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讨

2015-11-16 02:22徐柏才崔龙燕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徐柏才 崔龙燕

摘 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大学生作为引领时代进步的生力军,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主体。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在理论研讨中坚守价值导向;在专业学习中提升能力素质;在社会实践中增强国家认同;在社会交往中夯实道德基础,为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践行路径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4.001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4-0001-05

党的十八大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在利益多元、价值多样、观念多变的宏大背景下,确立核心价值取向,把握主流价值准则,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指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的要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既要加强理论学习,参加学术研讨,聚焦当代社会思潮,在理论探讨中坚守价值导向;又要在专业学习中,刻苦学习,学会思考,广泛阅读,增强自身的能力素质;还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际锻炼中增强国家认同,树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信念;更要在社会交往中,增强道德认知,注重道德实践,加强道德修养,夯实道德基础,进而形成引领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风尚。

一、在理论研讨中坚守价值导向

价值导向是指社会或群体、个人在自身或社会的多种价值取向中经过比较、思考、整合、选择将其中某种价值取向确定为主导的过程。价值导向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极大的引导和牵引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和顺应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在理论研讨中坚守价值导向,是大学生在多元价值中确立价值取向的根本途径,也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前提。因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正确的价值判断、崇高的价值追求和先进的价值理念,为大学生坚守价值导向提供了价值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远大抱负,坚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基。其次,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科学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动力、发展战略等重大问题。“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体现了中国公民的价值准则和价值要求。大学生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就能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矛盾,解决思想中存在的各种疑惑,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确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顽强拼搏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把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源。第三,要认真学习历史和形势政策,通过精研国史、熟知历史、熟悉党史,从中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思想土壤和现实依据,培养中华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承担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光荣使命,夯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根。第四,要通过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学习,不断增强民主法制纪律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提升道德修养,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行。

2.积极参加学术研讨

高校是承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社会职能的重要阵地,集聚了诸多资深的专家学者,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学校各级组织举办的高端论坛、专题讲座、主题演讲、名师讲坛、学术论坛等各种学术研讨活动,是大学生学习理论、拓宽视野、增长知识、习得方法的第二通道。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者、倡导者和践行者,积极参加各种学术研讨活动,是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认同和价值认同的重要途径。大学生通过踊跃参加各种学术研讨活动,分享专家、学者潜心研究的成果,聆听他们的见解和观点,能够广泛涉猎各个学科领域,优化知识结构、开阔知识视野、发掘学术兴趣、增强学术意识、深化理论研究,从而在活跃的学术氛围中,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知和情感认同。

3.聚焦当代社会思潮

大学生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是社会思潮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群体。当代社会思潮的复杂多样、良莠交织、鱼龙混杂、相互激荡,容易导致大学生思想的多样性、盲目性和活跃性,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构成严重挑战。大学生生活于校园环境中,涉世不深,又缺乏理论厚度,辨别区分能力较弱,容易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范围交往的逐渐扩大,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密切中国和世界联系的同时,西方思潮与中国思想也相互交流、交锋和碰撞,特别是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态势,使得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多样性和差异性并存、稳定性与可变性交织、独立性和从众性交融的明显特征。例如,个人主义思潮强调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将个人地位置于社会集体之上。很多大学生受其影响,缺乏责任感、团结协作和奉献精神。再比如,新自由主义思潮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大肆宣扬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人权等观念,宣扬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导致部分大学生是非不分、诚信缺失、道德失范。大学生聚焦当代社会思潮,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加强对社会思潮的分析和研究,努力把握社会思潮的形成发展规律,掌握各种社会思潮的本质属性和主要特点,深入分析其利弊和危害,对社会思潮保持清醒的认识,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入脑、入心、入行。

二、在专业学习中提升能力素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对大学生专业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专业学习中提升能力素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就事业的重要保证,也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心环节。

1.刻苦学习,打牢专业基础

大学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较高的能力素质和具有高度的责任感、道德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这就决定了,各级各类高校都要把人才培养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把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大学生是富有活力、富有创造性、富有担当精神的重要群体。他们具有成才的强烈愿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学习是大学生的第一要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知识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大学生要深刻认识到,专业学习是自身成长为国家栋梁、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必备条件,是推动实现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奋斗目标、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愿景和个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追求的基本前提。大学生只有通过专业学习,学好专业知识,打牢专业基础,用学好专业知识的实际行动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才能在社会纵横交错的坐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具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素质;才能在齐心共筑中国梦、携手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性时刻,自觉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砖添瓦、多做贡献。

