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铁靖
黄冠儒,这位20世纪四五十年代名满岭南的丹青圣手,于1978年3月15日在广西宜山县 (今宜州市)庆远镇家中与世长辞,带走了他经历的一世沧桑和满身的丹青才器。笔者怀着无限追思的心情,写下这篇文章,祭奠先贤在天之灵。
黄冠儒,原名黄侣雕,壮族,1898年7月。出生于都安县高岭圩太乙庄 (今高岭镇)一个农民家庭。他的高祖黄成相,曾祖黄玉琼,祖父黄元安,父亲黄之铨,叔父黄之祥、黄筱西、黄铁肩等黄氏亲人,俱为当地近代史上的名绅乡贤。
黄侣雕8岁入私塾,改名冠儒,后以冠儒行世。都安高岭黄氏家族夙有书画之传统,黄冠儒自幼受家族书画传统的影响,入学之初即跟既是塾师又是堂兄的黄初学画。稍长,遂师从已是丹青名家的三叔黄筱西学画,书画技艺渐趋成熟。父母双亡后,家道中落,为谋生计,29岁的黄冠儒受聘于民国都安高岭中心小学校长黄卓夫,担任国文和美术教师。在担任高岭学校教师期间,他因工作出色,受到乡人欢迎,当选高岭乡副乡长。县府委任状送达家门,他却立即退回委任状,表示不愿从政。33岁时,为使自己的书画技艺更上一层楼,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遂辞掉高岭学校教职,游历于都安、宜山、柳州、贺县 (今贺州市八步区)、南宁、桂林等地,写生、创作,遍访名师,交流技艺。这使得黄冠儒能容纳各家之长,作画境界与作画技艺日臻完善。经这5年的游历与访学,黄冠儒开始在广西画界声名鹊起,声誉日隆。
1937年,已届不惑之年的黄冠儒,应柳州名士廖玉发校长之邀,任民国柳州中心校国文和美术教师。时逢国难,黄冠儒经常组织并亲率学生上街进行抗日宣传。主要通过抗战宣传画、书写抗战标语和演唱抗战爱国歌曲来鼓舞民心士气。在柳州任职5年,期间,黄冠儒被国民革命军中将覃异之赏识,介绍其出任所部军需长,黄冠儒亦婉拒不就,不愿从军。后来因日寇在钦州南海登陆,战争逼近,柳州作战前疏散,黄冠儒于1943年元月返回宜山。当时,宜山有位名士洛东乡绅韩向荣,早闻黄冠儒名声并关注其行止,得知黄冠儒回宜,即请其赴洛东一聚并当面请教丹青技艺。俩人一见如故,相识恨晚,高山流水,遂成知音。此后,俩人交谊甚笃,成为终生挚友,被邑人传为佳话。黄冠儒得交良友,教授丹青技法,切磋作画心得,流连达4个月之久。但他本人并未偷闲,依然挥毫泼墨,辛勤作画。当年5月始至12月止,暂别挚友,辗转广西多地,或开画展或为友人作画,硕果累累。
1943年底,香港著名侨领、书画家、收藏家杜其章在柳州举办 “古今名人书画古物暨义卖捐助抗战”活动。该义举获得当时民国军政要人的鼎力支持,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桂林行营办公厅主任李济深、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第四战区参谋长吴石等多位军政要员联名推介此项义举;参展义卖的有北京的常云剑、广州的赵少昂等19个省市的书画名家。黄冠儒也应邀携梅画作品参展。该会展名家云集,书画琳琅,可谓盛况空前。经大会评议,黄冠儒的梅作技法独特,画面标新,笔墨精湛而意境深远,荣获参展作品冠军。张发奎将军以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之尊,亲临展厅为黄冠儒挥毫题书“艺术之光”相赠。彼时,众多媒体蜂拥报道,黄冠儒在中国美术界一举成名,从此,其梅画载誉岭南。
成名之后,应各地朋友之邀,黄冠儒于1944年间,在宜山、金城江、贵州独山等地开个人画展,誉满桂西北。当他在贵州麻尾作画时,日本侵略军将至,黄冠儒只好收起画笔随千余名广西难民逃至贵州大苗山避难。是年底,他由大苗山、麻尾辗转至南丹六寨雅陇乡更塘村,受到乡绅罗绍箕的欢迎并得到时任六寨区长李玉麟的礼遇。在寓居罗绍箕家5个月间,他创作了 《黄冠儒梅谱》二册,李玉麟、秦苏民、江朗吾、赵静天、韩向荣等南丹、宜山名流为之题词、作序,一时传为佳话。嗣后,黄冠儒在南丹开个人画展,整个城厢为之动容,画展获得极大成功。
