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诗歌与丝绸之路

2015-11-18 01:32杨蕊宁
长江丛刊 2015年19期
关键词:武威凉州河西

杨蕊宁

(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兰州 730030)

一、唐前的凉州诗歌

唐代以前的凉州诗歌数量并不多,但从这些诗歌中也能反映出当时凉州的状况。

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发动了征匈奴平河西的战争,战争非常残酷,张翙《凉州怀古》曰:“漫说汉皇启疆日,青磷白骨不胜哀。”对此作了深刻的描述。匈奴国破家亡,故土难离,唱出了哀怨之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匈奴民歌》)河西归汉,汉王朝为了经营河西,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列四郡,据两关”,使当时的河西呈现出“边城晏闭,牛马布野”的太平盛世。西晋末,天下大乱,而凉州却是西北唯一安定的地区。西域往来的商旅,便以凉州作为互市的场所。中原大量的流民逃往凉州避难,所谓“秦川中,血没腕,唯有凉州倚柱观”。(《永嘉长安谣》)至南北朝时,凉州已经是一个相当繁华的边关城市了。北魏才子温子昇有诗云:“远游武威郡,遥望姑臧城。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路出玉门关,城接龙城坂。但事弦歌乐,谁道山川远。”(《凉州乐歌二首》)这两首诗充分展示了古凉州的和谐美好,凉州城内,车水马龙,歌舞升平,诗人沉醉于美妙的音乐,自然不会感到旅途的寂寞和疲惫,却多了些许豪迈与豁达。凉州自汉武帝开河西列四郡,至五凉称制建都成为丝绸之路的要津,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及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唐诗中的丝路风情

(一)残酷的战争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凉州自古就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点,因此连绵不断的战争也就成为凉州生活的主旋律。在没有发生战争的和平时期,人们安居乐业,春耕秋收,车马熙攘,贸易流通,一派丰收祥和的景象:“绿水绕畦瓜未熟,黄云翻垄麦初成”(张楷《过凉州》)、“流泉满驰道,千里有灌溉”(俞明震《宿凉州》)、“物阜民殷岁有秋,武威大邑古凉州”(张维翰《凉州行》)、“马肥苜蓿边氛净,人醉葡萄夜宴开”(张翙《凉州怀古》)。而遇到战争岁月与灾荒不断的年代,这里便成了尸骸遍野、血流成河的战场:“黄河九曲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流”(薛逢《凉州词》)、“地上多髑髅,皆是古战场”(岑参《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一朝燕贼乱中国,河湟没尽空遗丘”(元稹《西凉伎》)。特别是凉州沦陷于吐蕃后,诗人们有感于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的窘境而发的感慨之作,更是如实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造成的苦难。 “凉州城外少行人,百尺烽头望尘虏”(王维《凉州赛神》)、“去秋群胡反,不得无电扫”(杜甫《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野老才三户,边村少四邻”(王维《凉州郊外游望》)等一系列诗句皆是满目荒凉,民生凋敝的情景。少数民族常年入侵,凉州经济迅速走向衰落。残酷的战争使凉州失去了昔日的繁华盛景,给各族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不仅如此,通往西域的道路被阻隔,阻断了丝路贸易的畅通交流。“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张籍的《凉州词》)就生动地记录了凉州沦陷于吐蕃,丝绸之路中断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无限的感慨。

(二)繁华的古城

隋唐之际,凉州城市发展迅速,可谓繁华至极。西夏天佑碑称:“武威当西冲地,车辙马迹,辐凑交会,日有千数。”中唐诗人元稹的《西凉伎》“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柘稠。葡萄酒熟恣行乐,红艳青旗朱粉楼。”描绘了唐代凉州农业发达,社会繁荣,人民生活安定的景象。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岑参的那首《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作者通过这首诗淋漓尽致地描绘了这座西北重镇七里十万家的气派风光与阔大格局。再看沈翔的《凉州怀古》:“山开地关结雄州,万派寒泉日夜流。峰向南来皆有雪,城当西面独无楼。市廛人语殊方杂,道路车声百贷稠。塞北江南称此地,河西千里尽荒陬。”此诗通过对“塞北江南”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民生活场景的描述,逼真地展示了一幅农业发达,城市繁荣的凉州城图景。来自不同地区和民族的人们说着不同的方言在集市上做着贸易,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充分展示了古时凉州的富庶与繁荣。

(三)多元的民族文化

丝绸之路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融合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战争,还是经济贸易的往来,都在客观上促进了多元化民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年年此地边城上,竟与胡人相间处。胡人有妇能汉音,汉女亦能解胡琴。”诗歌展示了凉州境内汉族与少数民族间互通风情的生活图景,连年的战乱虽然使凉州城满目疮痍,然而由于战争造成的这种混居情况也融合了民族文化。此外,“番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王建《凉州行》)反映了胡人的汉化,胡人向汉人学习语言以及生产生活方面的技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凉州始终是一个民族融合的大熔炉。“座参殊俗语,乐杂异方声”(《奉陪封大夫宴》) 表达了各民族尽管语言不同,习俗各异,但互相学习,其乐融融,气氛和谐融洽。即使是在凉州陷于吐蕃之后,也没停止民族融合的步伐。咏凉诗中随处皆是各民族和谐共处的场景。

三、丝路文化对凉州诗的影响

古人云“文学得江山之助”。丝绸之路带来的西域文化促成了唐代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性。丝绸之路上的异域风情不仅为唐诗创作提供了一系列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丰富了诗歌的题材和内容,形成了唐诗丰富多彩的多元特色,而且也深深地影响了唐诗的风格与意境。在唐人心目中,边城是中外华夷的分界线,也是文化、风俗与心理的分界线,除了客观的写实,丝绸之路上的凉州诗歌也成为借以抒情的文化符号。不仅如此,丝绸之路成就了凉州多元并包的文化环境,丝绸之路的发展也丰富着唐代文化的精神内涵。

综上所述,凉州诗歌从多角度、多侧面记录了凉州古城的繁华衰落与丝绸之路的兴衰变迁,而绚丽多姿的丝绸之路也为凉州诗注入了新鲜的元素和内容。今天当我们重新翻阅这些独具特色的作品时,可以更真实地体验昔日历史生活的真实面貌。历史常常是现实的关照,在重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的历史时期,重新认识唐诗中凉州文化的厚重底蕴和奇异风采,必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1][清]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武威县志编纂委员会.古诗话凉州[M].西北文献藏本,1985.

猜你喜欢
武威凉州河西
重任在肩
相见欢·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感
最爱凉州面皮子
最后的铁血军团:盛唐已去,河西仍在
莫道武威是边城,文物前贤启后生
永不褪色的武威汉简
“三套车”:武威人的骄傲
论唐代河西地区“同城”的边防地位
凉州七里十万家
唐代边塞诗歌中的凉州和酒意象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