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隆智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0060-02
张兴朝教授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教师要通过示范、指导、评价等多种途径促进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敢问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秀的表现和发展。既然学生主动提出问题需要勇气,且压力主要来自同伴与教师,教师首先应以身作则,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我认为营造一个积极的课堂氛围是让学生敢问的先决条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学习——这并不是教师机械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首先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老师的态度。”只有建立和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活跃思维,倾吐心声,大胆发问。如教学“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时,要求学生折出一张正方形纸的,并涂上颜色,完成时把纸片贴在黑板上。当一个学生把自己的纸片贴上去时,教室里哄堂大笑,并传来了“这是,不是”的议论声。我摸摸他的头说:“那大家看看,怎样在的基础上修改一下得到这张纸的呢?”“哦,我知道了,只要再涂一份,就是从四份里面涂两份,就也能表示这张纸的。”“对,和都表示这张纸的一半。”“你能改正吗?”折错的学生拿着彩笔认认真真地把涂成了。“对了,老师真为你高兴。”并带头为他鼓掌。“真是太好了,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能找到与一个分数相等的许多分数的规律,那大家想想,我们今天这个知识是怎样获得的?全班学生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刚才出错的学生身上。这个学生如释重负,脸上唤起红光,仿佛自己一下子又聪明了许多。这样,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不但获得了渴望获得的知识,而且增加了提问的胆量。
二、拓宽学生提问时空,让学生乐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提出问题通常有三种:在教师明确提示后提出问题;受旧问题的启发提出新问题;学生自己发现提出问题。毫无疑问,学生对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才最有兴趣和动力深入探究。因此,教师应着力于教学设计,给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如教学“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时,教师提供一组探究的材料。
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
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
师:我们仔细观察一下,你有什么发现吗?生:应该跟分母有关。因为每组两个分数的分子是一样的,而一个能化成有限小数,一个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再如: 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设计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2、20、2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感到很新奇,纷纷议论。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2米=20分米=200厘米,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2元=20角=200分,此时教师提出能否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得出2元=2.0元=2.00元;2米=2.0米=2.00米,对于这几个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的性质。这样创设情境,形成悬念,培养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提问技巧,让学生会问
教师除指导学生如何描述自己的问题外,还可指导学生如何拓宽提问视角,提出更大、更有思考度的问题。
(1)引导学生从“课题”中提出问题
课题是教材重要的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让学生从课题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在出示了“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课题后,学生会提出“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它有何作用?”“它与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区别与联系?”等。由于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的需要,适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更为积极主动地探索。
(2)引导学生从新旧知识联系中提出问题
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紧密,许多新知识的延伸与发展,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只要认真思考就能产生许多问题。如,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联系商不变的性质,有学生就提出:“商不变性质也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这样叙述行吗?”“分数的基本性质用‘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和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不变这样的方式来叙述合适吗?”
(3)引导学生从认知冲突中提出问题
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知识积累少,在实際生活中往往会与所学知识产生认知上的冲突,这是学生提出问题的一个良机,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例如,学习了比的知识后,“比的后项不能为0”就与学生在观看各种球类比赛中,比分的后项可以是0(如3:0,15:0等)的认知产生冲突。于是问题由此产生:“在什么情况下,比的后项可以是0?”“我们所学的比与球赛中的比是一回事吗?”
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不仅是一种教育观念,更是一个涉及教学方式的问题。教师必须善加引导,方能使学生逐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于无疑处生疑,捕捉“问”的契机,不但爱问,而且善问。数学教人求真,提出问题让每一个学习数学的人都“有思想”“不盲从”“会思考”“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就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学生学会提问,在学习中有“新发现”,就能进一步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从而在不同的起跑线上逐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责任编辑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