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外国文学新视阈①

2015-11-14 10:15李小驹
世界文学评论 2015年2期
关键词:外国文学海洋文学

李小驹

水文化:外国文学新视阈

李小驹

内容提要:水是生命之源,亦是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文学中表现出的水文化,成为文学作品中最能打动人类心灵的部分之一。本文试从解释“外国文学中的水文化”等概念入手,从“以水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和“文学作品中的水意向”两个方面,梳理外国文学中水文化的主要表现方式与部分代表作品,并大致探讨外国文学中水文化观念的演变以及学习、研究水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并以此求教于方家。

外国文学 水文化 水背景 水意象 新视阈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同时,水亦是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水对古今中外文学的影响是直接而巨大的,水既是文学表现的重要对象,又是文学创作灵感的丰富源泉。外国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产生了大量的、世界一流的表现水文化的文学精品。她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意蕴深刻,美不胜收,成为世界文学作品中最能打动人心的部分之一。本文尝试从解释“外国文学中的水文化”等概念入手,着重从“以水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和“文学作品中的水意象”两个方面,大致梳理外国文学中水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和部分代表作品,同时大致探讨外国文学中水文化观念的演变,以及学习、研究西方文学作品中水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文中关于“外国文学中水文化”概念的表述及其形式的大致分类和学习、研究的价值和意义,都是笔者孔见,特抛砖引玉以求得大家的指教。

一、“文化”、“水文化”与“外国文学中的水文化”

“文化”是一个全世界通用的概念,然而,在广泛运用的同时,其定义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71年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关于“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而言,乃是这样一个复杂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所有其他作为社会一员的人习得的能力和习惯。”这一定义在世界上颇具影响力。我国《现代汉语辞海》把“文化”定义为:“(1)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2)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泛指一般的书本知识。(3)特指在某一领域体现的观念、道德和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4)考古学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由此观之,这样定义较为宽泛。如果将之“狭义”地理解,我们所谓的文化,它首先应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而且通过“语音文字的能力”而在“某一领域体现的观念、道德和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

“水文化”的概念同样有多种解释。“如果参照《中国大百科全书》、《辞海》、《新华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从对一般‘文化’的定义引申出对‘水文化’可作如下表述:广义的水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以水为载体,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各民族文化中以水为载体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统称。狭义的水文化是与水有关的各种社会意识,如与水有关的社会政治、哲学思想、科学教育、文学艺术、理想信念、法律法规、道德规范、民风习俗、宗教信仰等意识形态。”(李宗新、阎彦 8)所以,江河湖海冰雪雨瀑等自然形态的水还不是文化,它们只是可以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自然物,只有在人类精神活动的介入之后,将人类的各种心理、情感和思想寄托于这些自然形态的水中,才形成了所谓的水文化。所以,水文化是以水为载体所创造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而水文学乃是水文化在精神领域的最直接和生动的成果和表现。所以,我们能否可以这样说——“外国文学中的水文化”即是在外国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以水为载体的人类精神;其研究的对象,乃是从古至今,各个时代,各个民族,以水为载体表现人类情感和思想的各种题材和体裁的文学作品。这样的表述或许与“水文化”的真谛庶几近之吧。

二、外国文学中水文化的主要表现方式与部分代表作品

(一)以水(海洋、江河、湖泊等)为背景的文学作品

(1)海洋文学。世界上许多国家为海洋民族,然而在外国文学史中,并没有“海洋文学”这一称谓,想必他们习以为常地认为毋庸专门名之罢。但沿海国家多数优秀的文学作品所显示出的海洋文明的特色却是鲜明醒目的。国内学界(包括台湾)近年来热衷于对“海洋文学”这一概念进行讨论并有多种解释,其中较简洁的表述是:“狭义上的海洋文学是指以海洋或海上经历为书写对象、旨在凸显人与海洋的价值关系和审美意蕴的文学作品。”纵观外国文学史,海洋文学确是其最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

