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传承的传统
——访成都双流传统文化研习会

2015-11-16 11:55杨军文迪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5年8期
关键词:扶阳胡兰成双流

本刊记者_杨军 文迪

有传承的传统
——访成都双流传统文化研习会

本刊记者_杨军 文迪

读书人的脸

2011年,台湾学者薛仁明先生因《孔子随喜》简体版出版来大陆,回台后写了一篇文章《我读大陆读书人的脸》。在大陆十天,从沪杭、成都到北京,薛仁明说,他有一个最大的感触:大陆的读书人,实在太不快乐了。但也有例外,他在成都双流碰见的“传统文化研习会”:

我在成都讲座,特别提起,国学热也好,复兴文化也罢,最要紧的,无非是要恢复中国人该有的性情;讲得更具体,就是要找回那一张张中国人该有的脸。现今某些专家谈“国学”,一脸市侩气;另有某些专家,则满嘴酸腐气……谈“国学”,谈传统文化,若无益于人之性情,那宁可不要!

但是,我这回与双流县的研习会谈话,听他们谈国学,谈传统文化,却是音声清亮,面目净好。我看着这群人,心头欢喜,期待满怀。成都双流县传统文化研习会是个民间组织,成员多样,举凡有公务员、谘商师、电视主播,还有企业主管。而我印象最深刻的,则是一个水果行老板,他识字不多,平均十个字,会写错四个。但我谈中国文化,一字一句,他都听得有滋有味。别人提问,我才答罢,他便用四川话又再评唱一番;他的评唱,我不甚听懂,但看那满堂和气,听那哄堂笑语,再瞅着大家的一脸滋润,我于是相信,中国人该有的脸,是找得回来的。

记者正式接触研习会,却是在今年4月初成都弘道书院与研习会共同承办的“胡兰成先生110周年诞辰纪念会”上。说是纪念,其实不过是读书交流。

当时研习会过来两位理事,一是林声先生,一是陈用中先生。两位同时也是维摩精舍的学员。林声讲“禅者胡兰成”,是参证个人禅修的体悟,讲胡兰成晚年对“格物”的认识变化。全场唯他说一口浓重的四川话,讲起来如摆龙门阵,惹得听众笑声不断。陈用中则接了薛仁明的话头,讲“找回中国人的脸”,用的是胡兰成的四个字“光明喜气”。因为他发现,来的很多人都是和记者一般大的80后、90后年轻人,一片“青春面孔”。

光明喜气这个词很大,约当于今天讲的“正能量”。其实也小,就是现代人用滥了的“开心”。《颜氏家训》云:“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开心即是开通智慧、心情愉快。读书学问原本是极开心极简单的事,《论语》开篇“不亦乐乎”“不亦说乎”,光明喜气便是君子。

胡兰成是近代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有人直斥为“汉奸”,有人却看到“君子”。同一部《今生今世》,有人读出“登徒子”,有人却看到一个“《诗经》的世界”。尤其《韶华胜极》一章,更有教育者认为,它生动地描述了中国传统基础教育的华丽深邃。本刊记者去年采访辛庄师范,见到那里的学员竟然就是以此为教材。

再说那次纪念会,除了研习会两位理事,同来的嘉宾还有《新周刊》的总主笔胡赳赳先生、内地主持胡兰成作品出版的小北先生等,几人都算不得专业学者,但讲胡兰成,论及教育,都自有一种光明。光明,因为没有成见,明的是自身。这便是易经里讲的“亨”。

→ 薛仁明,台湾学者,被朱天文称为胡兰成护法武士。图为2011年双流传统文化研习会邀请他做专题讲座。

→ 2010年,研习会部分成员拜访画家赵文竹居士合影。图中左一为刘驰先生、左三为陈用中先生、右三为林声先生

↑ 胡兰成先生是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图为其晚年侨居日本,摄于小田原苏峰堂前。

胡赳赳读到胡兰成作为媒体人、作家的一面,写文章有喜气,“有许多地方马上要成为败笔,又能把它救起”。林声先生本来学的是理科,后来研习禅宗,因佛缘结识了胡兰成的侄女胡晓雯女士,又认识胡兰成子胡纪元先生,再读胡兰成的格物致知,就知读书是“砥砺”,不与世俗浮沉。

陈用中先生其实是公务员。中国人一般印象中的官员,做官久了难免有官气。但他却是一副典型的书生相。大学本科执拗地念了哲学,想明白何为人,迷上西方存在主义。后来接触禅宗,才对“天地与我一体,万物与我并生”渐渐有所感悟。读胡兰成,去胡村,他看到的是“一个山水孕育出来的孩子,一个未经现代格式化教育的孩子,所以他身上有种鲜活的生命力”。

