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自然笔记的兴起
——对一种创意写作新文类的近距离考察

2015-11-18 16:14吕永林
雨花 2015年15期
关键词:笔记

■ 吕永林

(作者系上海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小 引

2011年4月13日,《上海壹周》刊发了一篇题为《当代法布尔记录自然笔记 寻找城市博物家》的报道,称有一群“博物家”正活跃在上海这座喧嚣都市。“他们用目光、纸笔、镜头捕捉和记录身边的自然界变化,然后把这些值得注意的变化,告诉更多人。自此,一种名为“自然笔记”的自然记录与自然书写新形式开始走进公众视野,并引起社会和媒体的关注。随后,《好儿童画报·芝麻开门》和《动物大揭秘》等杂志开始设有“自然笔记”专栏。同年10月,上海市举办了第一届青少年“自然笔记,生态足迹”活动,该活动鼓励青少年朋友在观察自然的过程中,通过纸和笔,用文字和图画相结合的方式描绘所见所闻,以此激发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养成探索自然的生活习惯,进而培育一种从“走近自然”到“走进自然”的生态理念。2这一富有时代气息的创意实践活动旋即受到沪上多家媒体的争相报道,其中仅《新闻晨报》一家就以《感知记录自然界,沪上“自然笔记一族”悄然兴起》《“自然笔记族”并不需要绘画基础》等题报道过数次。3此后,经由各种路径和平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汇聚到“自然笔记”的队伍中来,并通过自媒体或社会媒体发表自己的自然笔记作品,由此引发的社会反响也越来越广泛和强烈。

一、兴起与命名

2013年5月,国内第一本原创的自然笔记绘著作品《自然笔记——开启奇妙的自然探索之旅》出版,“这本书用自然笔记的形式,记录大自然的呈现、成长、变化。内容涉及大自然中的昆虫、鸟类、植物等,从办公室窗前到小区门口,从大学校园风景到雨后公园的奇迹,从偏僻山野到喧嚣城市。自然在作者眼前都有各个不同的表现形式,常常使其在都市生活的忙碌中停驻脚步,收获心性的愉悦。”4该书甫一问世,便广受关注与好评,并入选2013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2013年“中国童书榜”提名书目。2014年,该书又荣获第九届“文津图书奖”5,还入选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4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书目。通过阅读该书读者可以发现,用绘画的方式为大自然做笔记是此类自然笔记的一大特色,也只有亲手将身边的自然一笔一画地画下来,我们才能拥有且更好地收藏日常游玩、拍照(包括单纯的近距观察、身体触碰等)所无法传递的自然微妙与真切。与此同时,要记得在这些图画旁边加上必要的文字说明,如记录对象的名称、情态、周围环境,记录的时间、地点、天气,记录者的心情、感受,等等。这样,一篇篇图文共济的自然笔记就诞生了。当然,创作者也可以结合自己的自然笔记作品进行更多的文字叙述,从而为之增添一些趣味性或故事性,如《自然笔记》的作者所做的那样。《自然笔记》一书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它以作者的亲身经历和创作实践6明确告知大家:这是一种以亲近自然、记录自然为宗的书写形式和实践活动,它既不需要崇尚技巧,也不需要追求唯美。因此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拿起纸笔,用绘画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为大自然做笔记,而不用担心自己的文字水平或绘画功底如何。也正是因为这样,许许多从未学过绘画,也不怎么擅长文字表达的人们,才敢于选择用这样一种方式去亲近自然、记录自然,继而更加真切、细致地感知、传递自然万物的样貌与声音。

无论是在《自然笔记》出版之前还是之后,作者芮东莉就一直坚持以博客、微博、杂志专栏、科普进校园和自然教育志愿者活动等多种途径去寻找更多的同道中人。在她的带动之下,仅上海一地,就有为数众多的青少年朋友及其家长、教师加入其中,从而汇聚成一个民间自发的自然笔记群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春天,芮东莉的婆婆秦秀英老人也开始创作她的自然笔记。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从小生活在农村,只上过一年半的小学,识字无多,更别说提笔作画了,然而在芮东莉的鼓动和指导下,也最终克服了种种畏难情绪和手指的颤抖,勇敢地拿起笔来。没过多久,婆婆就喜欢上了自然笔记,通过做笔记,她不但记录下身边的自然万物,还再现了她一直珍藏在记忆中的自然万物。婆婆的自然笔记放到网上,很快就得到大家的喜欢和称赞,有一篇还被刊登在《新闻晨报》的头版醒目位置。如今,婆婆俨然成为国内自然笔记群体中的一位高龄楷模,她不但学会了上网、开博客,还用自己的榜样力量召唤身边的亲人一起做自然笔记。

