导,成为公众“热议”话题。与此同时,在元旦、春节、“世界读书日”、“七彩的夏日”等各大节庆期间,全馆均举办大型的“文化惠民”活动,其中“迎春猜谜,各显神通”“诵读经典,陶冶心灵”“陶风读书会”及发放《人文素养读书指南》等古籍展演活动,男女老少踊跃参与,受到读者好评。

2011年底,南京图书馆增设国学研究所。由于公共图书馆很少设置国学研究院所,因此必须以创新精神,开拓工作思路。我们认为,可利用公共图书馆这一平台,根据受众不同,分普及、提升、引领三个层面开展各项工作。

2.1 普及与服务

主动与媒体合作,在新华社所属的《现代快报》创办“国学玄览堂”栏目,由徐小跃馆长亲自撰稿,向公众系统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观念,如仁、义、礼、智、信等,现已刊出15期,全部被南大网及网易等知名网站转载。另外,2014年第二届青奥会在南京举办,笔者应青奥组委会之邀撰写《让青春在千年古都绽放》一文,以中英法三种文字及纸质、网络、手机三种版本,发表在青奥会官方杂志《南京2014》上,向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少年阐释中华文化的魅力。与此同时,我们将古今中外书籍与印刷文化熔于一炉,在本馆为公众作“书籍的历史”“东方之美──从十竹斋到现代艺术”专题讲座和举办相应展览,并赴徐州、扬州、常州及省市机关巡讲,又应邀为小学生作“书籍的故事”专题讲座。讲座与展览内容不仅长久发布在南图网站,而且还将“书籍的历史”展板,传送至山东大学(威海)图书馆与威海市图书馆、辽宁丹东图书馆、浙江省湖州市图书馆,以及江苏省常州、常熟、无锡、泰州、南京高淳区与江宁区图书馆进行巡展。为了让普通读者方便借阅古籍注译与研究新作,我们在读者服务部增设国学图书阅览区,并陆续编印“国学图书阅读指南”向读者免费发放。

2.2 提升与研究

在《新世纪图书馆》增设“国学研究”栏目,着意登载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性与普及性文章。同时在南图网站增设网站“国学导览”栏目,分设“国学玄览”“国学研究”“中华学术”“国际汉学”四个子栏目,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化传播。由于对增设栏目及时宣传报道,《中国文化报》、文化部、中国日报网、省委新闻网都转载了相关报道。另外,“国学玄览”与“国学研究”栏目同时也兼具南图机构知识库功能,目前在公共图书馆并不多见。

2.3 引领与交流

为全面提升图书馆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引领和推动学术进步,经认真筹划与多方沟通,在南京成功举办海峡两岸“玄览堂珍籍合璧展”与“首届玄览论坛”。“合璧展”由中国国家图书馆、台湾汉学研究中心、南京图书馆联合主办,展品为分藏于两岸三馆的《玄览堂丛书》原典及相关档案文献。此次活动不仅是继《富春山居图》台北合璧展之后又一文化盛事,而且是分隔两岸的珍贵典籍首度重返大陆相聚团圆,在两岸文化交流史上留下绚丽的篇章。“论坛”由南京图书馆与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其后与会的台湾卓越图书馆代表团还参访扬州、南京的公共与高校图书馆。展览和论坛举办时,省市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集中进行了宣传报道,而新华网,中新网、《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和香港《文汇报》等国内知名媒体也用较大篇幅进行了专题报道,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文化部、江苏省委、省政府等众多网站都转载了相关报道。我们又进行“首届玄览论坛”发言稿的整理工作,在《新世纪图书馆》发表。另外,我们还协助国家图书馆成功举办缪荃孙诞辰170周年纪念会暨学术研讨会。目前在台举办“第二届玄览论坛”正是以上交流成果的直接延续。

4 品牌效应

自2010年起,南京图书馆每年举办一届阅读节。南图阅读节是国内首个以省级公共图书馆名义举办的阅读节,也是我们精心打造的文化活动品牌,受到公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和品牌效应。南图阅读节的最大特点是以“和名著对话与大师同行”为基调,每年选择一部经典名著,确立一个主题,通过论坛、讲座、展览、影片赏析、诗文诵读、知识竞赛、动画设计作品大赛、编印阅读指南、嘉宾在线解答问题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为读者深入解读每部名著精义,同时普及各类相关知识。前四届阅读节已先后选读《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从第五届起,开始选读中国古典哲学名著,现已选读《论语》《孟子》,今后还要陆续选读《老子》《庄子》等名著。

作为阅读节的举办单位,我们时常被问及以下的问题:为什么每年只选读一部中国古典名著?为什么先读文学名著后读哲学名著?阅读节的品牌效应能延续下去吗?

