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非主流思想的多维度阐释
——读《当代美国非主流文学思想调研》

2015-11-14 10:15王羽青
世界文学评论 2015年2期
关键词:非主流学者作家

王羽青

美国非主流思想的多维度阐释

——读《当代美国非主流文学思想调研》

王羽青

内容提要:美国文学领域的研究在聚焦主流文化的同时,也在关注非主流文化,而非主流文化研究在中国学术界正持续成为研究热点。《当代美国非主流文学思想调研》一书由对美国非主流文化领域知名学者的访谈构成,让这些学者就不同热点话题直接阐释,从多个维度把非主流文学思想各个亚领域学者的观点进行汇聚整合,为研究者提供了针对美国非主流文学思想研究以及相关学者研究的一手资料。

《当代美国非主流文学思想调研》 非主流文学思想 阐释 一手资料

一、引 言

美国是最具代表性的移民国家,不同时期的移民不但为美国带来了活力,而且也为美国带来了文化的多样性。“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当今的美国俨然是地球上最大的人种博物馆,是世界文化的万国博览会。它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无与伦比,这是它作为移民国家的第一个突出特点。”在美国,黑人文学源远流长,亚裔文化生根结果,弱势群体文学如女性主义文学也已经为成为研究热点。一句话,当今美国文坛已经成为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和碰撞的舞台。虽然白人文化是不可否认的主流,作为“他者”的非主流文化也在异军突起,与主流文化形成相互竞争的态势。因此,关注非主流文化成为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部分。

由于多元文化的发展势头趋于明显,很多学者都把研究的目光放在美国所谓“非主流”文化的研究上。近年来,研究非主流美国文化和文学的中国学者在不断攀升。从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献来看,自1963年以来共有1058篇以“美国黑人文学”为主题的文献,以“美国黑人文学”为篇名的文献达119条,以“美国黑人文学”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找到了14篇文献;以“美国亚裔文学”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可以检索到6篇文献,以“美国亚裔文学”为主题的文献达39条,以“美国华裔文学”为主题,可以检索到966篇文献,以“美国华裔文学”为关键词,可以检索到860篇文献;以“美国印第安人文学”为主题,可检索到2条搜索结果;以“美国同性恋文学”为主题进行检索,可以找到16条结果。经过众多学者的潜心研究,美国文学中的“非主流”文化研究日益壮大,业已形成与主流文化共生的态势。这些研究成果必将为后来的研究人员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依据,让后来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二、《当代美国非主流文学思想调研》的三个特点

就文学研究而言,研究者若想获取进一步的研究成果,必须首先学习和研究前期学者研究的成果。因此,各类的参考文献与参考书目对研究人员来说不可或缺。参考书目有多种,有的是对文学发展史进行的历时性描述,有的侧重于文本的解读,有的偏重于文本生成的背景,有的关注文本的生成机制和文学技法。如《剑桥美国文学史》(伯科维奇主编)、《欧洲文学史》(李赋宁主编)是对文学发展的历时描述,而《小说理论》(巴赫金著)和《小说修辞学》(韦恩·布斯著)则是有关文本技法的著作。然而,有一类参考书也极为重要,它由知名学者的传记、书信及访谈等构成,是学者本人对文本或者思想最直接的表述。这是针对该学者的第一手资料,也被称作原始资料。这类材料没有经过任何他人主观臆测的解读,能更为直接地呈现最真实的作者以及他们最真实的意图。以文学作品为例,由于很多文学作品通过文学技法尽量抹去作者的痕迹,一度造成难以把握文本真实意图的假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美国小说理论家韦恩·布斯说:“在他(普遍意义上的作家)写作时,他不是创造一个理想的、非个性的‘一般人’,而是一个‘他自己的’隐含替身……不管他如何试图非人格化……正式书记员(作者)当然绝不可能对所有价值都抱有中立态度。”布斯尽管赞同作者要尽量保持中立的观点,但也无奈地表示,要做到绝对的非人格化,并不太现实。毕竟,作家的价值观等方面要在文本中体现。作品或思想绝非凭空产生,必定有其产生的真实凭据。研究者如果要了解作家为何创作这样的作品,从他的个人经历或者个人思想出发,找到源头,将会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当代美国非主流文学思想调研》就为研究者呈现了这样的机会。