与芮东莉差不多同时甚至更早投身自然笔记实践活动的,国内还很多人。如上海的室内设计师任众(网名“人多多”),她所著绘的作品《大自然笔记》于2014年7月出版,反响颇佳;上海前哨学校的美术教师田凤晴,她与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合作的自然笔记项目,可谓打开了一片新的创作天地;北京的年高,她的自然笔记作品在《科技日报》《少年先锋报》等媒体连续刊出,其在豆瓣上的自然笔记系列也拥有众多粉丝。而在更加广阔的意义上,广州的知名散文家杨文丰(著有《自然笔记:科学伦理与文化沉思》等,其“自然笔记”系列散文影响很广)、深圳的南兆旭(著有《深圳自然笔记》)、太原的阿蒙(著有《时蔬小话》)、南京的涂昕(著有《采绿:追寻自然的灵光》)、武汉的付新华(著有《一只萤火虫的旅行》、《故乡的微光:中国萤火虫指南》),以及北京的“自然笔记”博物小组(总部在北京,上海、海南、济南、太原等地都有分支),所有这些热爱自然且有志于记录自然、呈现自然的人们,皆可谓最广泛意义上的自然笔记同道中人。他们都在以一种“各自独特却又彼此相和”的方式在为中国大陆自然笔记的兴起贡献着力量。

到目前为止,上海市已连续举办了三届“自然笔记”生态活动作品评选,重庆市也在2014年上半年举办了首届“梦想课堂自然笔记大赛”,上海的虹桥中学、宝山实验小学和上海师大附属经纬实验学校等还先后开创了自然笔记特色课程或教学探究项目。在全国各地,有多家公益组织或自然教育工作室,已经或正在将自然笔记纳入其工作实践当中。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创作主体来看,还是从创作形式来看,乃至从传播媒介和社会受众来看,当前国内的自然笔记正在朝着一个立体化的、多姿多彩的态势快速成长。

在此,我们可以对自然笔记作一个广义和狭义的简单区分。所谓广义的自然笔记,包括一切用文字、绘画、摄影、声音、影像、身体感知、科普实验等方式所进行的自然记录和表达,因此可谓品类繁多、样貌纷呈。所谓狭义的自然笔记,则主要是指用绘画与文字相结合、相辉映的方式进行自然记录与表达,如芮东莉和她婆婆以及年高的“自然笔记”、任众和她女儿的“大自然笔记”,还有许许多多青少年朋友及其家长的“自然笔记”等。如果从自然笔记同国内正在大力创生的创意写作事业的关联性来看,那么狭义的自然笔记可能更为直接一些。因为二者都需要具备一个最基本的媒介:文字。本文所要讨论的对象,也主要是狭义的自然笔记,但是同时,又必然会同广义的自然笔记存在着诸多关切和联通。

关于国内自然笔记的命名问题,最早可追溯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引进出版的《笔记大自然》 一书,《自然笔记》的作者芮东莉也正是受到这本书的启发才开始自己的自然笔记实践之旅的。《笔记大自然》7的英文原名为:Keeping a Nature Journal,在大陆版的目录和正文当中,除书名外,Nature Journal都被译作了“自然日记”,而非“自然笔记”。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自然日记就是规律地观察记录、认识、体会和感受自然,它是整个笔记自然的核心。”8这个翻译显然存在着一个小小的不自洽现象——译者前面用的是“自然日记”,后面用的却是“笔记自然”。不过更为紧要的事情在于:“日记”一词从直观上有“一日一记”的要求,创作者即使无法做到一日一记,至少也要体现出一定的长期性和连续性。相比较而言,“笔记”一词则显得宽松许多,也更加契合人们亲近自然、记录自然的多样化和自由度。在为自己的自然笔记作品、博客以及著作命名时,芮东莉就曾充分考虑到这一命名的微妙性与普适性,从而在“自然日记”和“自然笔记”中选择了后者。如今从社会传播和实际使用的情况来看,“自然笔记”的命名无疑是较为可取的。

二、动力或机制

“在现代社会中,唯一能够与灯红酒绿、人心浮躁的现代都市相抗衡的,是沉默无言、由来已久、蕴意深长的自然界。而在现代文明中,人们渴望的也是在匆忙中保持心中的那份宁静。”9美国自然文学研究者程虹此语可谓传递出当代人对大自然的一种极深情也极深切的认知和领悟,而希望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将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向着天地万物更深层次地浸入或打开,也恰恰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上自然笔记的一个重要缘由。