我们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任何人都无法遍览群籍。英国哲学家培根在《学术的进展》中说:“人类的理解能力是人类知识的来源,人类知识的区分正对应于人类的三种理解能力:历史对应于记忆,诗歌对应于想象,哲学对应于理智。”[5]这种按照人的理解能力将知识归纳为历史、文艺和哲学的三分法,是世界各国现行文献分类法的基石。胡适先生是中国现代学术体系中小说学的重要奠基者,他认为,中国的传统小说一共有两种体裁:第一种是由历史逐渐演变出来的小说,例如《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水浒传》等等。第二种是创造的小说,例如《红楼梦》[6]。由此可知,南图阅读节选读的四大古典小说,不仅皆属于文学想象名著,而且大多与历史记忆有密切关联。与此同时,由浅入深、由近及远是掌握知识非常有效的途径,因而南图阅读节先选读古典小说,再转为哲学名著,可以逐步激发起民众的阅读兴趣,引导读者对经典名著进行系统阅读。

主题论坛是南图阅读节着力推出的核心项目,可称为重中之重。《红楼梦》产生时代晚,与南京又有密切关系,被选作首届阅读节解读名著。首届阅读节主题论坛齐聚了蔡义江、孙伟科等在红学研究方面颇有造诣和影响的专家学者,为读者详解《红楼梦》,发言内容涉及作者研究、文学成就、版本源流、地域特点、红楼文化等方面。第二届至第四届阅读节解读的都是“由历史逐渐演变出来的小说”,主题分别为“《西游记》:变幻与觉悟”“《水浒传》:社会与人性”“《三国演义》:战争与人性”,因而每次主题论坛不仅邀请陈洪、李安纲、潘知常、汤晓华等相关领域学者就小说本身进行阐释,而且邀请陈得芝、王邦维、陈振、李昌宪、方北辰等高校知名教授,从时代背景、故事来源等历史演变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解析。如陈得芝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参加了第二至四届主题论坛,发言的题目分别为《长春真人的<西游记>》《<水浒传>与元末社会》《从<三国历史>到<三国演义>》,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南图徐小跃馆长兼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是首批国家高层次“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他参加每届主题论坛,都对专家学者的发言进行点评并作主旨发言。徐小跃馆长认为,我们阅读文学名著,除了从文学和历史的层面进入,更应从社会和人性的层面给予关照。要通过书中的人物、故事来深挖人性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而说到人性和生命也就涉及到了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他在论坛上从哲学的角度对四大古典小说进行了深入分析,又在报刊上发表了《质本洁来还洁去》《我们究竟怎样阅读<西游记>?》《<水浒传>应作如是观》《<三国演义>应作如是观──兼论战争与人性》等系列文章,全面揭示这四部文学名著的深刻哲理。总之,前四届论坛邀请多位专家学者从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角度,对名著进行了不同层面、不同观点的全面解读,同时每场论坛都安排听众提问与专家解答的互动环节,既形成学术上的争鸣,也引导读者养成对名著全面理解和深入思考的阅读习惯。在解读完四部文学名著后,去年恰逢孔子诞辰2565周年,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第五届至第六届阅读节选读哲学名著《论语》《孟子》,并确定分别以孔孟的核心思想“仁者爱人”“向善之心──中华民族的信仰追求”为主题,可以说是顺势而为。为烘托气氛,论坛开始前我们组织馆员与在场读者集体诵读经典名句,效果显著。

为了吸引广大读者走进图书馆,每届阅读节都会举办各种有特色的亮点活动,如先后举办的“馆藏古籍文献十大珍品”评选、过云楼藏书合璧展、陶风图书奖评选等。为了扩大阅读节的影响,南图与《中国文化报》、《现代快报》、中国江苏网、《江南时报》等多家媒体密切合作,对阅读节进行整版或系列报道。为了延续阅读节的影响,南图在网站设置永久性阅读节栏目,而各位专家学者的论坛、讲座等发言稿皆全文发表在《新世纪图书馆》杂志上。今后,南图阅读节不仅要选读中国的传统文献,还要选读世界的经典名著。相信通过不断努力,阅读节所积累的品牌效应,一定能够延续下去,直到遥远的未来。

