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菊红
摘 要 《有机化学基础选修五》是在《化学必修2》的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深入的分析了多种类型的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反应和合成,应用等。但因为对有机化学基础进行深入的解读后,也同时发现了几个问题,本文就这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 有机化学基础 问题 讨论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0014-02
因课程教育的标准和学时的限制,化学必修2只选取了部分的代表物进行了基本的讲解和分析,为了引导学生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所以我们在化学必修2的基础上学习有机化学基础,但因为教学内容,目标和要求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让部分同学感到不适应,就这些问题来进行讨论。
一、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一)掌握规律,让知识系统化
有机化合物有比较强的系统性,是由油脂、烃、烃的衍生物、蛋白质、糖类和合成材料等几部分组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通过层层启发,步步递进,然后抓住知识点,把内在的规律和联系找出来,并且充分理解各类物质间的共同点和区别,使知识点整体化、网络化,不但让学生更好的记忆和掌握这些知识,而且要让学生产生属于自己的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培养自主学习,创新能力
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落实,更要培养好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和思维的创新,在上新课之前教师要提前通知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预习,并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试着去解决,然后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在针对学生完成的作业中所遇到的这些问题找出重点与难点来进行讲解,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纠正自主学习时出现的问题,还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也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得到了很好的互动。
二、教材内容中存在的问题
(一)说法上的不合理
在有机化学基础的教材里存在着一些言辞说法的问题,很容易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理解错误,例如:对于可逆反应来说,逆反应速率减小,平衡正向移动,减小生成物的浓度,达到新的平衡时速率减小,反应物的转化率才会增大。醋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是在碱性条件下乙酸乙酯水解反应生成而后趋于完全,程度较大的是指水解反应,而不是指水解速率过大。但书上的表述说判断乙酸乙酯水解速率在不同条件下的差别,是可以通过观察酯层消失的时间差异来辨别的,因此是不合理的。
书上的定义说:作为缩聚反应单体的化合物应至少含有两个官能团。但其实有时候也是有特殊情况的,例如醛类和酚类发生缩聚反应而生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叫做酚醛树脂,和甲醛发生缩聚反应的是只有一个官能团的苯酚中的活泼氢原子参加反应的。因此建议在向学生讲解时注意说明。
(二)习题中存有不合理的选题
教材中的课后习题是为了检验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巩固所学知识的,所以存在的问题会造成不小的影响,例如:
1.目前产量占第一位的聚酯纤维是合成纤维中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而只有芳纶采用间苯二甲酸作原料。但教材中118页的复习题2可制造合成纤维织物的单体是什么一题中,只有可以发生缩聚反应的间苯二甲酸和乙二醇可选,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所以应该将间苯二甲酸换成对苯二甲酸。
2.在教材中,化学因素包括:乙醇、重金属盐、丙酮、苯甲酸、强酸、甲醛、强碱、三氯乙酸等,物理因素包括:X射线、加热、超声波、振荡、紫外线照射、搅拌、加压等;教材中问能使蛋白质变性的化学因素有哪些?物理因素有哪些?建议改成:各举四种能使蛋白质变性的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这样表述的更加的明确易懂。
(三)其他问题
1.想要的到乙醇、溴乙烷、氢氧化钠、溴化钠、水的混和物,就要溴乙烷进行水解反应,因为它是可逆的。直接用波谱的方法检验是不规范,也不方便的,因为有机物粗品要经过分离、提纯、确定实验式、分子式、最后再用波谱确定结构式。与标准图谱对照,用红外光谱或核磁共振氢谱均可检验乙醇纯品。
2.三鹿集团在牛奶中掺三聚氰胺,这件事在我国是造成了很大轰动的,他们就是利用了教材中第88页提到的“测定蛋白质样品中的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即可计算出蛋白质的质量分数”这种具有很大缺陷的测算方法来钻了空子,为了避免此类的事情在发生,应该介绍更有效的测定蛋白质的质量分数的方法。
3.教材引言中(NH4CNO)通过加热转变为(NH2CONH2),但氨基中的N原子与羰基中的C原子相连,因而尿素的结构简式应为H2NCONH2。
参考文献:
[1]尹卫民.浅谈化学必修2有机化学与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的整合教学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3,(07).
[2]郑彦东,董兴梅.浅谈苏教版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的编排和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4,(35).
[3]王振江.高中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学策略初探[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1,(05).
(责任编辑 刘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