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小燕
【摘 要】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作为教师,绝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学生,更不必去追求学生的绝对正确。要允许学生出错,并将错误作为一种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智力发展的教育资源,正确地、巧妙地加以利用。
【关键词】教学资源;错误;生成;反思
心理学家盖耶说过:“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在平时被我们所忽视的学生所犯的各种错误中,就包含了大量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它反映了学习个体的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课堂教学中,它对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导教师对教学方案作出适时的调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中我们要及时抓住这一宝贵的契机,使课堂中的错误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一、预测错误,让课堂更加精彩
1.预设错误,引发探究欲望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建立在观念从平衡——不平衡——平衡——不平衡……逐步发展的过程中,数学教学中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有效地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人为地设置一些“陷阱”,甚至诱导学生“犯错”,抓住新知识和学生已有经验的“不一致”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再引导学生自我从错误的迷茫中走出来。心理学指出:让学生经历认知上得矛盾和冲突后改正错误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个体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准确性。
2.预计错误,防患于未然
课堂生成的有效调控与高效利用正是有赖于科学的预设。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估计学生学习某项数学知识时可能发生哪些错误,在学生学习尚未发生认识偏差之前,先把这些错误设法显示出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认知角度,凭借自己已掌握的数学知识找错和改错,从而防患于未然。
教学不是告诉,而是要通过创设各种活动激发学生认识未知世界的兴趣,在兴趣的支配下,学生通过探究能获得更多鲜活的知识。课堂上老师有意“出错”能有效地调节教学气氛,让平淡无奇的课堂变得更具吸引力。这样,预计学生可能发生的错误,防患于未然,把错误消灭于萌芽状态;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找错、议错、辨错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辨析能力。
二、捕捉错误,让课堂动态生成充满灵动
1.问一问,在审思中发现错误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通常的做法是,当某个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教师再提问其他同学,直至得到教师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答案为止。新课程倡导互动生成的课堂理念,互动生成的课堂需要教师有正确而敏锐的数学方向感,能及时地从学生的错误里分析学生的思路,并找出适当的指引策略。
2.辨一辨,在交流中纠正错误
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在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处,在发现和概括规律时,在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处,在运用知识进行判断、辨析时,在沟通知识间的练习时,我们可以通过罗列错误,组织相应的讨论,找出错误的原因,使学生加深体会。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法则》时,开门见山,直接出示“768除以32”让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再反馈出学生的典型错误,暴露学生的思维错误,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更加活跃了。学生积极发言,热情高涨,在探讨交流中找到了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发现了规律,更好地掌握了解题方法。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除数是两位数的出发每一步应是用这个两位数去试除”及“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3.导一导,让思维更开放
一些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涵着创新的火花,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在深思熟虑基础上的答案,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适时地对学生在探索中出现地“闪光点”进行鼓励。如,我在教学“数学广角”后,出示了这样一道题:( )( )8( )( ),大部分学生都是6、7、8、9、10,有一个学生填了5、6、8、9、10,我并不急着否定学生,而是问:6比5多几?8比6多几?9比8多几?10比9多几??使他明白错在哪里?接着问:“如果都2个2个数,那你该怎么数呢?”他马上说出了4、6、8、10、12,这样一来,别人的思路全都打开了,3个3个数,4个4个数,还有倒数的,课堂的氛围非常活跃……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并没有做什么评价,而是通过引导使学生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同时尊重了学生,激发了学生内在学习需要,让学生在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都得到了良好的训练,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教室就是让学生出错的地方”,我们的教学如果没有错误,那将是不完美的。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是创新火花的闪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机会,并正确创造性地对待学生的这一错误行为,抓住这一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从错误中获得更多更完美的知识。最终,让错误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为数学教学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王丽云.谈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中小学数学.2004年第九期
[2]赵学女.计算课的“三进课堂”.中小学数学.2004年第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