关于光明喜气,佛教讲“随喜”,还有一位民间耳熟能详的弥勒菩萨。这位菩萨是大肚子,笑口常开。其实原本的弥勒不是这样,民间倒是当成布袋和尚,说是弥勒化身。记者想来,这便是民间的生命力,没有分别心,因善而称喜。

后来,经林声和陈用中的介绍,读胡兰成也成为双流传统文化研习会的专题活动。林声说,胡兰成先生是一位故人,胡兰成现象已成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山头”,反对者也成为一个“山头”,重读胡兰成是温故知新。

而本刊此次采访研习会,也是因为一位故人。此便是双流传统文化研习会的缘起。

槐轩后学:研习会缘起

现在,即使是成都本地人,如果不是研究历史,也很少知道本土曾经有个槐轩学派,更不知道刘止唐是何许人。

2007年9月,林声和陈用中经人引介,到成都锦江宾馆拜访张利民先生。那时,他们还不知道锦江宾馆的原址就是曾经盛极四川一个世纪的“刘门”,槐轩学派创始人刘止唐先生的故居和塾馆。1959年,锦江宾馆修建时,槐轩宅第拆除殆尽。

张利民是最早跟随南怀瑾先生做儿童读经教育推广的发起人之一。此时,他正与王财贵博士筹备创办北京经典教育中心,在四川休养。听说他们在双流,便说有个朋友也在双流,是止唐先生兄长的后人,希望他们帮忙联系。

林声恍然,又才记起8月份在普陀山朝山,拜见白光长老(中国佛教协会教务长)。白光向他问起的止唐牌坊和止唐真人。白光说,止唐是清朝蜀中大儒刘沅的字,后世又称“川西夫子”。蜀中五老七贤之一的刘豫波先生便是其后。他俗家在成都新津县,幼时读书,颇受其学说影响。

此后,林声和陈用中回到双流,找到止唐先生兄长(即刘芳皋公,为清嘉庆间进士,官至工部主事)之后刘驰先生,又拜访本地地方志专家王泽坊。听完他们介绍,才慢慢对刘沅及其槐轩学派有所了解。两人当下感慨,没想到双流还有这样对四川近代历史有深远影响的人物,便每人购了一套《槐轩全书》(巴蜀书社,2006年),开始研读。这便是后来成立的“双流传统文化读书会”(2010年后改称“研习会”),由刘驰任会长,陈、林等任理事。

其时,这套丛书出版完成还不到一年。《全书》及其后的研究著作对刘沅及槐轩学派的介绍如下:

历经晚清和民国,槐轩学派人才辈出。图为其子孙代表人物,依次为刘椇文、刘咸炘、刘豫波

刘沅(1768-1855),四川双流人,字止唐,一字讷如,号青阳居士……刘沅在成都淳化街设馆讲学40年,门生遍布西南各省,世称“刘门”,刘沅也被誉为“塾师之雄”。清末民初,蜀中国学大师,多出其门,其学术更远播他省。据《清史稿·刘沅传》记载:“咸丰中,(福建)侯官林鸿年为云南布政使,至蜀得沅书,读之惊喜。求问时,沅已死(应在1856年),因受业于沅弟子、内阁中书刘芬,尽购其书去。及罢官归,遂以其学转相传习,闽人称为川西夫子云。”(《槐轩全书》概述)

槐轩学派“历经清中期和民国,人才辈出,其子孙代表人物有刘椇文、刘咸荥(即刘豫波)、刘咸焌、刘咸炘等”。其中又以刘咸炘先生为其学术传人,为学界公认的天才学者,“所著《推十书》完善了槐轩的后天学说”,至今研究者不断。槐轩门人又以刘芬、李松山、孙海山、刘宝臣为“四大弟子”。“槐轩医学以中医扶阳派(火神派)创始人郑钦安发扬于前,卢铸之、卢永定、卢崇汉光大于后,影响播于海内”。(双流传统文化研习会《槐轩概述》)

刘沅的《槐轩全书》“是一部以儒学元典为根本,会通儒释道三家,而归本于儒,阐发精微,揭示为人真谛的学术巨著……乃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巴蜀文化中尚未开发的宝藏”。刘咸炘的《推十书》则兼及经、史、子、集,旁及西学,尤精于史学、校雠学……“近代陈寅恪、梁漱溟、蒙文通、南怀瑾、萧天石等国学大师皆服膺其学。”(段渝《一代大儒刘沅》等)