抗战胜利后,黄冠儒回到宜山定居庆远镇。战后的宜山和全国一样,百业凋零,黄冠儒也只能打柴卖画维持生计。虽然时事维艰,生计困难,但黄冠儒毕竟是一位名动两广的丹青大师,求画之人还是络绎不绝,这让黄家得以维持生计。
解放后,黄冠儒仍以卖画度日。1951年9月,应时任宜山县第五区波串中心校负责人唐俊、石瑞吉之邀,黄冠儒出任波串中心校语文、图音教师并兼总务主任。期间,他与校领导合作愉快,工作顺利,教学与总务工作之余,仍兴致勃勃地挥毫作画,佳作频出。1954年5月,黄冠儒以教师的身份应邀出席广西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同年8月,其画作 《墨梅》获广西省第一届美术展览优秀奖,该作品发表于 《广西文艺》1954年第12期 “美展优秀作品特辑”。
1954年11月,因波串中心校拖欠教师工资一年之久,作为校总务主任的黄冠儒忧心如焚,虽经具表呈报县政府且多次往返争取未果,于是愤而辞职回家,宁愿砍柴为生也不愿回到教师队伍。酷爱艺术的黄冠儒,以自由之身,和友人们在1955年辗转于宜山的洛西、洛东、南乡,忻城的欧洞、马泗,罗城的天河等地从事摄影工作。
1955年12月,因在广西艺术界声名显赫,黄冠儒被邀列席宜山县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代表大会。
1957年1月,黄冠儒的作品 《雪竹》 《喜鹊》 《松鹤》 《催春鸟》 《庙林抗旱》《月明林下美人来》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广州分会主办的华南美术作品展览会。这是黄冠儒的丹青佳作首次惊艳1949年以来的中国美展。黄冠儒卓越的丹青才艺引起了宜山专区文化局的注意,在当年该局主持开办的 “国画讲习班”中,黄冠儒被聘请担任 “山水花鸟画”指导教师。该班学员共53人,这批学员后来成为宜山专区辖下10多个县的美术创作骨干,为桂西北地区美术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7年4月,广西省文化厅和广西省 “文联”联合主办广西省第一届国画展览会,黄冠儒被文化厅聘为评奖委员会委员。在担任画展评委期间,时任广西省省长韦国清会见全体评委后,曾单独会见黄冠儒说: “请你来南宁的大学教画,好不好?”黄冠儒非常礼貌地谢绝了韦国清的盛情邀请: “我吃了十几二十年的粉笔灰了,太辛苦,不自由;再就是上课容易下课难。当过国画老师的都晓得,每位学生都想要老师的画,毕业后留作学习或纪念,不能推脱,实在很难为这类应酬。能在自己家中作画,教几个上门学画的学生就自由得多。谢谢首长关照。”
1957年9月,黄冠儒应邀出席宜山政协召开的各界人士座谈会。1958年,黄冠儒任宜山县庆远镇美术工艺社画师。此后,黄冠儒的创作激情高涨,佳作泉涌。
1958年12月,作品《墨竹》入选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美术展览会。
1959年1月,他应邀出席宜山县委文艺座谈会。2月, 他的4幅作品 《梅》《兰》 《竹》 《菊》, 获宜山县第四届文艺创作评比、展览、会演大会优秀奖,被宜山县委宣传部收藏陈列于宜山白龙洞,实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向往 “作品藏之于名山”的夙愿。此4幅丹青精品,我在1965年就读于宜山高中时,曾多次上白龙洞观摩,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遗憾的是,画作在 “文革”时期不翼而飞,至今杳无踪迹。
