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动手操作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2015-11-17 16:26徐荣碧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22期
关键词:小棒周长长方形

徐荣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0035-01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有效教学不是老师给学生什么,而是教师怎么样引导学生的学习,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对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实质上是在教学中解放学生,使他们在一定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主动发展。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教学,都必须是有学生主体参与的,换句话说,没有学生主体参加的教学,不是成功的教学,而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人人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了学习数学的有效性。

一、在操作中感知,从中理解数学概念

小学生的表象形成经常是从动作开始的,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借助动作思维可以获得鲜明的感知。因此,在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学具进行实际操作,促进表象的形成。例如:学习“长方形的周长”概念时,我给学生提供许多小棒,让他们用小棒摆出各种各样的长方形,用手摸一摸这些长方形的周长,并说说这些长方形的周长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在摆、摸、说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长方形的周长的表象,为了下一步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操作中理解

感知动作同人的心理活动是密切联系的,动作记忆保留的时间更长久。小学生在其数学思维活动中,视觉映像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通过活动强化问题解决前的感知动作思维,有利于使记忆以动作效果来储存。例如:学习“余数”的概念,让学生进行“把7颗豆子分到3个盘子里”的操作,通过操作学生找到了余数的直观模型,明白那个剩下来不够再分的豆子数就是余数,并体验到“余数一定比除数小”,通过操作学生真正理解了“余数”,为解决余数问题奠定了基础。

三、在操作中发现

尽管学生学的是前人已知的知识,但这种知识对他们来说,仍然是新鲜的、未知的,探索新知识仍然是一种创造,让学生在操作中去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我给了每个学生五根小根,长度分别是9cm、3cm、6cm、7cm、5cm让学生从五根小棒中任选三根小棒,拼成一个三角形,通过学生操作,学生发现有些小棒能拼成三角形,如5cm、6cm、7cm,有些不能拼成三角形如9cm、3cm、5cm,通过正反具体事例操作后,学生发现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即: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四、在操作中将知识系统化

学生在学会某一知识后,在练习或复习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整理,使孤立的知识整体化、系统化。例如:在六年级总复习中,在复习平面图形时,我要帮学生复习在小学阶段学过的所有平面图形。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平面图形,能不能动手帮老师整理一下?通过学生操作,学生把平面图形分成三边形、四边形、圆,三边形又分成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四边形分为一般四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通过学生操作,弄清了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将平面图形形成了一个知识系统。

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真正激起了学生的参与欲望,让全体学生人人参与进来,人人动手、动口、动脑,每个人都从操作中有所收获,提高了学习数学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 刘 馨)

猜你喜欢
小棒周长长方形
我爱长方形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一起数小棒
分类数 不出错
巧替换 妙解答
巧算周长
巧移小棒
长方形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