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代的盲点

2015-11-18 16:14:00杨怡芬
雨花 2015年15期
关键词:书摘阿明盲点

■ 杨怡芬

我们时代的盲点

■杨怡芬

我是个书摘狂人。一本书到手,第一遍自然是泛读,在哪儿读都没问题,车上厕上,能捧书就得;任何时间都可以,五分钟十分钟,能读上几行就足;如此粗糙将就,才让我这些年囫囵吞下一些书。但是,一旦遇到心仪之书,人就郑重起来,立马回头重读不说,而且,这一遍,大多是端坐桌边,随手在笔记本上涂写,或摘抄,或写心得——就这样攒下了一摞笔记本,心知绝少有机会重温,但白纸黑字地存在那里,让我很是安心,仿佛经由这样的摘录仪式,我就算是占有它了。

“大家经常谈到书籍的魅力。大家没有说够的是这种魅力是双重的,既有阅读的魅力,也有议论的魅力。一部博尔赫斯作品的迷人之处,在于阅读叙述的故事,同时还可以去联想其他书籍,自己创造的、幻想的、神奇诡谲的。翻阅几页的时间内同时受到两种魅力的吸引。”

这是摘抄《迷失的人》中的一小段。确实,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想到了阿摩司·奥兹的《爱与黑暗的故事》,我想到了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我还想到了自己将要写的小说——写作的欲望,很多是由阅读激发的,还计划着要读书中提到的索尔仁尼琴的《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记》。

好吧,说到这里,你就能猜了,这《迷失的人》大致是部什么样的小说。

作者是阿明·马洛夫,说实话,我是第一次听到他的名字,第一次读他的书。但这相遇的时机恰恰好,如果早十年遇到他,我会随手一翻就搁到一边。我对小说的趣味,向来是要它足够世俗,那些承载太多的思想之书,我从前想,那还不如干脆读哲学书呢,而现在,我正在从四十向五十岁狂奔的中途,种种困惑如影随形——只要我愿意回头看,它们就在,那么,读《迷失的人》,正是时候——哦,请别误会,它才不是什么“治愈系”的。

阿明·马洛夫凭《塔尼奥斯的岩石》获得了龚古尔奖,在2010年得过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往昔此奖的得主有略萨、君特·格拉斯、阿摩司·奥兹、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等。2011年,法兰西文学院投票接纳阿明·马洛夫为院士。抱歉我罗列这些信息,因为认识一个陌生人,我们只能先看看他都和谁在一起。但这里,我有一个疑问,《迷失的人》是阿明·马洛夫作为一个小说家,时隔12年之后的著作,那么,2010年的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他是凭什么得的?译序里说:“进入21世纪,阿明·马洛夫已是具有国际声誉的阿拉伯裔法语作家,对历史素有研究的学者。由于他的民族与宗教背景,他对阿拉伯人与犹太人问题的看法受到极大重视。” 好吧,这下我好歹有点明白了,阿明·马洛夫是研究历史的学者,同时,是小说家。

这也是《迷失的人》中主角的身份:亚当,历史学教授。这是小说中最鲜明的信息,在小说的行进过程中,处处是犹疑:作为一个历史学家,放下正经的历史人物传记不写,写这样的小说,是合适的吗?也许,这也是他把这部小说写上十二年的原因吧。在书中,他这样为自己辩护:“我的人生,还有我认识的朋友的人生,跟一位叱咤风云的征服者相比,可能无足轻重。但是,这是我的人生,如果我认为它只配被人遗忘,那是我以前不值得活在世上。”