诚如《笔记大自然》的作者莱斯利和罗斯所言,一直以来,“我们很多人都在探索更深层次地融入自然的方式,其中包括学习自然的形态,保护‘借住’在自然界的‘居民’,或者冥思生命延续的真谛”,而做自然笔记,则是人们“与自然重建联系的一种相对简单的方式”,“你只要花些工夫在自然界里走一走,看一看,然后借助日记反映一下即可”。10当然,这一基本上人人皆可动手尝试、随意挥洒的自然书写形式,其所生产出来的社会效应和人文价值却是非同寻常。经由它,你既可以和草木虫鱼“耳鬓厮磨”,也可以在大自然中享受不一样的“独处之趣”,还可以找到前所未有的“地域归属”之感,甚至有可能,你的这一微观行动于当代环境保护和倡导生态文明大业也助益良多。在此意义上,自然笔记活动既可以是一扇“思想的转门”,“让我们像狸像獾,一头扎进灌木丛的深处,用身体和心灵的全部去亲近花朵和虫虫们的世界,感受、记录那些连微距摄影都无以言传的生动”;也可以是一扇“情感的转门”,“让我们去爱,去珍重,去敬畏,树上的锹甲,灯下的夜蛾,迷网中的飞鸟,所有生灵,都不该是我们猎杀的对象,而是像星星一样宝贵,同为地球的孩子,与我们人类一样”通过做自然笔记,人们将更容易领会约翰·缪尔的话:“成千上万的心力交瘁生活在过度文明之中的人们开始发现:走进大山就是走进家园,大自然是一种必需品,……它还是生命的源泉。”也更容易去思考利奥波德的话:“整个世界都如此贪婪地要求得到更多的浴缸,结果却失去了制造这些浴缸所需的稳定性,甚至失去了关掉水龙头的机能。在这种时候,最自然、最有益的行动就是略微放一放业已泛滥的物质享受。要达到这种观念上的转变,我们或许应该对照自然的、野生的、自由的万物,而对非自然的、驯养的、失去自由的事物要重新进行评估。”

如果从目前国内自然笔记的实践与传播情况来看,各种针对广大青少年朋友的“自然教育”“心灵环保”事业而展开的立体交互行动,可谓影响最大且最具活力的一个生长空间。譬如芮东莉在工作之余,就常常组织和发起面向上海市中小学生的自然笔记学习与交流活动,通过参加组织者精心设计好的户外创作实践,像“小鸟认大树”“猜芽儿”“猜果实”“雨中客”“花之虹”“约会湿地小精灵”“珍藏大自然的礼物”“丛林追踪”,等等,青少年朋友既亲近了自然、缓减了课业压力,又在自由活泼的活动氛围中增长了博物知识和生态情怀,并且有助于其各方面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比如观察能力、沉思和专注的能力、认知和分析的能力、深层品味自然的能力、自信与自我表达的能力、创意写作的能力、与家人分享的能力、跟同伴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谓事关基础教育者无小事,也正是因为如此,与基础教育关联甚多的自然笔记才会受到众多青少年朋友及其家长、中小学校、教师、相关政府机构或部门、民间环保组织与社团、媒体、图书策划与出版公司等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欢迎。

此外,从秦秀英老人的自然笔记作品《麻雀找食记》在《新闻晨报》头版刊出,以及她的自然笔记创作经历被《中国妇女》《中国女性》等杂志相继报道的情形来看,自然笔记尚且有别样的新闻点和社会价值——它还可以被老年朋友们用以拓展、丰富和提升自己的晚年生活。由于做自然笔记要画写结合、图文齐上,因此可以帮助老年人在宁静和平的环境与心绪中手脑并用、快乐创作,这对于防止其记忆力衰退以及手指的颤抖和僵化,无疑大有益处。更何况,做自然笔记还有助于加强老年人与子女、儿孙的精神交流。关于这些,当了一辈子农民的秦秀英老人便是一个极佳范例,自从做起了自然笔记,老人便如同给自己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慢慢地手也不抖了,心思也更加澄澈了,并且除了身边的美好事物,不少存留在记忆深处的人世自然也从她的笔端流淌而出,让人看了分外心动。一旦老年人发现自己也可以进行创作,其作品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发表,并且会得到大家的鼓励和喜爱,甚至有可能在一些更受关注的平台上被展示,这对于她(他)们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非常好的“心灵福利”。另外,特别有意思的是,自从做起了自然笔记,秦秀英老人跟儿媳芮东莉的关系也比以前更加亲密了,因为她俩在这方面的共同话题实在太多、太有意思。

