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蕴哲
摘 要:高校网络舆情是指大学生群体通过网络媒介对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形成这个群体特定的情感倾向与态度。当下高校网络舆情形成过程的突发性、参与主体的特殊性、客体内容的复杂性对辅导员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辅导员自身需要转变媒介观念,在实践锻炼中找寻规律;另一方面是高校需要加强对辅导员媒介素养的培训,同时形成相应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媒介素养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7-0043-03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在庞大的网络人群中,大学生无疑是主力军。随着当前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拓展了高校的网络舆论空间,当然伴随着网络自身的弊端,高校网络舆情的突发性、复杂性、多元性等特点,使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不断上升,网络舆情也成为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面对高校网络舆情环境的变化,对他们的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如何提升辅导员自身的媒介素养,全面把握舆情动态、引领舆情方向、处理舆情危机,帮助大学生形成更加合理的媒介观,促进高校网络舆情的健康运行,是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及特点
高校师生作为一个群体对社会现象具有他们独特的倾向和情绪。他们从自己的视角审视社会、校园、生活,对所关注的各类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在各高校论坛、微博、QQ群、微信等网络平台,发表评论和意见,营造特定的舆论氛围,并且在网络交流中形成这个群体的普遍世界观、价值观,从而建构起了高校自己独特的网络舆情。
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突发事件引发大学生的热议;二是国内外的新闻热点触发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三是与大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激发大学生维护自身权益。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大致经历酝酿阶段,即小范围的讨论交流;起始阶段,即更多主体在网络媒介中回帖跟进,形成舆论圈;扩散阶段,舆情热点的影响越来越大,受关注的程度也越来越高;整合阶段,形成正确的干预系统或自动走向衰落。
高校的网络舆情环境给高校学生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领域,也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辅导员必须充分了解网络舆情的特征,因势利导,才能做好网络舆情下的学生工作。高校网络舆情除了具有舆情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1.形成过程的突发性
具有较强的突发性是高校网络舆情形成过程的重要特点。当今大学生交流思想、情感、观点的重要渠道之一就是网络。被大学生所普遍关注的话题通过网络媒介发布,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广大学生群体的回应。因此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往往无法洞察到任何事前的预兆,形成与传播的时间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一次突发或偶发事件在短时间内引起学生的普遍热议,与大学生群体式爆发的带有情感倾向的观点意见相结合,迅速形成了舆情圈,最终形成强大的高校网络舆情。
因此,如果辅导员平时缺乏对网络舆情的监控,不能在网络舆情发生时及时恰当地给予引导,那么就有可能造成网络舆情危机,甚至引发难以控制的群体性事件。
2.参与主体的特殊性
高校网络舆情的参与主体是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特殊性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极大的相似性。与其他网络舆情主体不同,大学生网民是相似度最高的主体之一。由于大学生群体在年龄、身份、生活环境、学历层次等方面极为相近,因此极易对同一个话题产生兴趣并引发大量讨论,受“沉默的螺旋”效应影响,观点容易获得一致。其次是敏感性。大学生思维活跃,民主意识较强,具有较高的社会触角敏感性。再次是自由性。大学生既可以通过QQ、微博、微信等平台发布状态、传递信息,也可在高校论坛留言跟帖,可见大学生的舆情表达与传播具有直接性与自由性。
另一方面大学生情绪上的易波动性给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控带来挑战。当群体偏激的情绪产生共鸣时,有可能在集体无意识作用下,由舆情危机转化为冲动过激的行为,造成极大的危害。
3.客体内容的复杂性
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繁多复杂,涉及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入社会生活、关注校园文化、关系自身利益,很容易形成舆论中心。
大量丰富多彩但未经筛选的信息在高校网络舆情形成的过程中,给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虚假广告、恶意中伤、暴力色情、反动言论等不良舆情信息,使大学生在社会道德风气和人际交往方面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给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
二、高校网络舆情环境对辅导员媒介素养的新要求