2.学会思考,增强能力素质

当今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入新阶段,社会经济建设呈现新常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关键节点。实现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伟大梦想,促进和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追求,遵守和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需要大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坚持正确的人生方向,具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素质和能力。要学会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决策,”要学会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不断增强自身的能力素质;要善于思考,关心社会,关注热点,关心形势,不断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要勤于思考,对专业领域、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有深刻、全面的理解和把握,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发明和创造,不断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贡献力量。把自己的真才实学同报效祖国的志向紧密结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浸入大学生思想,深入大学生心灵,化于大学生之行。

3.广泛阅读,提升人文素养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一个中华儿女全员参与、付出努力、脚踏实地奋斗以成。广泛阅读,特别是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阅读,在阅读中提升人文素养,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持久动力的重要保障。大学生要树立学习意识,形成学习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追求,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好习惯,筑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石;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导师,让勤奋学习成为谱写青春的动力,让过硬本领成为创造未来的能量,夯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支柱;要持之以恒,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学习的每一环节,贯穿于学习的每一个方面,将其内化为个人素养,外化为自觉行动,使自已始终保持昂扬向上、乐观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把自己的把个人理想汇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身体力行,勇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者和引领者,做一个“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贡献”的大学生。

三、在社会实践中增强国家认同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锻炼成长的必由之路。在社会实践中增强国家认同,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1.在社会实践中增强对中国道路的认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的实现途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根本道路,它构成了国家认同的关键要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意志的价值呈现,体现了以中国道路为根本遵循而实现的发展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体现以中国道路为基本前提而实现的社会理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是个人层面的道德要求,体现了我国公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理应坚持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指向与中国道路的发展要求一脉相承、相契而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在社会实践中增强对中国道路的认同。

(1)中国道路在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中艰难开创,开展到“红色基地”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增强对中国道路认同的必要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带领中国人民开辟的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之路,其探索、形成、发展与完善离不开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深厚奠基。大学生要从革命英烈的丰功伟绩和牺牲精神中,获得精神启迪,从中国共产党的克难奋进、积极进取中获得精神震撼。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深刻认识到,中国道路奠基于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为中国道路的艰难开创奠定了现实基础,中国道路从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中汲取了强大的正能量,中国特色社主义道路来之不易,是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辛反复探索的结果,对中国道路要倍加珍惜,从而增强道路认同。

(2)中国道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风雨历程中艰难探索,开展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增强对中国道路认同的重要途径 十八大报告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力求探索出一条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发展道路。然而,在探索道路的过程中,困难与希望并存、失败与成功相随、经验与教训交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中国发展道路才迎来了新的曙光,邓小平同志突破思想禁锢,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创造性的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大学生要深入到各地的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馆、档案馆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身临其境,亲身体验、感受中国共产党人在艰难复杂的条件下,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进行的艰辛探索,在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中进行的艰难抉择。要深入到我国改革开放起步阶段,敢于突破禁区、敢为人先、大胆尝试的地区和单位,进行社会调查,探析中国道路的来之不易。在回顾历史的过程中,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几十年的奋斗过程中,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所经历的风风雨雨、艰辛探索和艰难实践,进而增强道路认同和国家认同。

(3)中国道路在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中发展完善,开展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增强对中国道路认同的根本途径 改革开放开启了我国发展的新起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新时期。经过三十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中日益发展、完善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主义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究其原因,归根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选择。大学生要深入到我国改革开放示范区、经济特区和经济发达地区进行考察,亲身体会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历史性巨变,亲身检验中国道路给我国带来的巨大成就;要深入到大型企业、龙头企业和农村乡镇企业等进行考察,感受改革开放给我国企业带来的勃勃生机,检验中国道路科学引领的正确性。要结合专业优势,开展以“中国道路”与“百姓生活”为主题的调研活动,深入到我国沿海地区、中东部地区、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了解改革开放前后城乡的巨大变化,从而全方位地了解社会,多视角地审视国情。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探析中国道路的现实基础和社会土壤,验证中国道路的优越性、先进性和正确性,使大学生认可中国道路、肯定中国道路,增强道路认同。从而使大学生坚信:只有始终不渝的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只有中国道路才能带领中国跨过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越过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走向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在社会实践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继往开来的精神动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构成了国家认同的核心要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大学生增强国家认同的重要方面。