如此评价,不可谓不高。此后几年,学术界也引发了一股研究槐轩学说的热潮。据了解,目前新加坡、韩国、德国、美国、我国台湾和大陆的学者都已有相关研究成果问世。如德国莱比锡大学欧福克博士(Dr.Volker Olles)所著《法言》,荣获2013年德国东方学会研究论著大奖。

值得一提的是,在槐轩医学方面,国内已连续举办四届的扶阳中医论坛,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人关注。据说,从第一届论坛开始,就有许多日本中医师慕名而来,其中许多人为交流方便,还专门学习四川话。此外,美国学者、中医师孟亚伦(Dr.Yaron Seidman)不仅通过实证扶阳医学出版了专著,还特别出版了止唐先生订正的善书《石音夫功过格》英文版。

德国学者欧福克在研习会,他称自己为茶迷茶狂

2012年,美国中医师孟亚伦博士拜谒止唐先生墓地

如此礼敬,仿佛直应了那句“光明喜气”。

刘伯谷先生在研习会讲座《四书恒解》

传统的钥匙

槐轩学说学术名声在外,但在研习会,却是一个主要由非专业学者组成的社团。现在36名常驻成员,除了像陈用中先生这样的公务员,还有企业主管、咨询师、电视台记者,乃至商贩、一般职员。

林声还记得2007年研习会初成立时,他和陈用中面对十巨册《槐轩全书》的迷茫,是“如啃铁馒头”。后来便去拜访止唐公的曾孙刘伯谷先生(即刘咸炘子),请教读法。老先生说:不是专门搞学术研究的人不必从《恒解》看起,可先从《蒙训》《家训》《下学梯航》等入手。

后来,读书会改为研习会,这个用意便来自刘伯谷。研习,便是知行。《论语》谓“学而时习之”,便是知行合一。伯谷先生今年已80多岁高龄,晚年一直致力于整理父亲遗著《推十书》。其书增补全本直到2009年才由上海科技文献社完成出版。

老先生总结家学,槐轩之道便是做人之道,所谓知行合一,“究其实质,即是大学之道,演绎《大学》开篇宗旨‘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已”。所以,在槐轩学说体系中,四书恒解必讲功夫次第,《论语》《孟子》是讲是什么,《中庸》讲为什么,而《大学》讲怎么做,所谓“伦常本于心性,功夫全在大学”。目前,他正致力于发挥家学提倡的古本《大学》真义。

他认为,“大学为入德之门,入德就是复性,指路很清楚。槐轩学说注重区别先天后天,这是和宋儒的主要差别。”止唐先生讲学时,除传授经典外,就教授学生“坐功”,即大学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的心法。研习会会长刘驰先生告诉记者:此正是失传的古本大学完整的修养之道,是止唐先生受野云老人指点后会通三家的关键之处。如《槐轩约言》云:性外无道,道外无教。

记者回想,看扶阳医学讲先天后天之分的医理,也是如此。刘驰说,取坎填离和克己复礼殊途同归,只是槐轩学说在医学和伦常上的不同体现。这是扶阳派鼻祖郑钦安对槐轩思想的传承之处。野云老人教刘沅存性养心之法便是:人生自有长生药,反求诸身心可也。

孟亚伦(后排左一)、Teja和刘伯谷先生合影

说到此处,林声先生还给记者讲了一段故事。2013年夏,研习会邀请刘伯谷先生一同前往北京、山东开展槐轩学说民间交流活动。在山东曲阜时,有两位正在大青山参加太极拳交流的外国学者专程来拜访。一位便是美国学者孟亚伦,另一位是澳大利亚中医师Teja Jaensch。

Teja提及自己从12岁起,因父亲抛弃家庭,就不再与父亲往来,向刘伯谷请教孝道。刘老便引用诗经“哀哀父母”,给Teja讲了舜孝敬父母的故事。Teja听完,若有所悟,当即表示要尽快与父亲会面。却不知回澳洲后,Teja大病一场,几近死去,中西医皆无效。后来,他想起临行时研习会送他的《石音夫功过格》,提到用黑豆白豆记录每日功过,改过迁善,遂每日坚持,不想大病即愈。今年5月,林声接到他的消息,说他已在德国,父子言和。6月,Teja父亲因肺气肿去世。