总的来看,自然笔记所以能够广泛传播开来,首先得益于两个十分基本的元素:一是意义深远,二是门槛极低。当然,社会上许许多多的个人或团体用心用力去实践它、推广它,也是自然笔记能够在国内迅速兴起的重要动力。客观地说,这其中既包含许许多多的理想追求,也包含各种各样的现实思量,这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判然两分的界限,而每每是混融在一起的。就拿《自然笔记》一书的创意、出版和发行情况来看,就涉及三方面的行为主体:一方是该书作者芮东莉,一方是该书的策划方北京步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一方是出版方中信出版社。

从《自然笔记》的策划方来看,北京步印文化的负责人之一于惠平是一位学哲学出身的出版人,她既有着做好书的事业心,也有着做畅销书的职业敏感。而从她为《自然笔记》撰写的“前言”可以看出,这也是一位有着颇为自觉的自然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出版人,她对于自然笔记的理解和把握也是非常的细腻、深入:“《自然笔记》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记录大自然的方法。它告诉我们自然不仅是在那遥远国度和偏僻荒野,还可以近在咫尺,时时处处,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于是,当我们在小区悠闲散步,当我们在公园信步游走,只要带上一个小本,一支铅笔,你就可以笔记自然,拥有别样体验。”“《自然笔记》还体现了对弱小、卑微的尊重。它让我们蹲下身来,用一种全新的眼光触摸周围世界。这种尊重体现在作者的字里行间,这种尊重就是对大自然最好的回报。”而在图书策划之初,于惠平本人就对《自然笔记》的未来销量充满信心和期待,并且特地从北京赶到上海,与芮东莉见面商谈该书的出版事宜。

再看《自然笔记》的出版方。最初,中信出版社只是相当于给步印文化一个书号而已,至于其它方面,按照双方约定,大部分工作由步印文化承担。但是当这本一开始并不太显眼的图书接二连三地获得各种提名和社会好评,并且还斩获了业内影响极大的“文津图书奖”时,出版社的相关工作人员也开始对自然笔记和国内的自然教育等等有了新的认识,进而也愿意主动投入更多力量对《自然笔记》一书进行更好的宣传与推广。这对于国内整个的自然笔记实践而言,无疑也是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的。

三、自然笔记之于创意写作及其未来

21世纪无疑是一个全世界都在倡导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的世纪,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更是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渴望回归自然的怀抱,包括从阅读上回归一切撩人心弦的自然书写。早在1901年,约翰·缪尔就已经发表过这样的句子:“当人们从过度工业化的罪行和追求奢华的可怕冷漠所造成的愚蠢恶果中猛醒的时候,他们用尽浑身解数,试图将自己所进行的小小不言的一切融入大自然中,并使大自然添色增辉,摆脱锈迹与疾病。”15只不过,今日之人们实可谓受困愈久,渴盼愈深。

反观人类的古典时代和古典文学创作,自然几乎是一个无所不在的生活因子和写作因子。如果单纯说从阅读上回归撩人心弦的自然书写,恐怕有无数古典的作品就足够人们受用的了,而今天更加迫切的问题和需要或许在于:人们最最希望看到的,已不仅仅是由各种美丽文字幻化出来的一座座桃花源或一朵朵彼岸花,不仅仅是依稀仿佛只存乎文字符号间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而更是如何去建构一个朝向自然美好的万类世界和绿色多元的人类日常生态。不用说,这对于当代所有的自然书写乃至创意写作,都提出了一个极具时代性的要求,它也正是那么多读者开始去捧读梭罗、约翰·缪尔、利奥波德、蕾切尔·卡森、陈冠学、苇岸、李娟等人作品的一大原因所在。作为一种能够让任何一位平凡个体都可以充满个人创意且饱含幽微深情地进行自然实践的书写形式,自然笔记恰好契合并彰显了这一时代要求。可以说,自然笔记乃以其独特的性质与功能绽放了当代创意写作疆土之上的一种双重耕耘与收获,它既书写生态,又创造生态——前者指向符号化的写作与阅读,后者指向现实性的生活与实践。换言之,自然笔记将人们的个性化自然书写、心灵环保与绿色多元的日常生态建构一体化、家园化了。自然笔记所秉持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自然与心灵的美好相遇既可发生于千里之外,也可发生于我们的耳畔身边,而自然笔记便如同链接二者之间的使者,如同一扇人人皆可得而入之的魔法门,“就像宫崎峻《哈尔的移动城堡》中那扇神奇的转门一样,公园里也有这样一扇奇妙无比的门”。16

如是可见,自然笔记既可为传统的自然书写提供新鲜血液和澎湃动力,又可为当代创意写作生发出新的流向;它既是一种活泼泼的多文本写作——绘著结合,又是一种真正的跨境界行动——写做并重;它既有广阔的市场需要,如城市居民的绿色阅读需求与国民教育中的自然教育需求等;又合乎社会伦理需要,可以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注入独特力量。