(1)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包含着中华民族的共同信念和价值追求,标志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为中华儿女构建了永久的精神家园,也为大学生增强国家认同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基因。以保存和传承中华文化为目的的文化馆、艺术馆、图书馆、档案馆、艺术研究所、文化名人纪念馆等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地。大学生要深入到这些机构和场所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学习和考查,具备对中华文化的基本认知,熟知中华文化的基本内容,领略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智慧,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文物古迹、名胜景区和旅游景点,是大学生了解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通道,能够激起大学生对祖国山河和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大学生通过到这些地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欣赏美景、观看古迹、鉴赏文物的过程中,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润泽,感受中华文化在陶冶情操、愉悦心灵、启迪智慧的积极作用。从而在思想观念和情感上认同中华文化,并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之源,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厚滋养。离开中华文化,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失去思想基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失去精神质料,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失去精神动力。大学生要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

(2)要增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统一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智慧、勇敢的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增强少数民族文化认同,大学生必须把关注的视野投向少数民族地区。确定主题,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轨迹和传承现状,深刻认识中华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少数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提供了活力因子,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中的精彩篇章。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伟大贡献,充分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的时代价值,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增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四、在社会交往中夯实道德基础

社会交往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学会待人接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态环境,也是大学生完善自身、锤炼道德品质的重要渠道。大学生的社会交往主要包括同学交往、师生交往、朋友交往、亲友交往等四个方面。在社会交往中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夯实道德基础,提升个人修为,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1.在同学交往中要坚持“与人为善”的相处之道,创建和睦友好的交往氛围

“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也是大学生在同学交往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同学交往是大学生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方面,它要求大学生必须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树立“集体”意识,增强团结合作。这就决定了,大学生必须坚持“与人为善”的相处之道,一是要做到心存善念,相互了解,相互适应,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宽容,相互尊重,学会换位思考,做到平等待人。二是要做到与人为善,相互关心、相互关爱、相互帮助,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三是要树立正确的友善观,培植仁心,弘扬善性,坚持“五湖四海”的全方位交往,摒弃老乡观、宗派观、小团体观、拉邦结派等庸俗作风。只有营造和睦友好的交往氛围,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为大学生活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为培育理想人格奠定基石,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注入强大动力。

2.在师生交往中要弘扬“尊师重道”的中华美德,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师生交往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大影响。“尊师重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代代相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必须在社会交往中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继承“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夯实个人道德基石。首先,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大学生要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理解老师、热爱老师,重视老师传授的知识和道理,充分肯定老师的劳动和贡献,虚心向老师请教。其次,教师是教书育人者,大学生要认真配合教师工作,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还要积极开动脑经,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弄虚作假,不抄袭欺骗,确保所学知识的有效巩固。再次,教师是为人师表者,教师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品质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要向老师学习,学习他们在为人处世和学术学问中的优秀道德和高贵品质,从中吸取精神营养。只有“尊师重道”,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大学生才能置身于愉快、轻松的交往氛围,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个人修养,提升人格魅力。

3.在朋友交往中要坚守“诚实守信”的人生信条,共创真诚相处的朋友关系

朋友是人际关系中重要的交际对象,朋友交往是大学生社会交往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必须在朋友交往中,以坦诚交友,以诚信立人。大学生应该将诚实守信作为自身道德理性和品德修养的根本尺度,作为朋友交往、建立长久友谊的基本准则。一方面,与朋友交往,大学生要坦率真诚、真心实意。朋友之间,只有坦诚相待,讲真话、说实话才会赢得真挚的友情。另一方面,大学生要恪守诚信,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做到讲信誉、守信义、重信用,信守诺言,塑造求真务实、言行一致的诚信形象,培养优良的诚信品质,努力构建真诚相处的朋友关系,进而筑牢为人处世之基。

4.在亲友交往中要秉承“尊老爱幼”的传统道德,营造仁爱友善的亲友氛围

亲友交往是大学生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方面。在亲友交往中,大学生首先要力行孝道,做到孝敬父母、愉悦父母,耐心听取父母意见和教诲;要勤奋好学,建功立业,立志成才,为国家做贡献,为父母和家族添荣誉。其次,与兄弟姐妹相处,要做到兄友弟恭,敬爱兄长,姐妹和睦,做到谦逊礼让,相亲相爱。第三,与亲戚相处,要尊亲事亲。只有力行孝道,敬老慈幼,做到孝悌,才能在仁爱友善的亲友交往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从而夯实立德修身之根。

在社会交往中夯实道德基础,提升道德境界,大学生才能将社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实践之境,才能通过锤炼炼“爱国、敬业、诚实、友善”的道德品质,为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愿景提供道德支撑,为推动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奋斗目标奠定道德基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徐柏才,张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57-60.

[2] 习近平.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1).

[3]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教育部网站,2014-04-01.

[4] 宇文利.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思想指针[N].光明日报,2014-05-30(09).

[5] 孟鑫.道路十讲[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185.

[责任编辑:刘慧婷]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