古希腊荷马史诗中的《奥德赛》是水文学最早的源头。奥德修斯海上漂泊历险,是以神话隐喻的方式表现了古代人类与自然的斗争,是外国文学海上历险小说或者人类探索世界与生命的探索小说的最初原型。日本最早的文献《古事记》记载了日本列岛由海水滴凝而成的开辟神话,大海成为日本岛国母体的象征。中世纪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民族史诗《贝奥武甫》中的大海,神秘凶险、杀机四伏,是海怪的庇护所,象征着大自然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令人恐惧的力量。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辛伯达航海旅行记》的主人公为探索未知,聚敛财富,不惜九死一生,蹈海历险。英国诗歌之父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对14世纪英国航海和商贸的情形做了真实的描写,也涉及了商人遭遇海盗的凶险记录。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幻想了一个海上“世外桃源”的理想岛国,从而创造了“乌托邦”一词和一种颇有影响的文学类型。拉伯雷的《巨人传》中有庞大固埃与巴汝奇远渡重洋寻访“智慧的源泉”神瓶的故事,由此引出了“畅饮知识、畅饮真理、畅饮爱情”的“庞大固埃主义”。莎士比亚“诗的遗嘱”《暴风雨》以大海为背景描写了善与恶、爱与恨、忏悔与宽恕等深邃复杂的人性问题。丹尼尔·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可谓最具代表性的一部海上和海岛历险小说,它已成为后世文学模仿和改编的源泉。井伏鳟二的《中浜万次郎漂流记》乃是日本在“锁国”时期“向洋看世界”的海洋小说的代表。斯威夫特的《格列弗游记》以虚构的海上列岛的奇遇为对照,予现实世界以辛辣的讽刺,别开生面。斯摩莱特的《蓝登传》表现了主人公在海军舰船上经历的种种磨难,作者因之被称为英国海军小说的创始人。雨果的《海上劳工》的主人公为了爱情,孤身奋斗打捞出沉船上的机器,创造了人与自然斗争的奇迹。儒勒·凡尔纳的三部曲《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成了西方海洋科幻小说的开山之作,表现了人类理性时代探索和征服自然的充分自信。史蒂文森的《金银岛》讲述了一个寻找海盗宝藏的历险故事,成为海洋文学的基本模式之一。约瑟夫·康拉德的《水仙号上的黑水手》、《吉姆爷》等小说以大海为背景烘托人物的内心世界,充满人生哲理。费尼摩尔·库柏是美国海洋文学的开创者,他的《领航人》被誉为美国第一部海洋小说,它以美国独立战争为背景,歌颂了爱国主义精神。赫尔曼·麦尔维尔的小说《白鲸》是美国海洋文学的一个高峰,它表现了人与大自然进行愚妄较量的悲剧性结局,并象征性地呼应了西方文学中一个永恒的“探寻”母题。杰克·伦敦的《海狼》在凶险大海的背景上探讨了尼采的超人哲学。“美国戏剧之父”奥尼尔的《天边外》中的大海是主人公理想的寄托、心灵的归宿、生死向往的地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三部重要作品《远航》、《到灯塔去》和《海浪》,都以与海洋相关的意象来命名,并用象征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深层意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不仅彰显了硬汉精神,而且通过桑提亚哥对海洋及海洋生物的态度,表达了作者超前的海洋生态意识。此外,还有小林多喜二的《蟹工船》、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个遇海难者的故事》、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威廉·戈尔丁的《蝇王》、杨·马特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都表现出了在海洋背景下作者对时代和人性的思考。海洋文学精品在此只能撷英一二,不可尽数。

(2)同江河、湖泊密切联系的文学作品。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历来是埃及文学歌颂的主题之一,古埃及就有著名的颂诗《尼罗河颂》,“呵!尼罗河,我称赞你,你从大地涌流而出,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呼吸。”现代杰出诗人邵基亦有著名诗篇《尼罗河》,阿拉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马哈福兹也著有《尼罗河上的絮语》。古印度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梨俱吠陀》,歌颂了旱魃的敌人——手持雷杵劈山引水“给人类带来甘润的霖雨”的天神因陀罗。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三诗人因憎恶资本主义而隐居在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他们创作大量歌颂自然、缅怀中古、讴歌宗法农村社会、诅咒城市文明的诗篇。他们因而被称为“湖畔派”。其代表诗人华兹华斯出生在湖区,从小就陶醉于清泉淙淙的天籁之音,他领略到自然的宁静对灵魂的安抚,并意识到自然对人的精神具有净化和鼓舞的作用,因此他主张诗人应到大自然中去得到神启。他的名作《抒情歌谣集》中的许多诗篇歌咏了湖湾水波的美景和潺潺的山泉与寂寥空阔的河谷等大自然的美景,以此寄托自己的心灵。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咏》、《忽必烈汗》和骚塞的《书斋咏怀》等诗歌对各种形态水的歌咏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特色之一。

