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亚黎
【摘 要】作为典型的听觉艺术,音乐主要通过听觉与学生的心灵接触,学生聆听音乐的过程就是一个感悟、理解及与音乐产生共鸣的过程。在音乐课堂上实施开放式教学,为学生构建“审美与快乐”式学习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得到更好的智力开发,并让他们在美的享受中开发创新潜能,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审美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与科技进步需要素质全面、身心和谐的人。而人才的标志并不仅仅依靠智商参数,情商、审美修养、文化底蕴亦是代表高素质的重要方面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是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音乐审美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美育为基本属性的音乐学科,在其教育、教学形式与过程中同其他学科有着显著的区别,那就是淡化教育活动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相互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并视这种活动本身为音乐教育的目的之一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音乐美,即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高中音乐课程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点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高中音乐教育的基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因此,音乐教学的重要机制,在于有情感的教师面对有情感的学生。音乐教学的全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体验过程。这个过程应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并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只有在长期的、反复的美感发生和发展中,音乐教育才会影响学生的情感意向,形成审美情操,从而使人格得以完善。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对所感知的荚有深刻的情感体验时,才会产生对美的热爱,只有把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想象与音乐情感联系起来,才能真正体现音乐审美的意义。
一、在音乐鉴赏中注重对作品表象的探究,从音乐的每一个细节中发现美
1.从乐器独奏发展到交响乐的过程
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一直掌握引导教学的方式,使学生可以慢慢适应教学过程,渐渐的对音乐深入了解,逐渐掌握独自体会音乐的基本能力。由于器乐的独奏曲表现主题比较单一,许多曲式都比较简单,高中学生把握起来比较容易。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初步了解器乐知识后,还要详细讲解该曲子曲式与结构,然后再从独奏曲渐渐发展到曲式结构比较复杂与多主题的交响音乐,这样高中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与学会音乐审美规律与方式,进而可以独自体会音乐的意蕴。
2.从民间音乐审美发展到西方音乐审美
对于整个地球人类来说,共同语言就是音乐,不同民族语言也存在差异,在音乐上的审美能力也就存在区别。每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的民族文化,音乐却是一直伴随着每个民族发展,深深的融入每个民族血液里,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首先可以介绍不同民族中的音乐,使学生认识民族的乐器,并感受到民族音乐包含的亲切感,再给学生介绍一些西方的音乐,例如:《四季》、《水上音乐》《创世纪》等。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逐渐适应不同音乐的语言,进而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的能力。
3.从由声乐曲审美引入器乐曲的审美
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许多比较容易欣赏与接受的就是声乐类作品,由于声乐作品的结构比较简单,具备旋律与歌词内容,且歌词与旋律基本一致,因此,在让学生体会音乐美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音乐的内涵与意蕴进行详细分析,使学生可以充分了解音乐发展的历史,然后在逐渐的引入器乐作品审美。教学实践中,老师需要详细讲解课堂中欣赏的音乐作品,进而使学生充分把握音乐的旋律发展特征,学生了解整个音乐背景之后,老师再让学生逐渐欣赏无歌词旋律,在不同歌曲旋律中深入认识音乐的艺术美,只要这样过度才让学生适应整个音乐教学环境,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
二、在音乐鉴赏中深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每一首音乐作品都有它的创作主旨,都是通过旋律和歌声抒发创造者的情感。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认真地欣赏与回味音乐作品,深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将音乐作品的内涵在自己的内心听觉中创造性地再现,给音乐作品恰当、理性的评价,实现完美的音乐感知,进而培养起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具体应做到三点:(1)了解声乐作品所反映的年代、背景及作者创作的意图,明确作品表现情感的系统构成和主导要素。如《七子之歌》,要结合对词、曲作者生平经历、创作背景的掌握,分析歌词和音乐,融入演唱角色。(2)透彻地分析声乐作品的曲式结构特点,准确掌握作品的创作手法、结构特点,对作品的开始、发展、高潮、结束等有明晰的认识。如对于《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要清楚其兼具ABA三段体式的变奏曲式,用一个宽广、悠长的引子开头,第一段是高亢、自由的散板,第二段以激昂、热烈的音调与前段构成反差,第三段变化重复了第一段的音乐主题,形成全曲的高潮。(3)用音乐要素去掌握作品的内涵,依据作品的内涵进行美感体验,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接受潜移默化的艺术感染。
三、在音乐鉴赏中进行现场表演,培养学生对美的表现能力
通过演唱和演奏,学生能直接感受、表现音乐,表达内心情感,享受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教师要把“舞台”让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审美表现欲望,适当适时地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艺术的加工和处理,启发、鼓励学生在歌(乐)曲艺术处理上进行创造性的尝试,从速度力度、演唱演奏形式等方面进行一些变化,使作品的表现形式更加完美,情感的表现更加深刻、动人。经过多次美的表现成功的表演后,学生音乐表演的自信心就逐渐树立起来,因而更容易地进入到审美情感表现的状态中,达到技和美的积极表达。
四、释放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创造美
音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对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以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方法,设计课内外教学内容,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潜能,让学生自觉表现美和创造美。
例如:在《沃尔塔瓦河》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演唱时用沙锤、鼓等打击乐器进行伴奏,这样既可以培养他们的节奏感,还能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表演,增强他们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欲望。在《飘逸的南国风》单元中体验傣族舞和竹竿舞,在愉悦的氛围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协作能力。
另外,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只局限于教授学生书本内容,还应该根据各单元的情况进行扩展延伸,组织学生开展课外主题音乐会。如在《走进新时代》单元,可以举行“歌唱祖国”专题演唱会,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创编、协调等综合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他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表现力,增强主动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自信心。
总之,音乐美育的根本意义在于培养人,能够促进审美主体自身和谐的发展。音乐美育是一种自我生成的教育过程,自我完善的过程。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实施音乐美育,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乐感,还可以促进其对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欣赏的能力,不断提高,在美的感悟中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促进其个性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定澄编.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张豫敏.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学园,2013(5).
[3]林和平.浅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改革学习,2013(6).
[4]严肖虹.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要关注民族传统审美意识[J].中国音乐教育.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