Teja告诉林声,如果在父亲去世前,未能相认和谅解,这将会成为他一生的困扰。

这个故事听来几乎像奇谈。但在记者看到的止唐先生注释的《太上感应篇》引证里,却比比皆是。记者近日每每对照检讨,亦常感身心上的印证。感应篇说: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又说:天地有司过之神,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三尸神在人身中云云。崇信科学的现代人断不相信,其道理便在《中庸》的尽性合天,也即槐轩强调的复性、静养功夫。

《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人每生一恶念善念,其实都会影响情志。情志进而影响五脏六腑,所以中医有谓“怒伤肝、喜伤心、忧悲伤肺、惊恐伤肾、思虑伤脾胃”的说法。子曰“人不知而不愠”,可见也直是养生,实在不过是最简单的因果律。

现在,研习会的主要活动,除了研习槐轩典籍、组织专家学者讲学、游学、筹办慈善活动等等,还有就是印赠槐轩基础读本。记者几次去双流,每次都会得不少新书。其中必须要提到一个关键人物,就是吕笑龙。吕先生也是维摩精舍学员,曾为主编《维摩精舍丛书研读录》放弃工作8年。有时经济困顿,一天就吃几个馒头、下咸菜。后来听林声和陈用中介绍,又义务参与槐轩典籍的编辑和点校工作。其中就包括记者拿到手上的几本书:《槐轩概述》《感应篇注释》《槐荫克己录》等等。《槐轩概述》更是目前为止整理槐轩学说最为系统的专著。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听着林声的介绍,记者更是感慨这个奇迹,想见其为人。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目前成都对槐轩有兴趣、正在学习和整理推广的,很多都是维摩精舍的门人,这似乎也正是从反面印证着槐轩学说三教合流的魄力和魅力。

槐轩学堂和中国人的庭院

到双流访槐轩文化,第一处必要到和为贵主题生活庭院。因为这里的主人正是陈用中先生。

有好茶、好酒,有美食。采访这天,刚刚下过阵雨,空气中依然透着闷热,走到这里,却是百骸清爽。

现代人生活在公寓楼,出门是噪音和空气污染,上班又与电脑为伴,长期“不接地气”,自然便容易阴盛阳衰。而扶阳的作用,正是要使人回归自然,返还先天而已。卢崇汉先生在扶阳论坛说:这正是老子《道德经》所谓“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的意思。

袁焕仙居士像。袁先生是民国时四川宗门大德,1943年在成都建立维摩精舍。门下弟子即包括南怀瑾、杨光岱、李自申等先生。陈用中和林声曾师从李自申先生。

1994年厦门禅七期间,维摩精舍三位同门南怀瑾先生与李自申先生(左)、邓岳高先生(右)的合影。

这里原本只是一处普通的人防工程。后来,双流县政府推动人防工程平战结合,陈用中便在此开了一家叫做明诚堂的茶馆。2007年研习会成立,因缘际会,茶馆逐渐成了研习会的“码头”。陈用中又因之注册明诚堂公司,以作为槐轩文化传播的场地和经费支持,再后来便逐步发展为和为贵主题生活庭院。如今,这里每年都要接待国内外无数慕道槐轩学说的访客,俨然成了双流县一道人文风景。

而去年9月,这里又多了一个槐轩学堂。以茶馆和庭院做学堂,这里有一种天然的气场。不是李清照写“庭院深深深几许”,却是白乐天的“起坐心浩然,王家庭院宽”。

传统中国人的生活是庭院的。汉语中的“庭”含义丰富,下至普通百姓的家庭,上至天子的朝廷,都一字相通。在朝廷,君臣相见,在家庭,是亲子相见。庭在前,是接人待物,庭在后,是退而自省。一个庭字便是托出五伦五常,成为一个天然的教育场所。所以古人说家庭教育是“仰承庭训”,而蒙训之初是“洒扫庭除”。

柏拉图曾说“培养一个良好的公民需要在城市广场。”但中国人却相信,培养一个君子是在庭院。在广场上培养公德、法律意识,而在庭院,却是培养私德、发自内心的道德修养。

讲起开办学堂的初衷,陈用中先生说,他正是有感于家庭教育的失落,学堂的宗旨便是“传承槐轩学问启蒙著作、以亲子共同成长为目的”。

实际上,早在2013年,经林声和陈用中的推介,槐轩的启蒙读物已进入学校(参见本期双流胜利小学专访)。2014年,作为政协委员的陈用中还提交了一份在全县中小学推广槐轩文化的提案。而槐轩学堂作为他个人的一个试点,他想做的就是探索槐轩蒙学如何转化成现代教育的方法。按他的话说,是有传承的传统文化教育。