5 人生思考

今年初笔者在《图书馆报》上发表了《一年读一部名著──南图阅读节回眸与思考》[7]一文。其后,《图书馆报》陆续发表《提倡每年读三千本书还是一本书》[8]《从经典出版到经典阅读》[9]两篇“记者观察”专栏文章,认为南京图书馆这样的成功组织经典读书活动,可资借鉴。同时记者又将南图阅读节与2014年全台公共图书馆借阅楷模颁奖活动相比较,并表示,一个是每年借阅图书3423本的借阅楷模,一个是每年着重读一部书的图书馆,这两个数字对比之鲜明,足以让人们对阅读推广理念进行重新思考。

那么,人为什么要读书?是博览群书好还是精读名著好?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10]两千多年来,无数人都在追问孟子说的“几希”究竟是什么?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人生价值》中回答说:“人之所以高贵于禽兽者在于他的心灵。人如果要充分地表现他的人性,必须充实他的心灵生活……肉体的享受不是人类最上的享受,而是人类与鸡豚狗彘所共有的。人类最上的享受是心灵的享受。哪些才是心灵的享受呢?就是真善美三种价值……人如果在这三方面达到最高的境界,同时也就达到最幸福的境界。”[11]真善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三种方式,如果套用培根对人类的三种理解能力的描述,大体上说,真对应于记忆,善对应于理智,美对应于想象,因而可进一步归纳为:历史求真,哲学求善、文艺求美。中国最早的图书分类法产生于汉代,唐初的《隋书·经籍志》采用南北朝以来形成的经、史、子、集四部法进行分类,从此以后,中国历代公私书目,大多是用被视为“永制”的四部分类法编制的。从字面上看,中西分类体系明显相异,但从本质上说,二者并非水火不相容。培根将人类知识归纳为历史(记忆)、文艺(想象)和哲学(理性)三大部分,和中国四部分类法除经部以外的史、集、子暗合,而经部之书虽较杂,实亦可归入此三部。培根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到中国的事物,因此他所提出的三分法,很可能受到中国分类法的影响。因而,系统阅读中国古籍中的经、史、子、集经典著作,可以让我们把握真善美之真谛,充分享受心灵快乐。如清代李渔《笠翁一家言》所录《闲情偶寄》(一作《笠翁偶集》),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八部。其中词曲与演习二部,实为戏曲理论专著,在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发展史上,是值得重视的突破,为后世所推崇。但此书实际上是吃穿住用样样有,林语堂将其誉为“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如李渔在此书《声容部》谈论“衣衫”说:“妇人之衣,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12]今天的人们读到这样的文字,也许会在审美方面有新的收获。

人们常说读书能改变人生。于是之先生出生于一个完全没有文化的家庭中,而且家境贫寒,后来通过在辅仁大学“蹭课”和上夜校,最终成为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他在《幼学纪事》一文中引用《荀子·劝学》中“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之语,并说“我衷心地喜欢这两句话……教我知道书这种东西的宝贵,使我没有胡乱地生长”[13]。

然而,今天在公共图书馆看展览、听讲座、猜谜语的许多读者是退休老人,知识和文化能给他们什么收获呢?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埃科在回答记者相似提问时说:“一个目不识丁的人,假如说在我这个年纪死了,那么他只活了一种人生;而我却体验了拿破仑、恺撒、达达尼昂的多种人生……因为这是一条拓展记忆容量、极大地丰富个性的理想途径。那么,到生命终点,你得以体会了无数种人生,这是项了不起的特权。”[14]因此可以说,我们每个人天天翻阅书刊或诵读经典,也许不能改变自己现实的人生,但却能够体验非常丰富的人生。