《当代美国非主流文学思想调研》由访谈构成,访谈对象是非主流文学与文化领域(如黑人文学、印第安人文学、女性主义文学等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访谈内容围绕非主流文学议题广泛展开,很多的话题紧扣当下社会问题焦点(如美国枪支问题)和学术研究热点(如文学与伦理学的关系问题)。这部访谈调研把非主流文化领域各个亚类中著名学者的见解汇聚一起,构成了一副美国非主流文化学者思想的拼贴图。这本书既可以当作对一部作品或某位学者研究的参考书,也可以被视为某个非主流文化亚类研究的参考书。总的来说,本书具有一下几个特点:

1. 访谈学者具有代表性

几乎所有受访学者都是非主流文化亚类中的代表人物。《当代美国非主流文学思想调研》访谈的对象是当代美国文坛非常有影响的文学家和理论家,其中有小休斯顿·A·贝克(Huston A. Baker, Jr.),他在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以及杜克大学任教,他是黑人文学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非裔美国文学理论家、《美国文学》(American Literature)期刊编辑;斯蒂芬·波伊尔(Stephen Boyer)具有多重身份,是作家,也是视觉艺术家和表演艺术家,他也是占领华尔街运动中的著名诗人;杰拉尔丁·布鲁克斯(Geraldine Brooks),她是一名作家和记者,在2006年荣获普利策奖,她的第一本小说《奇迹之年》(Year of Wonders)是一本国际畅销书,另一本书《人类的书》(people of the book)被《纽约时报》列为畅销书,并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哈罗德·埃利斯·克拉克(Harold Ellis Clark),针对是否可以合法拥有枪支问题发声的;玛莎·J·卡特(Martha J. Cutter)是MELUS(Multi-Ethnic Litera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主编,她是关注女性,特别是少数族裔女性地位的女性主义作家;乔伊·哈娇(Joy Harjo)是美国印第安人文化领域的杰出学者,集诗人、音乐家和作家于一身,她在1995年获得美国本土作家终身成就奖,2002年获得少数族裔作家奖,被美国著名评论家肯尼斯·林肯称作美国本土作家复兴运动中一位非常有分量的人物。

2. 访谈话题覆盖面广

《当代美国非主流文学思想调研》中,访谈的话题涵盖了多个方面,在与查尔斯·阿尔铁里的交流中,涉及了批评家的历史使命以及道德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在访问许文英(Wenying Xu)的时候,王祖友教授与许文英探讨了华裔身份的构建方式(饮食在身份构建中的作用);在与安·迪巩(Ann Deagon)的访谈中,安·迪巩就求学与写作的关系、对种族歧视的看法以及退休生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在与雷金纳德·马丁博士(Dr. Reginald Martin)的交流中,王祖友教授与雷金纳德·马丁就文学作品中有关黑人的性爱描写交换了看法,马丁博士认为以往作品中少有关于黑人的性爱描写,其实也源于主流社会对黑人的歧视。文学和政治的联系是研究者永远都无法回避的话题。在与尹瑟伯特·米勒(E. Ethelbert Miller)就诗与政治这个主题进行交流时,米勒对自己具有政治特征的作品创作的背景给予了回答。“文学即人学”,文学反映社会问题并引发社会大众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由于社会风貌会受到政治体制以及政治活动的影响,文学在谈论社会问题的时候不可能与政治绝缘。尹瑟伯特·米勒的回答让读者直观感受到作品与政治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众多访谈中,一个突出的例子来自王祖友教授与玛莎·J·卡特的交流。当他们谈到她的第一本书《任性的舌头:美国女性小说的语言和身份,1850—1930》,探讨了19、20世纪非裔美籍和英裔美籍女作家如何通过文学中不羁的女英雄形象就女性语言和写作进行文化抗争。书名中的“任性的舌头”无疑是重要的符号缩影,针对这个极具象征意义的符号,有很多人进行过揣测和解读,然而,王祖友教授与作者面对面的交流,揭示了“舌头”所具有的文化象征意义。

王祖友:您的第一本书《任性的舌头:美国女性小说的语言和身份,1850—1930》讲的是美国女性小说中语言和身份的关系吗?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您为什么把本书命名为“任性的舌头”?