这是人到中年才会有的想法吧。书中的亚当,47岁,比现在的我大不了几岁。虽然,阿明·马洛夫本人生于1949年。主人公年龄的设置,对一个写作的人来说,是别有深意的。在这个多变的世界上,你生于何时,有着无可代替的指向性意义。阿明·马洛夫小心翼翼拉大了作者本人与书中主人公的年龄距离,甚至他模糊了主人公的出生和成长之地,他只肯模糊地说“东岸国家”,他不肯指明,他书中讨论的关于这个国家的政治、宗教、族众是鲜明地指向黎巴嫩。在一个电视采访中,他说,因为他写的,不仅仅是黎巴嫩。在书中,他则借人物的口说,是因为太爱了太重视了,因此,不能把爱人的名字说出口。可我更愿意采信前一个原因。确实,他的眼光已经超越黎巴嫩,超越阿拉伯世界,他关照的是整个地球,还有人类的未来。

再来一段书摘吧——既然我已经在篇首就招供了自己。

“……在一九七八年夏天与一九七九年春天,世事的变动极为急速。那一年,伊朗爆发了一场‘伊斯兰革命’,从社会意义上是保守的。在西方发生了一场‘保守主义革命’,在英国由玛格丽特·撒切尔领导,又由罗纳尔·里根传播到美国。在中国,邓小平在这一年里开始一场新的中国式革命,在经济上达到举世瞩目的起飞。在罗马选出了一位新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他有自己的做法,显得既革命又保守……”

这真的是历史学家的关照。而于我这个读者来说,1979年是我上学开蒙的日子。在那一年,我们的教材换新的了,和前一届不一样。小小的我,曾经把两套教材拿来好奇地对照过,它们好像在两个不同的世界。前些天,和吴文君聊天,说到“我们的时代”。我们70年代人,如果能看到我们时代的盲点,那么,是不是我们就找到了小说新的切入点?

书中是这样说的:“每个时代都有它们的盲点,我们的时代也不例外。现实中有些方面是我们没有能力看到的。我们中间每个人几年后都不可避免地对自己说:‘我怎么会没看到这个?’”

原谅我的种种误导,《迷失的人》绝对不是一本仅仅说政治的书,他同样柔软地指向友谊和爱情,深入人心深处幽暗的皱褶,很多关乎人心和人性的独特感悟,在书中比比皆是——他想说的,实在太多了。因为十二年的写作跨度,他把这小说精细打磨。在结构上,他用十六天来串连,当然,这没什么。但这十六天里,叙述者三位一体:笔记本里的亚当、信件中的亚当和叙述者口中,联系起内战中离开国家的亚当和他的朋友们的种种遭遇,令人唏嘘之余,倍觉温暖——温暖的感觉本就是从寒流中生出来的。叙述在三者之间飞速转换,抻开了他的时空,更多层面的人物得以自然得体地登台,让我产生了“我已经很了解黎巴嫩人民”的错觉。

就连每个人物的名字,他都寓有深意,而且,在合适的场合,他优雅地说出,作为读者,一点也不觉得受了说教。因为他使用的是纯正的文学语言——这得感谢译者马振骋老师,他使用的雅训的汉语,让我感觉不到读译文的隔和涩。猛又想到,和马老师的相识,却也是如书中所说的那样,经由一个我们都不想说出名字的人。书和人生,就是这样交织在一起的吧。

任何人的阅读,到最后,总是落到自己的身上——无论是误读还是正解。当我在书桌边陆陆续续做完了对《迷失的人》的书摘,我知道,我的兴奋点还是落在我自己的那个问号上:我们时代的盲点——是什么?

(作者系青年作家,供职于国税系统)

猜你喜欢
书摘阿明盲点
抓安全“盲点” 防“乐极生悲”
教书育人(2020年11期)2020-11-26 06:00:12
书摘
科学(2020年1期)2020-01-06 12:21:34
微书摘
科教新报(2019年16期)2019-09-10 01:50:38
好教练
故事会(2017年13期)2017-07-05 09:18:27
盲点
青年歌声(2017年9期)2017-03-15 03:33:10
莫被亮点遮盲点
妹妹的本事
帮个忙
奔驰盲点辅助系统介绍
微书摘
领导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09:1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