在佛学用语中,“空”是一个关键词。那么什么是空?20世纪90年代初,我有幸在南京栖霞寺就这个问题向圆湛法师求教,圆老当即拿起茶几上的水杯说:“空不难理解,就像这只杯子,没装东西就是空。杯子越空,装的东西越多。佛学所说空心,就是清净无染的禅心。换句话说,空心就是包容之心。”星云大师与圆老有师生之缘,他在回忆文章中多次提到圆老,认为圆湛法师是一个真正有学问、真正会教书的老师[15],并说在就读栖霞和焦山佛学院的时候,便非常喜欢圆老教授的“俱舍论”和“老庄哲学”[16]。由此可知佛道有相通之处。本论坛以“玄览”命名,源自《玄览堂丛书》之名。如果再往前探寻,“玄览”一词源于《老子》“涤除玄览”。马王堆出土帛书《老子》乙本“玄览”作“玄監”,“監”字作人向皿中水照面[17]。“玄览”犹“玄鉴”,喻心灵深处明澈如镜,能照察事物,深见其理。老子所说的“涤除玄览”就是让我们洗清杂念而深入观照,这是老子核心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国家图书馆詹福瑞教授在“首届玄览论坛”上,从阅读层面对“玄览”的含义作了全面梳理和深刻揭示。他认为,有人注释“玄览”为博览,那就是说要多读书。但是“玄览”还有深览之意,即精读,就是要读历代经典著作,读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经过时间检验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因为在这些文献里面,凝聚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基本的价值观和基本的情感,它是中华思想的策源地,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灵魂的栖息地。同时,“玄览”不是自闭的玄览,而是开放的玄览。从这个角度来说,不仅要读中国传统文献,还要读世界的经典。我们需要采取一种开放的态度,向其他民族、其他文明学习。这样才能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生生不息[18]。由此可知,道家所说“玄览”与释家所说“空心”是相通的。我们每个图书馆员应该排除各种心灵滞碍,融合儒、释、道的思想观念,容纳多元的古今中外人类文化成果,引导读者既系统博览群书,又深入精读名著。

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中第五定律为“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19]。形象地说,公共图书馆就是一株百年大树。笔者曾在山西看到一株近3000年的古树。站在树旁想通了一个道理,树上的每片叶子虽然只有一瞬间的绽放逗留,就匆匆飘落,但它从阳光雨露中吸取的营养,最后都汇聚到树身上,从而成就了千年古树的郁郁葱葱。我们每位图书馆员其实都是向大树输送养分的树叶。祝福每位同仁,不忘初心,从中外典籍中吸取知识滋养,获得心灵享受,在哪里存在,就在哪里绽放,图书馆之树自然会因为你的存在而长得更加强壮茂盛,福荫我们的万千读者。

[1]于根元.现代汉语新词词典[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894.

[2]奥斯特勒.语言帝国:世界语言史[M].章璐,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

[3]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55.

[4]卢子博.南京图书馆志[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6.

[5]培根.学术的进展[M].刘运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4.

[6]胡适.胡适文集:第1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57.

[7]徐忆农.一年读一部名著:南图阅读节回眸与思考[N].图书馆报,2015-01-09(A22).

[8]鲁直.提倡每年读三千本书还是一本书[N].图书馆报,2015-03-06(A05).

[9]鲁直.从经典出版到经典阅读[N].图书馆报,2015-05-15(A03).

[10]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191.

[11]朱光潜.人生价值[M]//史为昆.当代文学作品阅读经典:哲理小品:中国卷.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216.

[12]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273-275.

[13]于是之.幼学纪事[M]//王宏韬,杨景辉.演员于是之.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7:3-15.

[14]巴黎评论编辑部.巴黎评论:作家访谈录第1卷.黄昱宁,等,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277.

[15]星云.百年佛缘:4僧信篇[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9.

[16]星云.星云日记:21慈悲是宝藏[M].长沙:岳麓书社,2013:120.

[17]韩禄伯,邢文.简帛老子研究[M].余瑾,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187-188.

[18]詹福瑞.玄览:博观与深读[J].新世纪图书馆,2014(12):14.

[19]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M].夏云,等,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308.

徐忆农南京图书馆研究部(国学研究所)主任、研究馆员。江苏南京,210018。

Extensive and Intensive Reading,Experience Rich Life:Exploration of Public Library Performance of Ancient Books

Xu Yinong

G256

2015-08-10编校:刘勇定)

猜你喜欢
古籍名著图书馆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古籍修复师的巧手与匠心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图书馆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去图书馆
广西古籍保护中心积极推动古籍普查工作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举办古籍保护知识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