一般认为,媒介素养主要是指受众利用媒介资源的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和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笔者认为,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媒介素养具有特定的内涵,在本质上是利用互联网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以便于更好地利用网络媒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正确的媒介道德素养;二是敏锐的媒介意识素养;三是扎实的媒介知识素养;四是灵活的媒介运用素养。日益复杂的高校网络舆情对辅导员在媒介素养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1.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媒介理念
网络媒介的迅猛发展,挑战着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每时每刻网络世界都在进行更新与变化。面对大量的网络新资讯,高校辅导员应该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把握新信息,熟悉新媒体,树立新理念,并且在使用新媒介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与方法,才能做到与时俱进,实时掌握高校网络舆情的动态。endprint
2.要具备一定的网络媒介技能
基本的网络媒介技能是辅导员提升媒介素养的前提和基础。当前辅导员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这与辅导员自身媒介基础知识与能力的欠缺是密切相关的。辅导员应该具备网络应用和网络基本维护的知识与能力,能够在论坛、微博、微信中发布正确的信息。同时辅导员应当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利用媒介发布具有独创性的观点意见,才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引导网络舆情的动向。
3.要具备辩证理性的媒介观
网络信息的错综复杂不仅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对辅导员的媒介观也提出了要求。辅导员需要对媒介信息进行判断、甄别、选择,辩证看待网络舆情,不可人云亦云,不加选择地全盘吸收,也不可对网络舆情全盘否定。高校辅导员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合理地在网络上发出声音,明辨是非,趋利避害。
4.要具备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能力
随着网络媒体传播手段的不断丰富与发展,高校辅导员在网络舆情环境下更当谨言慎行,不仅仅要禁绝“雷语”,还要求辅导员提高直面媒体和善于同媒体进行直接沟通的能力。在面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时,要求辅导员把握方法、分寸,从容面对,有的放矢,这样才有利于创造高校健康有序的网络舆情氛围。
三、高校网络舆情环境下提升辅导员媒介素养的途径
在高校网络舆情环境中,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提升可以从两个层面入手,一方面是辅导员自身需要转变媒介观念,在实践锻炼中找寻应对网络舆情的规律;另一方面是高校需要加强对辅导员媒介素养的培训,同时形成激励机制。
1.实践锻炼,提高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
对辅导员而言,媒介素养的提升是一个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与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转变媒介观念,改进工作方法,积累应对经验。
辅导员自身应尽可能了解并熟练运用各类媒介,如QQ、微博、微信,以便于通过网络与大学生更好地交流沟通。一方面建立全方位的舆情交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另一方面搭建学校机关部门与广大学生之间的桥梁,将学校的政策制度在学生中宣传,同时也将学生对学校建设的意见建议反馈给相关部门,从源头上消除关于学校舆情的危险因素。对于已经形成的网络舆情,辅导员应在舆情圈中真诚与学生交流,传递正能量,引导网络舆情向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
2.教学相长,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所谓“教学相长”,辅导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与方法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在教育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要引导学生如何在纷繁的信息中判别是非,分析媒介信息,选择正确的信息进行转载传播,对各类现象进行理性的思考,发表恰当的言论,自觉抵制消极、非法舆论的传播。要将网上交流与网下教育相结合,听取不同的舆论声音,全方位把握实际舆情,及时跟进大学生媒介素养改进的状况,在现实生活中帮助其进一步巩固提升。
3.加强培训,建设网络舆情工作队伍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能够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辅导员大量时间都在处理具体的事务,缺少正规的媒介素养学习和培训,因此高校应重视并加强对辅导员媒介素养的培训,完善相关体系,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时间上给予保证,提高辅导员参与媒介素养培训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郭亮.高校网络舆情监管与网络舆情危机管理[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曾润喜,王国华,徐晓林.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与引导[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1).
[3]潘清泉,韦慧民.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抑制和促进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7).
[4]冯景欢.高校网络舆情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河北科技大学,2012.
[5]刘芳.新网络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提升研究[J].中国报业,2012(2).
(编辑:王天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