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特色首先是通过语言传达给人们的。受其自然地理人文的影响,东北地区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直爽、豪迈极具亲和力。而独特的发音方式和表达方式也渗入到东北民歌当中,在声调(四声)、语调(抑扬)与语气(重音)上也都形成了自身鲜明的地方特色。本文就东北语言特色,对东北汉族民歌小调的语言特点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关键词:东北语言 民歌小调 修辞手法
东北人的方言有耿直的特点,没有南方人说话的圆润、北京人说话的温柔。东北人说话有时不分平翘舌,这在应用上就有相当的空间。
东北人讲话是非常具有煽动性的,那热辣辣的热乎劲儿,经常会让听者莫名其妙地被感染,被感动。
东北人的祖先是曾经驰骋在大森林和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所以东北人讲话也与东北人的性格一样,具有奔腾的张力和辽阔的豪性,更具有使你走在大平原般的荡气回肠和回家般的怦然心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种方言包括大体上近似的许多语言群。如东北语即属于北方方言中东北方言。东北方言与普通话是最接近的,从语言上看总的来说与普通话区别不大,但仍然有其特点。
语言特色。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特色首先是通过语言传达给人们的。
东北平原地理状况非常好,地貌、形态没有特别的地方。东北的传统文化。一部分受其自然地理人文的影响,东北平原的地域方言与民歌在声调(回声)、语调(抑扬)与语气(重音)上具有自身鲜明的地方特色。东北的民歌都非常讲究方言和重音的运用,使人感到亲切、真挚、朴实而动听。东北汉族民歌小调的歌词中常用“五更”“十二月”“四季”“倒卷帘”等构成一种“序列”结构手法。如《月牙五更》《十二月古人名》《八出戏》《农忙十二月》等等。
词语特色。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方言词语有其独特的魅力。
“小调”的歌词形式,以七字句为最多,其次是五字句、十字句、六字句、九字句、十一字句等也有一些。在句子的基础上,结合方言和表达感情的需要,常加进一些衬词和衬腔,使语言更加流畅自然。例如:《梁山伯五更》
上述歌中的“呀”、“啊”等衬词都是来源于方言虚词。诸如此类词常见的话还有“嗯”“哎”“咳”“哪”“哎咳呀”“哪呼咳”“呀呀咿呀”“伊儿哟”“那个”“哎哟”等等。如果以《梁山伯五更》第一句为例:
如都不加衬词,只接原词的“一更里秉上银灯”来唱曲调,使人感到很别扭,直声拉气,没有生活气息。加入衬词演唱,唱腔的语气马上发生了变化,语言的口语性增强,感情充沛,韵味很浓。
又如《小看戏》的第四乐句:
不难看出第四乐句是一句火热而活泼的花腔衬句。通过它,更加渲染了姐儿那欢天喜地的心情,刻画姐儿那性格爽朗、质朴、大方的东北农村少女形象。修辞特色。歌词中的不同修辞手法的运用,表现了当地民众对歌词审美的习俗与情趣。
广泛运用赋、比、兴手法,其中赋运用最多,比重比较大。
“赋”属直抒胸臆,即直抒其情,直呼其景、直陈其事;“比”即用不同本质却有相同之处的甲乙两事物打比方,或以浅显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抽象而深刻的道理,让人易解,且形象具体、生动;“兴”的本义是开头,即先言他物,以引所歌之辞,或仅发端、定韵,与下文无关,或有一定比喻作用,但较之“比”更隐些,或为下文交待背景、渲染气氛、烘托形象,具有象征意义,引起歌者、听者之联想。我们的祖先在歌中很早就运用了赋、比、兴手法,《诗经》里已运用的十分纯熟。现存我国各地的小调亦广泛的运用赋、比、兴。其中东北地区汉族民歌小调中赋用的较多。赋是最基本的,也是最灵活的手法,它叙事状物,可以形神俱似。用于描述自然景色,可以情寓景中,情景交融。赋可整首用,也可兼用比兴,而整首用比兴的少,比兴与赋结合运用方可尽意。赋,在东北汉族民歌小调里,是最常见的一种修辞方法。东北的自然地理状况也促成了歌词语言多用乡土大实话,表述内容直截了当,开门见山,让人听了易记易懂。例如《十大劝》:
在歌词的修辞方法上除了赋以外,用“比兴”手法的也很多。常以花鸟鱼虫、五谷六盲、日月星辰等比喻人情事理,有时借古论今,说东比西等等。其外还有“设问”“夸张”“排比”“对比”等等。
善用衬词。在歌词中,衬词是相对正词而言的,单独拿出并无意义,但是放在歌词中与正词、曲词、唱法结合起来则能起到正词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的时候正词的尽兴是衬词。无论是何种衬词都是流露感情最自由的载体。我国各地域各民族的各种载体里都离不开衬词,然而,各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衬词。虽然东北汉族民歌小调所用的修辞法与其它民歌小调有雷同,但是东北汉族民歌小调文学部分的修辞法却与众不同,他们来源于东北汉族民歌手的生活,结合他们的审美取向而生長。因此东北汉族民歌小调的衬词也是最能体现东北的语言特色的表现形式之一。
基金项目:
本文为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014A008。
作者简介:
[1]韩峰: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