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红褪尽的诗情和意象世界

2015-11-14 10:15彭双文
世界文学评论 2015年2期
关键词:诗篇文静意象

彭双文

残红褪尽的诗情和意象世界

彭双文

内容提要:婉约朦胧是姚文静诗歌的主要艺术特征。她的诗,情感丰富、细腻,偏爱抒写青年女性特有的孤独、寂寞和悲伤。许多意象和诗句都与中国古典诗词一脉相承,偏爱雪、月与梅花等意象,借以表达诗人的个性与情怀。她的诗歌创作走出了一条既有中国传统风格又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创作道路。

婉约朦胧 古典意象 意境

残红褪尽(原名姚文静),是老河口市为数不多的小有成就的年轻女诗人。人如其名,诗如其人。文静的诗歌给人最鲜明的印象就是婉约、朦胧。婉约,主要是缠绵,像李清照;朦胧,是模糊或晦涩,像舒婷。读文静的诗,走进文静的艺术天堂,仿佛走进一个迷人的童话世界,有忧伤,也有欢笑;有梦想,亦有追求;有失望,更有希望。

一、文静的诗情

文静的诗歌情感丰富多彩,有爱的呼唤,也有亲情的歌唱;有生活的品味,也有人生的思索;有痛苦、悲伤甚至是绝望,但更多的是执着与坚强。多愁善感,似乎是女人的天性。生活的风雨,损害的似乎总是女性。所以,自古以来,几乎所有的女性诗人,大都偏爱吟唱心中的悲伤、孤独、寂寞与惆怅。所不同的是,文静的诗,总是以女性的温柔来冲淡痛苦、用女性的善良来化解仇恨、用甜美的梦想来抚平心中的悲伤。因而,她的苦,总是淡淡的;她的愁总是缠绵的,正所谓“哀而不伤”,比如《我要住到梅花里去》中的“时光的双掌/早已将我搓捻到/足够的柔弱”,这里的悲伤,是无奈的,但也是“柔弱”的。“无论是消亡,还是破灭/世间的烟尘,都无法触碰我/无法触及我的灵,我的骨/以及,我残存的躯壳”这里,诗人似乎要高傲地与世隔绝,但紧接着笔锋一转,诗情又从冰冷走进阳光:“与生俱来的温润,才能/找到我,才能彻底打湿/我眼底的干涸”。有时,即使遍体鳞伤,她也会以优美的诗句来诗化、来美化、来消解:“借着素寒,开始擦拭伤口/绿蚁酒,小火炉/曾经的浅唱雨,低吟风”。以酒疗伤,以火驱寒。让寒冷升温,让悲伤渗入酒的温情。本来的伤痛,在诗人笔下,却是那样的温馨、那样的浪漫。

我不知道为什么,在文静的不少诗篇里,都表达出对“尘世”的厌倦和逃避,但这种厌倦与逃避又不同于一般诗人的厌世情怀,而是最终表达出新的希望与追求。如“无论是消亡,还是破灭/世间的烟尘,都无法触碰我/无法触及我的灵,我的骨/以及,我残存的躯壳”(《我要住到梅花里去》)。“即使大雪不来/风声鹤唳,春日从此长睡不醒/我也敢,从肋下取出利刃/斩了流水,与这尘世/恩断义绝”。在《无处可逃》这首诗中,面对现实的困惑与苦痛,她也表现得犹豫、彷徨:“我已不确定,下一秒/该继续生长,还是即刻死去/我像一棵无法顺从冬日的作物/躲进夹缝里”。但诗人也不是一味的退让与逃避:“如果可以,我宁愿/岁月的刀锋,再锋利些……将我,连同这世间的寒冷/一起嚼碎,然后吞没”(《无处可逃》)。在此,我们又看到了诗人温柔的另一面:坚强与霸气!由此我们也看出诗人厌恶“尘世”的原因是“寒冷”。是什么让她倍感寒冷?以至于生死难决?或许是人情冷漠、或许是知音难觅、或许是希望破灭。那么,谁又能拯救苦情的她呢?是“与生俱来的温润,才能/找到我,才能彻底打湿/我眼底的干涸”(《我要住到梅花里》),“你必须是火/才能找到我体内,蕴藏的磷质/以燃烧的方式/拯救我”。

文静的“哀而不伤”,源自于她对生活的热爱、源自于她的个性坚强与倔强、源自于她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这是文静诗歌中表现最为个性、最为细腻而深刻的诗歌情愫。文静似乎习惯于在雪月之夜独自品尝孤独与痛苦,但痛定思痛之后,总能重拾信心和勇气,“重新爱上,此时的生活”(《十二月等待一场雪》)。应该说,《当我遇见你》(二章)《我们兀自开吧》是文静所有诗篇中写的最甜美、最具童话色彩的诗。那种与亲密爱人相遇的惊喜、相聚的幸福和相拥的甜美,就像一个灰姑娘,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和自己的王子真情相拥,不只是感动了“你”,感动了“我”,同样也深深的感动了大家。

