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生教育不能忽视的人文关怀——高校艺术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2015-11-17 11:09韩晶磊
长江丛刊 2015年22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庄子创作

韩晶磊

(西安美术学院,西安 710043)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是在几千年社会实践的探索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中国传统文化亦称华夏文化,植根于本民族土壤,是多元文化融通的和谐体,包括:乐曲、古诗、书法、国画、民族戏剧等,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也是艺术的文化,传统文化中多姿多彩的艺术作品与形式总是恰如其分地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相联系,形式表现内容,内容蕴含形式。

儒家思想以艺术作为道德教育的工具,因此特别重视道德教育。先秦时期的艺术教育是:“乐教”和“诗教”,试图把道德教化融于艺术表现形式。孔子认为,诵诗不仅可以学习鱼、虫、草、木等自然知识,更可以陶冶情操、明白礼制、明辨善恶。因此,孔子是这样概括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庄子,向往的人生至高境界中就蕴含着丰富的艺术精神,庄子的作品《逍遥游》也深刻地体现了传统文化与艺术精神的高度一致。道家思想所期望达到的人生境界恰恰也是一个伟大艺术家所期望达到的艺术修养境界。

近年,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中国和西方间文化的交流日益加深,因此,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中,各种文化思想相互碰撞、同时存在、并且相互影响。在各种文化思潮相互交融的影响下,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高校大学生应不应当坚守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高校艺术生应不应当只注重专业的培养而忽视带有浓重民族特性的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可否认,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而人文素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失掉了这个根源,就失掉了教育的意义,就是失败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就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熏陶与培养,使学生获得立身之本的理念与人生真谛,在感悟人生尊严的过程中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著名的文化学者费孝通认为:“文化自觉,意思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因此,艺术类大学生非常有必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才能挖掘其文化自觉性,才能对世界发展潮流和中国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具备科学的判断与思考。笔者从三个方面阐释艺术类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一、保护中国优秀文化

“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这句话非常刺眼地映入笔者眼帘。这是余秋雨先生在他的《文化苦旅》中讲述一名无知的王道士,对中国文化毫无情感,毫不了解的情况下,把他所掌管的敦煌文物一次又一次,一箱接一箱与国外冒险家的少量钱财进行交换。现在,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为了进行研究,为了还原敦煌艺术,只能一次又一次放下敦煌文物的主人架子,卑屈地从国外博物馆购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片,屈辱之情如何发泄,只能轻叹一声,在放大机前研究原本属于我们民族的敦煌文物。

暂且不说一个久负盛名的佛教圣地怎会被一个道士来看管,只来论王道士在做了这一轰动世界的举措之后,自己竟还浑然不觉,他只认为这种交换就像是用鸡蛋换肉,用布匹换钮扣那样简单,无需愧疚也无需解释。可是那些用少量银元换取大量敦煌文物的冒险家们,在回到本国后,受到了本国人民的热烈欢迎,他们的冒险报告和学术报告迎得了听众们如雷般的掌声,外国听众一定会认为,把如此珍贵的敦煌遗产从一个像王道士这样的愚人手里抢救出来,是多么伟大的壮举。可是,作为国人,愤怒之情、屈辱之情等交织在一起。历史不能假设,我们只能在他国的博物馆里默默地注视、观赏本该属于我们自己的敦煌文物。

大学生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捍卫者,这种继承与捍卫来源于对传统文化的熟知与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之上才会渐渐生出依恋之情,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之下,“文化自觉”油然而生,继承与捍卫之责必然生成。因此,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高校大学生能够自觉保护民族文化,维护民族尊严的必然之选,否则,外国人仅用几块银元就可以轻易换取大量中国民族文物和资料的屈辱事件还会继续上演。

二、培养“解衣般礴”的艺术精神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在诸子百家中,庄子以其独特的思想气质和艺术特征,对中国画论的价值走向产生了持久而重要的影响。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的绪论中指出:“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穷究到底,只有孔子和庄子所显出的两个典型。由孔子所显出的仁与音乐合一的典型,这是道德与艺术在穷极之地的统一,可以作万古的标程……由庄子所显出的典型,彻底是纯艺术精神的性格,而主要又是结实在绘画上。……中国艺术精神的自觉,主要是表现在绘画与文学两方面。而绘画又是庄子的‘独生子’”。可见,庄子与中国画论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一方面,为庄子美学找到了实实在在的具体对应面;另一方面,为中国绘画找到了精神源泉,让艺术从形而下的器物层面上升到了形而上的理论层面。

在《庄子.田子方》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有一吏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舐笔和墨,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裸。”意即:宋元君要选择一个人为他作画,许多画师都赶往宫中。半数人受命拜揖之后,毕恭毕敬站在一旁。这时,有一位画师神态悠闲地走来,上前拜揖之后,对那些站立等候的众多画师瞧也不瞧,独自回到居所去了。宋元君纳闷,派人去看究竟,只见这位画师“解衣般礴”——脱去衣衫,裸露上身,交叉双腿坐着画画(这在古代是放任随便的姿势)。宋元君听人报告后,说道:“对,这才是真正的画师!”