因此,在对含风电机组的配电网进行无功优化时,应充分考虑其出力的不确定性、连续与离散变量之间的关系。为此,首先基于场景概率的理论建立了全场景下计及有功网损、静态电压稳定性、无功补偿设备投资成本的多目标无功优化模型;然后针对基本差分进化算法的不足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改进;最后将改进后的算法用于求解含风电机组的配电网多目标无功优化问题。

被称为“卢梭主义百科全书”的书信体小说《新爱洛绮丝》是卢梭小说代表作。作品描写了平民出身的家庭教师圣·普乐和他的学生贵族小姐尤丽的荡气回肠的爱情悲剧。作者特意将主人公爱情故事的场景设置在风光旖旎的日内瓦湖畔和阿尔卑斯山麓。这里既有潺潺的清泉,又有汹涌的急湍,湖光山色美不胜收,主人公纯洁而又丰富的情感与日内瓦湖的波涛同起同伏、动静相感、情水相应。这种景为情生、情为景发、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法,赋予了作品格外动人的感染力量。

“美国文学之父”马克·吐温,从小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畔,特别是他在密西西比河上当水手的经历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影响很大。其代表作《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等都是以他童年的生活经历和密西西比河的风土人情为题材和背景。就连他的笔名“马克·吐温”也是来自他在密西西比河上做领航员时的行话,即“水深两噚”,轮船可以安全通过之意。

肖洛霍夫是苏联时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以描写顿河哥萨克的生活和命运著称于世。他从童年起就受到顿河人民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熏陶,并且一生都在顿河度过。他的短篇小说集《顿河故事》和宏伟的悲剧史诗《静静的顿河》通过20世纪头20年的社会巨变,广泛而深刻地表现了顿河哥萨克的历史命运。“哎呀,静静的顿河,你是我们的父亲!哎呀,静静的顿河,你的水流为什么这么浑?啊呀,我的水,怎么能不浑!寒泉从我的河底向外奔流,白色的鱼儿在我的中流乱滚。”史诗一开篇就用古老的歌喉唱响了顿河哥萨克的命运之歌。

(二)文学作品中的水意象

(1)生命之水。水用于饮用、灌溉和舟楫之利,没有水人类就无法生存。此外,水还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激励着人类的生命力,也使人们得以交往联系,文化得以传播,文明得以确立。水作为生命力的象征在希腊和希伯来神话中就已出现,以后这成为一种传统,在文学中不断出现,到20世纪现代主义等作品,水已成为一种现代神话的重要元素。

T·S·艾略特的《荒原》是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它展示了“一战”后西方文明和传统价值观的失落,反映了整整一代人理想的幻灭和绝望。在五章诗篇中,第一章“死者的葬仪”作者用干旱来暗喻西方文明的衰落:破碎的偶像承受着太阳的鞭打,枯死的树没有阴凉,焦石间没有流水的声音,只有红石,恐惧在一把尘土里……第四章“水里的死亡”,昔日的腓尼基水手由于纵欲而葬身大海,今天无数的现代人仍然在人欲的大海中纵情作乐,他们的死亡已无法避免。第五章“雷霆的话”中诗人用了三个“客观对应物”来描绘荒原无水的景象:耶稣死后,死了的山满口都是龋齿,吐不出一滴水;东欧和俄国革命后,倒悬的城楼里钟声在空的水池、干的井里歌唱;寻找圣杯的武士走后,空的教堂里仅是风的家。水是这首长诗的基本意象,它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水既是土地肥沃、农业丰收的根本保证,又是由繁殖神崇拜引申而来的、以性欲为代表的人类各种欲望的象征。荒原缺水,要等待水来解救,这时水是“活命之水”;西方社会人欲横流,水太多就窒息了生命,这时水就是“死亡之水”。这种多义象征具有辩证法的精神。