女孩的生活是丰富的,情感是细腻的,文静总能以生花妙笔,一一表现。时间太短,了解不多,悟性有限,不再一一赘述。

二、文静的意象

婉约朦胧,是姚文静诗歌的主要艺术特征。说她是现代派,还不如说她是很好的继承、发扬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艺术传统,融古今、中外为一体,用形象说话、善用意象、巧设意境,就是明显的例证。

委婉含蓄,是中国传统的审美特征,也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委婉含蓄的基本方法,就是借此言彼——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借事说理等等。由此,也就形成了诗意的委婉或朦胧。说到朦胧,人们总以为那是西方现代派的艺术,其实“朦胧”根在中国,比如战国时期屈原的《湘夫人》、唐代白居易的《花非花》、晚唐李商隐的《锦瑟》等等就是最好的明证。所不同的是,人们以为西方朦胧诗只用意象象征、暗示,而中国传统“朦胧诗”不只是象征,她还寓情——或托物言志、或情景交融。从这个角度讲,后者比前者丰富得多!而姚文静的诗歌就是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传统。下面我就着重从意象使用方面谈谈文静的诗歌艺术。

姚文静的诗歌善于选用各种意象来表达诗情,而且大多意象都与古典诗词相通。其中用得最多的就是雪、月、梅等。雪、月都是高洁的象征,是冷色调的,诗人借以表达自己的孤高、圣洁与清冷,以此表达她面对冰冷世界的现实情怀。梅是坚贞、孤傲的象征,这种暖色调的(红梅)意象,与冰冷世界形成鲜明对比,表达出诗人的火热、坚强与执着,如《雪花不曾失意》《月光遍地》和《梅》等。

作者运用意象方法灵活、构思巧妙。有的意象人性化,既生动有趣,又情景交融。在《月光刀》这首诗里,诗人把“月光”比喻成一把刻刀,把天下万物一一雕刻,最后找到“我”,“以爱之名,将我一寸一寸雕软,雕薄/雕出草木的心肠,雕出透明的颜色/雕出足够的空白,迎接明天的光和热”。这里诗人以拟人手法形象地表达出,在岁月的浸染下,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有时情到深处,诗人到了忘我的境界,又会营造出物我一体的意象:如《榴红》中的“她偷偷换上红裙子/坐在五月的树梢上/不做声/不画眉/不等谁——/她只想让秋天早早来临/咬碎细细的小银牙/一个人痛到撕心裂肺”。这里诗人巧妙地利用物性和人性的相似性,把物象“石榴”和抒情主人公有意混淆、融合,开始看起来写的是石榴,但读到后面,她已分明不只是石榴,还是一个望郎不得、痛彻心扉的痴情女子(“不画眉,不等谁”潜台词很丰富)。这种意象,就是典型的“庄周梦蝶”。诗人想象丰富,总是能选用恰当的意象或营造优美意境、或组成动人故事,比如《山雨过后》以细腻的笔触、清新的意象、动态的画面,形象地描绘出雨后秋山静美的景致,传达出诗人对世俗喧嚣的厌恶和对秋山清幽洁净生活的向往之情。诗人有时也用近似魔幻的手法来运用意象、营造意境:如《海棠花语》中:“唯独这花朵,噙着春色/将一寸一寸相思,从紧锁的眉间/一直开到心内/用温软的目光,潜进花香/沿着千山万水,落上你的案头/落入,你手中的那只画笔/让你画下一树海棠,画下滚烫的烛泪/画下月月年年,一个人在树下/等待的身影”。这里,花把春色噙住、带着花香的目光会越过千山万水落入“你”的笔下,让“你”画出一个站在海棠树下、月月年年等你的人。把“海棠花”对“你”的思念,写得细腻、神奇、感人至深!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诗人的“异想天开”。《月光遍地》把“月光”拟人化,“从水面浮上屋顶/摇动夜的手臂,抚摸每一片/寄居在梦里的安宁与惆怅”,为后文抒发相思而不得见的凄苦、孤寂之情,渲染出悲凉的情调。

另外,贴切比喻、虚实相生和意识流动也在不少诗篇中得到相当完美的体现。这里不再赘述。

值得一提的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者说是诗人的形象在诗篇中也得到了完美的体现。那是一个美丽温柔的女子、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子、一个执着坚强的女子。有时站在雪地里,身披洁白的月光,翘首企盼;有时立在海棠树下,年年月月,静静地等待,有时像“满园桃花”般“明艳动人”;有时像“躲进一朵梅花里”被大雪覆盖般楚楚可怜,曾经“用甜蜜的歌喉”呼唤爱人;也曾用赤子之心感念父母的养育深恩。这就是年轻的女诗人——姚文静!