即便单从技艺培育的层面来看,自然笔记也可以为当代创意写作者的自然书写能力提供极佳的切入口,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将大家真正带进大自然的课堂,提升其对天地万物的感悟和生命境界,丰富其思想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知道,创意写作的显著特征是:“始于创意,成于写作。”而大自然无限的创意绝对是人类进行创意活动的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来源,庄子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知北游》)如果将自然笔记的理念、方法和实践合理带入创意写作的教学活动,激发大家重新去感受古往今来之大师笔下的自然叙事——如老庄、契诃夫、鲁迅等人的自然书写细部,借此去训练和提升创意写作者对自然物、自然环境乃至自然情怀的书写能力,效果必定会大有不同。

与此同时,人们还可以创造性地拓展自然笔记与创意写作的关联维度,譬如将文字、绘画作品跟声音相结合,跟影像结合,跟各种亲子实践活动和自然教育相结合,跟新兴媒体和移动终端智能应用结合。就像台湾教育广播电台《自然笔记》栏目主持人范钦慧所尝试的那样,拿起麦克风去记录起土地和大自然的声音,并最终形诸文字,将所见、所闻、所行、所念、所希、所愿呈现在《与自然相遇的人》《没有墙壁的教室》《跟着节气去旅行》《自然森活家》等著作当中,实在是于人于己都大有好处。在这个意义上,作为当代创意写作的一个新文类,自然笔记如果能将种种狭义的写作成功加诸于一切广义的关联之中,它在未来必定会创造广阔的传奇。

苏州慢书房的慢师傅鹿茸哥说过一句名言,特别适合喜欢却总是没有开始自然观察或自然笔记的朋友:这世间许多美好的事,都死于想得太多,做得太少。愿这句话能惊醒更多的人。17

注释:

1 卢晓欣:《当代法布尔记录自然笔记 寻找城市博物家》,《上海壹周》2011年4月13日。

2 《上海市青少年自然笔记书画活动策划会议近日举行》,见网页: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5/node4411/u21ai541986.html

3 郁文艳:《半年中,2万人画下大自然的变化》,《新闻晨报》2012年4月21日。

4于惠平:《写在前面》,见芮东莉:《自然笔记——开启奇妙的自然探索之旅》,中信出版社,2013年。

5“文津图书奖”设立于2004年,是由国家图书馆发起、全国图书馆界共同参与的公益性图书评奖活动。评选范围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类的大众读物,侧重于能够传播知识、陶冶情操,提高公众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普及类图书。至今已连续举办九届,社会影响巨大。

6正如于惠平的《写在前面》以及一位读者所言,《自然笔记》的作者芮东莉是一个普通人,她既没有受过专业的绘画训练,也没有严谨的科普背景,但是凭借着童年时来自大自然的润泽,凭借着成年后对大自然念念不忘的敬意,用图画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去记录自然,并且跟他人分享大自然的故事,开启了一段奇妙的自然笔记之旅。在这本书当中,参与自然笔记的除了作者本人,还有作者的婆婆、丈夫和一些孩子们,他们用最质朴的图画和文字记录了那些看似微小的生命形式,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蹲下身来,开始用一种全新的眼光触摸周围世界。另请参见网友“星雨欣愿”的博客文章:《手绘大自然——<自然笔记>读后感》,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14cc670101hp7h.html。

7 克莱尔·莱斯利、查尔斯·罗斯:《笔记大自然》,麦子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8 同上,第5页。

9 程虹:《为什么要把目光投向自然》,《解放日报》2014年09月19日。

10莱斯利、罗斯:《笔记大自然》,第3、12页。

11芮东莉:《自然笔记》,见勒口处的“内容简介”。

12约翰·缪尔:《我们的国家公园》,郭名倞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3页。

13利奥波德:《沙郡年记》,李静滢译,汕头大学出版社,2010年,“初版序言”。

14此处参考了莱斯利、罗斯:《笔记大自然》第13页的一个自然笔记功能表。

15约翰·缪尔:《我们的国家公园》,第3页。

16芮东莉:《自然笔记》,第1页。

17《大自然笔记》作者人多多(任众)寄语。见:http://www.douban.com/people/renduoduo/。

猜你喜欢
笔记
甘南笔记
The Handsome and Deformed Leg
学霸笔记
最憨厚笔记 夯实基础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
江上日暮笔记
小新笔记
学写阅读笔记
学写阅读笔记
我的自然笔记(一)
山居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