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之一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名篇《死者》,被认为是20世纪英语文学中最杰出的短篇之一。小说女主人公的初恋情人因寒雨病重而死,这段感情她深藏心中,最终吐露给丈夫,引起他对爱和生命的顿悟。小说结尾时,“整个爱尔兰都在下雪”,雪花落到平原上,小山上,落进沼泽地里,落进奔腾澎湃的浪潮中,落到所有生者和死者身上。在这里,雪(水)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它既象征生命,也象征夺取生命的寒冷。它促使每个读者去思考生命的意义。无独有偶,川端康成的《雪国》中的雨雪也是生命力的象征,“雪月花时最怀友,”每当主人公感到孤独无依心境凄凉之时,雨雪便会从天而降,成为生命无法主宰之时孤独的自然呼应。

(2)情感和诗化之水。特别是在诗歌作品中,水成为诗人表达感情的最佳媒介之一。“自古以来,大海就是诗人灵感的源泉,潮起潮落,波翻浪涌,总能引起诗人内心的强烈共鸣:从斯宾塞的海边恋曲到丁尼生的听涛悼亡,从柯勒律治笔下大海的神秘诡谲到拜伦笔下大海的自由不羁……雪莱在《西风颂》中将狂风卷起的海浪比作酒神祭司的万丈魔发在海天之间搅动,想象奇特,气势磅礴,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精神震撼。济慈的长诗《恩底弥恩》中的美少年为寻求梦中的月亮女神,不惜下地狱入海底,最终实现

三、外国文学中水文化观念的演变和水文学的价值

外国文学中的水观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从古代文学、中古文学,近代文学、直到现当代文学,整个外国文学史,具有水背景和水意象的各种题材和体裁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精彩纷呈。同时,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水文学又各有其不同的成就和特征。但总的来说,外国文学中的水观念的变化,还是有一个大的脉络可寻的,简而言之,便是“畏惧崇拜—自信征服—和谐共存”。

水给人类生命滋养的同时也常给人带来祸患,几乎每个民族都有关于上古时代大洪水毁灭一切的传说,其情节也都惊人地相似。如古希腊神话中主神宙斯和海洋之神波塞冬发动毁灭人类的洪水、希伯来神话中诺亚方舟的故事、古巴比伦《吉尔伽美什》中的故事(中国“女娲补天”的神话亦然)。水给人类带来的祸福远远超过其他自然物给予人类生存的影响,所以,水是人类童年时期最早的自然崇拜之一,在每个民族的神话中都有自己崇奉的海洋江河之神。在外国文学中最著名的当属海神波塞冬了,这个希腊神话中的“裂地之神”脾气暴躁、心胸狭窄,常用三叉戟翻江倒海将人类置于死亡的危险之中,所以从古希腊乃至后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的文学中,人们对大海、大水敬畏有加,对与水相关的神祇顶礼膜拜,此时,以大海为代表的水形象主要是暴虐凶险、神秘莫测为主要特征的。然而,海洋江河虽然危机四伏,同样也充满着诱惑,人们渴望认识了解这个神秘的未知世界,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们,常蹈海历险置生死于度外,将江河湖海作为建功立业的场所。特别是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和理性主义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力量,产生了征服海洋江河和未知世界的强烈自信。随着海上历险和海外殖民的大行其道,海洋江河便成了这些冒险家、征服者驰骋的新天地,大批航海历险小说的涌现就是这一时代冲动的生动表述。与此同时,人类寄寓了江河湖海太多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它们是自由和梦幻的象征,为生活的失意者和文明的逃逸者提供了寻找乌托邦的逐梦之地。特别是大海狂放不羁的恢弘力量,为男子汉们挑战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供了历练的天然舞台。从20世纪开始,随着人们对自我、自然和世界认识的深化,以及自然环境、江河湖海的过度开发,曾以征服自然为傲的人类中心主义在文学中开始得到反思,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调整与大自然的关系,外国文学中便出现了与海洋、与水和谐共存的生态思想。这个演变过程,反映了外国文学中水观念的不断深化与进步,因而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关注外国文学中的水文化,是学习和研究外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的,也是以前没自觉意识到的一个新视角、新领域。在传统的外国文学的学习和研究中,许多人对其中的水文化没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界目前已有的部分研究成果也主要在“海洋文学”,而忽略了外国文学中水文化的多样性,这对外国文学的学习和研究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2006年,联合国将第十四个“世界水日”的主题确定为“水与文化”(李宗新、阎彦102),说明了当今世界人们对水文化的日益重视,这是人类文明寻根的一种自觉行为。加强世界水文化精神成果之一的外国文学中的水文化研究,便是题中应有之义了。现在我们有意识地把外国文学中的水文化凸显出来,加以重新认识,这不仅是一个研究的新领域,而且是一个学习、研究的新视角,这对深化外国文学的学习和研究是有方法论的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的。19世纪法国史学家兼批评家丹纳就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和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如果我们忽略了外国许多国家海洋环境和海洋民族的特性,对其文学的理解必受影响。譬如,古希腊是位于地中海东北部,包括巴尔干半岛南部、小亚西亚半岛西岸和爱琴海中的许多小岛组成的一个海洋国家,特定的地理条件使古希腊人难以依靠农耕方式谋生,只能靠在海上经商、开辟海外殖民的乃至做海盗谋求生存。“这种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造就了古希腊民族自由奔放、富于想象力、充满原始情欲、崇尚智慧和力量的民族性格,也培育了古希腊人追求现世生命价值、注重个人地位和个人尊严的文化价值观念。”作为西方文学源头之一的古希腊文学因而具有了与生俱来的生命意识、人本意识和自由观念,这不仅是古希腊文学的基本精神,也成为后世西方文学与文化的基本内核。再如,如果不是彼得大帝打开国门向洋看世界,使俄国逐渐从野蛮的内陆封建农奴制走向海洋,与西欧和北欧的海洋文明接轨,就不可能诞生歌颂大海的壮丽,同时具有像海洋一样自由灵魂的“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就不可能有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辉煌。

