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老年心血管疾病与心理问题浅析

2015-11-17 00:05:37主讲樊秉义副主任医师
老年世界 2015年5期
关键词:共病心理障碍心血管

主讲: 樊秉义(副主任医师)

第五讲 老年心血管疾病与心理问题浅析

主讲: 樊秉义(副主任医师)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老年疾病随之增多,尤其是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其发生原因除生理、病理、环境、遗传因素外,生活习惯、情绪性格及行为方式等心理障碍也有很大的关系。心理可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变化,病情可随着心理变化而变化。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问题已成为世界的第四大疾患,而且心理问题和心血管疾病可以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共同使患者病情恶化,这一情况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重新认识健康健康的概念已不再是四肢健全或没有躯体疾病,还包涵良好的精神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躯体健康是指生理方面的健康;心理健康是指具备健康的心理、完整的人格、稳定的情绪和较好的自控能力,同时社会适应良好,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和心理上的平衡。

心血管疾病与心理问题共病多见目前,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问题在临床非常常见。最新资料表明,在门诊患者中发生率约为15~30%,在住院患者中发生率进一步升高,尤其是因心脏急症住院的患者,共病的发生率可达60~75%。

在心理异常的患者中,初发和再发心血管事件的相对危险度明显升高。在抑郁和焦虑障碍人群中,高血压的发生率增加两倍,卒中、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危险增加6倍,死亡率增加两倍以上,心血管病也容易继发抑郁与焦虑。

临床表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多见于:1.因躯体化症状反复就诊,来往于各个医院之间,然而,重复检查却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2.患者有心脏病,心电图、心脏超声显示轻度异常,但精神压力很重,感觉自己患有不治之症,惶惶不可终日;3.有创性检查和手术后并发精神心理障碍;4.医源性的焦虑或抑郁,由于经济方面的压力或是为避免医疗纠纷,很多医生将患者病情交代过重,临床过度检查,使患者思想负担过重,又缺乏合理疏导,导致旧病未去又添新病。

治疗临床上对他们单纯治疗心血管疾病很难奏效,需要临床医生能够及时准确识别,进行心理方面的干预。对于急性或持续情感障碍,可酌情应用药物辅助治疗。对于严重的精神心理问题应尽早转至精神心理科。

心血管疾病患者常伴有焦虑或其他心理障碍,单纯药物治疗的效果常不够理想,必须进行宣传教育,提高病人认知水平。同时给予抗焦虑或抑郁的心理行为治疗,如心理疏导、松弛训练、行为矫正、音乐治疗以及生物反馈治疗等方法,才能产生较显著的效果。

总之,由于心理疾病患者,特别是与心血管疾病共病的患者多就诊于综合医院,目前迫切需要开展针对心血管及社区医生的相关精神心理方面的培训,开设双心门诊(心理和心血管)加强与精神科医生的合作,做到能够及时识别、恰当处理,让患者得到最有效、最全面、最准确的治疗。医生对心理问题的理解和关注,也标志着医学和文明的进步。

猜你喜欢
共病心理障碍心血管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抑郁状态与慢病共病的老年人健康状态的相关性及干预疗效
浅谈散偏汤合四逆散治疗偏头痛-抑郁症共病
情绪疗法干预围绝经期心理障碍的研究进展
初中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及辅导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8:28
冰壶运动员心理障碍的克服
冰雪运动(2019年2期)2019-09-02 01:41:22
老年人“共病”问题概述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卒中后抑郁焦虑共病的对照研究
浅谈如何克服后进生的心理障碍
人间(2015年22期)2016-01-04 12:47:32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