三、几点建议

我对文静的诗歌创作的总体评价是:艺术高于思想。她在艺术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基本成熟,但在思想、深度、广度上还有欠缺。所以,提出以下建议,仅供参考。

第一,超越自己,从小我走向大我。如果说开始的诗歌创作只是消遣、爱好,那么,当诗歌创作已经达到如此高超的地步以后,就应该以一个诗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提高自己。

内容上,应该关注时事、关心政治、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和命运。从古至今,诗人们总是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人类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写出脍炙人口的诗篇。杜甫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总是能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即使穷困潦倒,他关注的依然是国家的命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痛惜之情,溢于言表。艾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爱国之情感天动地。新时期以前,人们过于注重“政治”,而今人们又过于注重“自我”,这都是走极端,不足取。

思想上,挖掘要深、认识要透。古诗文最大的优点就是言简义丰、言近旨远。现代诗的创作偏爱含蓄、朦胧,但是含蓄不等于丰富、朦胧不等于深刻。不少朦胧诗,只是刻意掩藏本体、本意,借此言彼,仅此而已,其实诗意浅薄。如胡适的《蝴蝶》、赵丽华的“梨花体”诗。我们应该把笔触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深入到本质,去挖掘爱情、人生、事业的一般规律,写出即有情趣,又有意趣,更有理趣的意蕴丰富而深刻的优美诗篇。文静在这方面不是没有一点儿探索,只是重视程度不够,还没有写出可以热传的优美诗句。比如关于亲情的组诗《父亲和他的桃子》挖掘深度不够,没能很好的从桃树的物性和人性的相似性上更好的表现父母的辛劳、无私和伟大,也没能从“桃”的文化历史中挖掘更有价值的诗意(夸父逐日、蟠桃献寿等),更没能从一个劳动者、一个父亲的共性上来典型化(当然不能过分拔高)。我们应该把个性与共性结合起来,从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宇宙意识、人生哲理和生命哲学等方面来认识世界、反映世界。比如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富含哲理,既有情趣,又有意趣、理趣。卞之琳的《断章》、顾城的《远与近》都不是简单的讲故事、绘风景,而是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的优秀诗篇。舒婷也写爱情,但是她的诗笔并不停留在个人的爱情故事和情结上,而是从共性的高度来深入探讨、挖掘女人在爱情中应有的个性与尊严(如《致橡树》《双桅船》《神女峰》等)。也许有人会说,我们都是草民,经历的都是生活琐事,哪会有那么多深刻的思想、精辟的哲理啊。错,孟郊考上进士,一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流传千古,还演变成了成语,何也?是他的真情实感、是他的细心挖掘与提炼!当然,文静的个别诗歌也有一定的深度,比如《桃花记》:三十年后,“我和满园的桃花/开的一样,明艳动人/ 而母亲,却将/终年不化的积雪/披上了头顶”。这几句,形象生动、对比鲜明、耐人寻味、感人肺腑(如果语句再精炼点儿,会更好)。一首诗或一组诗,要求字字如珠玑、篇篇皆华章那不现实,但是我们应该把它作为目标去追寻。

艺术上,要日臻完美,精益求精。一首好诗,应该是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组合。文静的诗,艺术手法灵活多样,相当成熟,注意了古今结合、中外结合,但在以下方面还应继续努力:①锤炼字句,注重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的学习与运用,特别是句式的选用,要适当选用对偶、排比、顶针、反复等句式,让诗句更凝练,更鲜活。不少诗文的流传,不是因为全篇,而是因为一两个经典的语句。②要进一步注重诗歌音韵和情韵(气韵)的结合。③要注意选取更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意象来营造意境、抒发诗情。

第二,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的传承与交融、创新之间的关系,写出有民族特色的、个性鲜明的优秀诗篇。文静在这方面做的相当好,应该坚持,使之成为个性风格。

第三,要深入研究中国现代诗歌“没落”的根本原因,寻找出路,自觉承担起振兴中国现代诗歌创作的责任!不能把诗歌写作只当作个人消遣。中国新诗,从20世纪80年代的“疯狂”,到眼下的冷落,既有外因,也有内因,我认为主要还是内因。我们因该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方面,深刻反省,否则,新诗难现昔日辉煌。

文静的诗歌创作,艺术上走出了一条古与今、中与外有机结合的道路,手法多样,使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完美统一,写出了一首首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色彩的个性鲜明的优美诗篇。其最大的不足就是思想的深度、高度和广度不够。我们坚信,她一定能扬长补短,写出形神俱佳、影响广泛而又深远的优美诗篇,成为老河口第二个“光未然”!

Graceful and hazy style is the main artistic feature of Yao Wenjing's poetry. Her poetry, display rich emotionality and subtlety in feelings,describe the young woman's unique loneliness and sadness. Many images and verses follow the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which prefered to express the poet's personality and feelings by using the images of snow, moon and plum flower. Her poetry create a writing style which combine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tyle with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e times.

Graceful and hazy style classical imagery artistic conception

Peng Shuangwen is senior teacher from Laohekou No.1 High School. Research areas are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and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彭双文,湖北省老河口市一中高级教师,主要研究中国语文教育、中国古典诗词艺术。

Title: Poetic Significance without Red Flower and the World of Images

猜你喜欢
诗篇文静意象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
——运动的诗篇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甘南诗篇——遗失在羚城的汉语练习本
静待绽放
来自林间的风
呵护
雪峰山诗篇
An analysis of Speech Act Theory in Horton Hears a W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