这段话实际阐明了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时应该具备的自然状态:艺术家创作时应当精神放松,挥毫自由,不刻意地去苦思冥想,达到“乃佳状态”(在不经意间,突然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真正的艺术创作需要艺术家的这种超乎理性之上的精神逸气,往往能达到意料之外的憾人效果。例东晋王羲之在首次完成《兰亭序》后,与友人再聚兰亭,再书《兰亭序》,都不及首书的效果。可见《兰亭序》是王羲之在不经意的放松状态下的偶然之作。解衣般薄就是指思维在无意状态下突然生成的一种恍然顿悟式的飞跃。

笔者认为,“解衣般礴”不仅仅指向绘画创作,更重要的一方面,还指向绘画创作的主体的精神境界。当下,世界经济的车轮正以极高的速度向前奔跑,各种物质诱惑同样也会对作为社会组织元素的创作主体产生极强的吸引力。作为社会人的艺术创作主体,必然会依赖于他所生存的充满物质利诱的社会环境,同时,创作主体的创作体验与过程也不可能脱离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众所周知,优秀的艺术作品是艺术主体通过生活体悟,用独特的艺术手法表现出的物态化的存在方式。创作主体独特的艺术修养和精神状态会直接影响艺术作品的质量和精神内涵。若想成就质量上乘的艺术作品,艺术主体的审美情趣植根于脱离世俗偏见的精神状态是不可缺少的。功利之心越强烈,艺术创作主体的思维方式和创作手法便会降低,创作注意力便无法高度集中,传世之作也就无法诞生。具有“解衣般礴”状态的艺术创作主体,关注的是本人在创作活动中所应表现出来的无拘无束的、心无杂念、精神处于绝对自由的放松状态。

作为艺术创作主体的大学生应该领悟、学习、践行“解衣般礴”所阐发的精神内涵。那些为了牟利而创作出的艺术作品,那些受到外界干扰而非本人意愿创作出的艺术作品,其实就是掺杂了大量不必要的外界因素的、经不住时间考验的、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未能保持人格的真实性和创作手法纯粹性的扭曲作品。如果能够真正理解“解衣般礴”,能够不被功利所累地认真作画,大学生人性中最为真实的一面才能在他的艺术作品中得以充分释放。因此,作为艺术生要用心学习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经典(例如,庄子逍遥游的精神),在主观上才能实现心灵的一尘不染和精神的绝对自由,创作出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

三、寓“文”于“艺”

爱因斯坦曾说过:“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还是培养学生艺术通过艺术作品为社会服务的理念呢?在当前的艺术教育领域中,存在着片面强调学生专业技能而忽视人文素质培养的误区。当前的艺术氛围对大学生来说是相当宽松的,一个艺术生的价值取向最终会影响他的艺术生命和艺术道路,传统文化教育对艺术生的价值取向会起到价值引领作用。

把属于人文素质教育范畴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是高校艺术生培养的基础要求。将传统文化融于艺术教育,不仅在设计理念上强调中国“韵味”,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也突出“传统符号”。通过艺术教育扩展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传统文化为艺术教育提供稳固的思想根源和文化启迪。在传统文化典籍中关于艺术问题的论述之一便是将“人”的思考置于艺术研究的核心地位。儒、道、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倡导通过艺术的方式来进行精神修炼,进而达到“成人”的目的,他们认为修身的手段之一便是艺术培养,而道德的培养才是成人的根本。这一理念与我们当下高校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重专业轻道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笔者认为,我们必须认真学习传统文化中关于艺术与人生的经典思想,更新艺术教育理念,不仅要提升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还要摆正授艺与育人的关系。在培养学生在研究艺术技巧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道德良知和社会使命感。

[1]闫媛.谈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精神的和谐统一[J].文化长廊,2008.

[2]费孝通.跨文化的“席明纳”-人文价值再思考之二[J].读书,1997.

[3]张红镝.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不能忽视 中国传统文化[J].航海教育研究,2009.

[4]康建明.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琐议[J].张家口师专学报,1999.

[5]郑笠.庄子美学与中国古代画论[M].北京:商务印馆,2012.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庄子创作
《一墙之隔》创作谈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