一部人类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水文化史,人类文明的发祥与发展都与水密不可分——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恒河孕育了印度文明,黄河与长江哺育了华夏文明,广袤无垠的海洋更是造就了西方的“蓝色文明”。而作为水文化之最佳成果之一的外国文学,以千姿百态的水为载体,将个人情感和民族情怀蕴寓其中,使外国文学具有了水的精灵和魂魄,成为世界文学中最光彩夺目的一个部分,我们当以“智者乐水”的求知精神来拓展外国文学中水文化研究的新视阈。

注解【Notes】

①本文为湖北省宜昌市社科联重点项目“水文化研究——以外国文学为中心”(项目编号:YCSK2015ND21)成果;三峡大学教研重点项目“外国文学课程中水文化研究”(项目编号:J2015027)阶段性成果。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载李宗新、阎彦编:《中华水文化文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年版,第17页。

[2]刘宁:《文化视野里的中国水资源问题》,载中国水利文学艺术学会编:《水文化文集》,黄河水利出版社2007年版,第74页。

[3]《现代汉语辞海》,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1216页。

[4]王松林、芮渝萍主编:《英美海洋文学作品选读》,上海交通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5] 朱维之等主编:《外国文学简编[亚非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7页。

[6][俄]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金人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

[7] 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修订版)》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4—159页。

[8]吴晓都:《普希金与海洋》,载段汉武等主编:《蓝色的诗与思——海洋文学研究新视域》,海洋出版社2010年版,第29页。

[9] [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10]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修订版)》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11] [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132—145页。

Water is the source of life, also the permanent theme of the literary arts. The Water culture in both the ancient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and foreign literature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touching parts of the world literature. The article is to explain the concept of the water culture in the foreign literature from two aspects: ①the literary works with water background, ②the literary works with water intension, in order to classify the main methods of expressions of water culture with some representative work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ater culture in the foreign literature, and the value and importance of the study and research on the water culture to initiate a discussion among the scholars.

foreign literature water culture water background water image the new perspective

Li Xiaoju is from Literature and Media Institute of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with research direction of Russian Literature.

李小驹,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研究方向为俄国文学。

Title: The Culture of Water: A New Area in Foreign Literature

猜你喜欢
外国文学海洋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首届中国外国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报道
The Land They Lived on: Reading The Bluest Eye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文学
《外国文学动态》复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