玛莎:这本书主要审视了一种在19世纪要英裔美国女性和非裔美国女性“视而不闻”的做法,以及一种剥夺了她们完全参与话语和语言的社会、心理机制的方式。在这个时期,语言被视为是具有父权性质的——属于男性或者说是“男性中心主义”(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所言)。我感兴趣的是,女性作家重新设定语言的定义以使它不再是男性专属也不会让他们在语言上具有优势。我给这本书起名为“任性的舌头”,是因为这个用词重复出现在19世纪对女性的建议中,即女性在跟男性讲话时应该控制住她们不受控制的舌头。我借用这个词语以示抗争,所有女性,特别是女性作家需要面对抗争——她们需要找到一种方式在重新设定语言,让语言也属于女性,女性也能成为权威演讲者或作家。(39)

种族问题是长期困扰美国社会的棘手问题之一,很多学者和作家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这个问题的关切。如《看不见的人》和《紫颜色》就是其中的代表,而托尼·莫里森更是凭借作品《所罗门之歌》摘取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虽然很多作家通过独特的视角批判了种族歧视问题,在雷金纳德·马丁看来,歧视不仅存在于表面,也存在于经常为人忽视的观念中。有关黑人的文学作品中,极少有学者和作家涉及黑人的性爱描写,马丁博士认为,这无形之中反映了主流思想对黑人的歧视。

王祖友:Erotique Noire或者叫作Black Erotica,是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文艺作品合集,收录的文学作品基本都有性爱描写。这是对黑人性爱高调的、史无前例的颂扬,里面包括了爱丽丝·沃克、恩托扎·尚治以及其他作家的作品。您能多告诉我们一些关于这部作品的来历吗?

马丁博士:呃……我以前就有过这个想法,在我的文学生涯初期,我读过一些非黑人作家这方面的作品,我脑海里面一直会浮现出几个问题。为什么黑人作家不能分享他们对拥抱和性爱的看法?只是因为这些作家对这一方面比较羞怯吗?作品得不到主流出版商的青睐?(当然,这又引出了你没问的问题,所以我偏题了……)或者,这类作品没有读者或很少读者关注这类作品?

照我看来,以及据我所知(因为这部作品得到巨大的成功),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响亮的“不”……(125—126)

3. 访谈的话题紧扣当下研究热点问题

访谈话题不仅可以让读者可以一窥这些著名学者的内心想法和真实经历,也就当下许多热点话题与学者进行交流,为热点的研究提供难得的一手材料。针对美国近年来枪支犯罪引发的讨论越来越受关注,这种关注不可避免要在文学中得到反映,《城市现状》(Urban realities)就是一部与枪支问题有关的作品。这部作品创作的背景为读者熟知,然而,作家在创作作品时,持有何种想法,只存在于学者的解读中。但在面对面的访谈中,作者哈罗德·埃利斯·克拉克(Harold Ellis Clark)给出了直接的答案,为学者解读该作品提供了佐证。

王祖友:您的剧本《城市现状》,已经于2000年被改编成由米凯·夏侬·杰金斯主演电影。在这部影片中城市的现状是怎样的?米凯·夏侬·杰金斯又是谁呢?

哈罗德·埃利斯·克拉克:由于近来美国城市犯罪和暴力事件不断增多,《城市现状》提出了普通人是否可以为了防身携带手枪这个问题。剧中,街头发生的一起犯罪事件让主角考虑是否需要购买一支手枪保护自己,以免自己有一天成为犯罪的牺牲品。(32)

再如,近年来伦理学研究在文学领域成为热点。中国知网上收录的文献表明,以“文学伦理学”为主题的文献有869篇,在2013年和2014年相关研究的文献分别达到157和191篇之多。聂珍钊认为,“伦理学研究的是现实社会中各种道德现象,以及在社会活动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和道德原则、规范,并用这些原则规范去指导人的行动。而文学却借助艺术想象和艺术描写,把现实世界转化为艺术世界,把真实的人类社会转化为虚构的艺术社会,把现实中的各种道德现象转化为艺术中各种道德矛盾与冲突。”“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典型地、集中地反映人类社会道德现象,描写社会存在的道德矛盾和冲突,因此文学就必然可以成为伦理学研究的对象。”王祖友教授在与查尔斯·阿尔铁里教授就批评家的使命进行交流时,提出了相关的问题,阿尔铁里教授也进行了比较睿智的回答。

王祖友:道德理论和文学论述之间是何关系?作为一个理论家,您对当代文学和西方批判理论的关系持什么看法?