传承的关键正是在家庭。止唐先生《豫诚堂家训》开篇便是“天理良心,人之所以为人”。所以,这个学堂直到现在也没特别招生,以公益形式进行。目前70多个家庭,大多是平时喜欢到这里来喝茶的茶友口耳相传,自愿参加。每周六上午九点半,家长和孩子们便聚集一堂,在这个庭院里读止唐先生的《蒙训》和《家训》,同时也兼及《诗经》《弟子规》《大学》《孝经》等传统经典。

止唐先生在《蒙训》前有一段话,讲自己作训之由:“童子初识字,俗沿授以三字经,亦为简明,但惟导以求名,殊非圣人养正之道。”陈用中后来才逐渐发现,这段话于现实的映照。很多家长最初参与读书,抱着一种功利心态,总说“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的说孩子要学诗歌,有的则是学画画、或学古琴……一方面,他们对学校教育的很多内容失去信心,但真正接触传统,又特别没有安全感。

所以,现在家长来,陈用中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为什么要学?“如果是为了孩子考级、加分,学个技能炫耀一下,那学不学都是无所谓的。”

现在,学堂针对孩子和家长已经初步形成了四大课程体系:除了读经、外出游学活动,最重要的就集中在健康养生和亲子沙龙。陈用中说,来这里的孩子大多在3-8岁,正是身心发育的关键期。有关健康养生的讲座便成为学堂活动的重要部分,内容涉及饮食起居、吃穿住行等各个方面。

在所有学堂活动中,最受家长欢迎的便是每周组织孩子们的玩茶活动。玩茶活动之一便是给父母奉茶,这让许多父母大为惊讶,原来孩子们还可以这样知事。陈用中说,“孩子小,玩茶不在技术,而是磨心性。”槐轩学说根本讲求复性为人,便是将心性磨练还原到伦常生活。

日本的茶道受禅宗影响,讲究禅思,而中国的茶道却是讲究玩味。谚语说,自古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的茶馆也是开得到处都是,一片烟火气息。

明诚堂茶馆的茶艺师明心,也是组织孩子们玩茶的老师

此外,每周三、周四,学堂都会特邀两位扶阳派的中医到茶馆坐堂义诊。其中一位便是研习会刘驰先生的儿子刘杰谦,目前师从扶阳传人卢崇汉先生的弟子赵君先生。只是本次采访匆忙,未及相见,颇为遗憾。倒是中午吃饭,上来一碟泡姜,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生姜回阳”,让人感受到扶阳医学在日常生活的影响力。林声还开玩笑说,吃完生姜心里有一种愉悦的感觉,又多吃了两碗饭。

扶阳医学素以善用姜附桂等辛热药物出名。其有名的四逆汤,附子称君药,姜称臣药。其作用便是走散(姜的味道很大),化消阴气,锁住阳气,所以有“迎阳归舍”的功效。扶阳派医师李可先生就曾大用以临床治疗抑郁症,效果明显。

而在日常饮食中多吃姜,则有散寒和胃、化痰止咳的养生作用。民间便有“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的俗语,孔子也说“不撤姜食”。饭桌上一位学员就提及自己每天喝姜枣茶,调理胃肠的功效,赞不绝口。

刘驰先生还告诉记者,现在扶阳医学之所以复兴,其实很大部分原因并非说扶阳派比其它中医高超,而是环境使然。现代人生活在公寓楼,出门是噪音和空气污染,上班又与电脑为伴,长期“不接地气”,自然便容易阴盛阳衰。而扶阳的作用,正是要使人回归自然,返还先天而已。卢崇汉先生在扶阳论坛则说:这正是老子《道德经》所谓“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的意思。

“何为贵?和为贵,合为贵。天人合一,生活为贵。”陈用中讲起庭院起名的内涵。中国的庭院生活其实也与人一样,是《黄帝内经》里讲“天赋气,地赋形”。

记者采访到这里,再想薛仁明先生讲对研习会的好感,也豁然开朗。中国人的脸,光明喜气,其实原本也就是这样的和气、贵气、烟火气。

猜你喜欢
扶阳胡兰成双流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东升迎春小学
双流板坯侧面鼓肚与边角挂钢原因与对策
双流机场一次低能见度天气过程分析
四川省成都双流中学实验学校
胡兰成与范秀美:幸福的黄手绢
胡兰成的女克星
从人体阴阳本体结构谈扶阳派唐农教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经验
浪荡子模板——胡兰成
从共振原理看扶阳理论的治病机理及其对血管性痴呆的解读
张爱玲胡兰成的错综情感:乱世中的自私男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