1959年6月,黄冠儒的作品 《晴竹》荣获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北京主办的庆祝建国十周年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同年10月,作品 《墨梅》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广西分会在邕主办的庆祝建国十周年全区美术作品展览会。《墨梅》布局新颖,技法独特,功力老到,获行家高度赞赏。
1960年5月,黄冠儒受聘为宜山县委向党诞生40周年献礼办公室美术组成员。花甲之年的黄冠儒老当益壮,积极创作适合时代主旋律,讴歌工农兵的艺术画卷。1961年7月, 作品 《劲松图》《月下积肥》入选广西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四十周年美术作品展览。这是中国正处于 “三年困难时期”黄冠儒炽热的爱国情怀所交出的赤诚答卷。
然而,在 “三年困难时期”,黄冠儒生活的另一面则是:庆远美术社的业务难以维持,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为求生计,已过花甲之年的黄冠儒上山砍柴、下河钓鱼、编竹器、制乐器、开荒种玉米种红薯,几乎什么能挣口饭吃的活儿都干过。有什么办法呢?当时宜山饥荒严重,生活物资昂贵,民众的粮、油定量,重要生活必需品都要凭政府颁发的票据购买,但物资匮乏,即使分得购物券,商店也常常没有食品和商品可卖。难能可贵的是,即便生活过得如此艰辛,黄冠儒仍以老迈之躯,坚持创作,赠画友人,又热情地辅导一些有志青少年学习国画、桂剧。为培养宜山的文艺接班人,黄冠儒呕心沥血,苦心耕耘宜山画苑与梨园苗圃。今天宜山能走出一些名震区内外的书画家和曲艺家,与黄冠儒当年的辛勤辅导和巨大影响是分不开的。
1964年,为表达声援抗美援越的斗争,他创作花鸟画 《侵略者滚出去》。
“文革”期间,黄冠儒“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一直坚持国画创作,为民众服务。由于他的画作深受群众喜爱,大量作品流入民间乃至海外。1969年,已经71岁的黄冠儒同黄夕天创办庆远镇建设街工艺美术厂。1974年11月,经书法名人、宜山玻璃钢厂工会主席黄南美先生引荐,黄冠儒与上海著名书画家刘侃生、任政、唐秉耕等先生交流书画作品。黄冠儒的墨梅犹受刘侃生盛赞: “冠儒先生画梅,功力精湛,独树一帜。”1975年春节,黄冠儒创作的《墨梅》被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广州美术学院杨之光教授收藏。杨教授称其画梅传统功力深厚,技法独特。
黄冠儒一生酷爱绘画艺术,以画铁骨铮铮的墨梅为其丹青代表的作品无数。同时,他为人清廉,处世敦厚,不攀附权贵,作为一位卓有成就名闻遐迩的艺术家,他一生都过着清贫的布衣生活。他在辞世前几天给守护在卧榻前的儿孙们留下的遗言,也证明了他高洁的人品:
“我走了,草草埋掉,莫搞热闹浪费。
我没有留给你们一文钱财,我的画就是遗产,小可(笔者按:黄冠儒第2孙黄文东,乳名小可)要保管好。《画谱》要想办法出版,有益后人。你要学好画,写好字,把我们家族的艺术传统继承发扬。
我一世生活经验,是一个 ‘忍’ 字。 古人讲要 ‘百忍’,我 ‘万忍’。凡事忍耐,不要和哪个人争斗,不要怀恨人。
我一世没借过钱,你们也永远不要向别人借钱,没有就不要用,克服过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