查尔斯·阿尔铁里:这个问题太大了。简单来说,我认为道德理论决定正当性,这个正当性决定人们在具体行为和价值间做出取舍。大多数重要的文学行为在语言分析或解释上,不追求正当性也并不把正当性等同于伦理观念,而只是提出了一种自认为具有正当性的关注和理解模式。另一方面,当评论家们谈到伦理而非道德时,他们通常支持类似“要一直对他人无节制的要求做出回应”的观念。但我认为,任何人都没有权不加节制地提出要求(这些要求需建立在我们对共有的东西进行协商的基础上),而且没有节制的要求应该只存在于神学领域,而不会是伦理领域。伦理关注的是,我们如何在保持最低程度的羞耻感和内疚感的同时做出决定。(3)

三、结 语

或囿于篇幅限制,这本访谈的部分话题没能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如在尹瑟伯特·米勒交流时,王祖友教授提到了很多部作品,其中包括《移民工人》(Migrant Worker)、《微笑的土地和没有微笑的土地》(The Land of Smiles and the Land of No Smiles)等作品,并“移民工人”的所指对象、“微笑的大地”和“没有微笑的大地”的象征进行交流,并讨论了《饥饿的季节/雨的哭泣》(Season of Hunger/ Cry of Rain)的标题含义。该访谈没有就某部作品进行更加深入的讨论,让读者在阅读该部作品时难免有意犹未尽之感。当然,由于著作篇幅所限,受访者提供的时间长短不一,许多的访谈只能在深度和广度之间进行艰难的选择,王祖友教授在做出抉择时应该也非常为难。考虑到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王祖友教授或许是有意采取悬置的方式处理这些话题,毕竟深入的研究并非能在数次碰面交流中完成。

然而,上述的缺憾并不能遮蔽该调研的突出优势。由于该调研较为广泛地涵盖了当下美国非主流文学思想领域的许多著名作家、作品、批评家以及批评思想,它为正在从事研究书中所涉及作家(作品)或批评家(批评理论)的学者提供了较为全面而可贵的第一手资料,从而有力地支持研究者展开研究、提出观点或得出结论。对有意研究该调研中涉猎的学者或作品的学者来说,调研的话题为他们展开学术研究做了必要的铺垫,它们足以引领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展开研究的发现之旅,也为他们开启研究之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注解【Notes】

①均由作者译自《当代美国非主流文学调研》,科学出版社2015年6月版。

引用作品【Work Cited】

[1]何道宽:《论美国文化的显著特征》,载《深圳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第85—96页。

[2] [美] W·C·布斯:《小说修辞学》, 华明、胡晓苏、周宪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80页。

[3]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载《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5期,第14—24页。

Research in American literature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both mainstream and contra-mainstream literary thoughts with the former being the focus and the latter, an important branch which has emerged as a new research hot point in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The book,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Contra-mainstream Literary Thought, is made up of interviews with distinguished scholars in American contra-mainstream literary domain and presents their opinions directly, which gathers and combines those opinion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into a multi-dimension integrity and provides researchers with precious first-hand materials in this domain. Key words: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Contra-mainstream Literary Thought Contra-mainstream Literary Thought interpretation first-hand materials

Wang Yuqing is a from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His academic interests are Contemporary American Drama and British and American Novel Criticism.

王羽青,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当代美国戏剧,英美小说批评。

Title: A Multi-dimension Interpretation for Contra-mainstream Literary Thought—On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Contramainstream Literary Thought

猜你喜欢
非主流学者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程门立雪
大学者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学生追逐非主流文化好吗?
照片视频 我就要“非主流”
非主流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