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延安的出版工作

2015-07-17 08:30孙国林
文史春秋 2015年6期
关键词:解放日报创刊刊物

● 孙国林

抗战时期的延安,尽管物质条件十分困难,印刷物资极度匮乏,但为了用政治宣传工作统一军民的思想,同时为了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中共对报刊、书籍的出版工作非常重视,建机构,编报纸,办期刊,出书籍,出版界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精神动力。

成立出版发行部

1936年5月,中共中央重新设立党报委员会,主任由张闻天兼,委员有博古(秦邦宪)、吴亮平、李维汉、凯丰、陆定一、王稼祥,秘书毛齐华。党报委员会内设有出版发行科,负责党的报刊、书籍的出版发行工作。

1939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生产动员大会上讲话中指出:为加强马列主义学习,扩大党的方针政策宣传,要成立出版发行部。很快,中共中央出版发行部于6月在延安成立。它主管书报刊的编辑、出版和发行工作,部长李富春。部内设出版、印刷、发行、秘书、总务等处,直接领导中央印刷厂和延安新华书店。发行部先后出版报纸、马恩丛书、毛泽东著作及有关政策文件、文学艺术书籍数百种。其出版物上均注明 “解放社出版” “新华书店发行”。另外,出版发行部还担负多种报刊的出版发行工作。1941年冬,该部改为中央出版局,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 《解放日报》社长博古任局长。1942年4月,中央发出关于统一延安出版工作的通知。1946年,中央出版局并入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央出版发行部之下有一个中央印刷厂,厂址在延安清凉山上的万佛洞内,印刷工人发展到数百人, 《解放日报》社、新华社和出版发行部都在山上,经常有散发着墨香的报纸、杂志和书籍从山上运下来分送各地,当时人们称清凉山为 “新闻山”。

1942年延安的经济条件逐步改善后,出现了几个民营的 “印工合作社”,在中共的统一管理下,翻印出版了一些文艺或知识类书籍,丰富了延安的出版市场。

位于延安清凉山上的原中央印刷厂外景

当时,中共确定了言论出版自由的方针。在毛泽东审阅、改写过的1939年、1941年边区 《施政纲领》和1946年制定的边区 《宪法原则》中,都写明 “保障人民言论、出版自由”。诗人艾青到延安后,要求办刊物,但一时得不到解决,他便找毛泽东请求帮助。毛泽东指示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特批纸张、经费,帮助艾青办了《诗刊》。对许多文人因延安刊物少、作品难发表问题,党中央除耐心向他们解释外,还积极设法缓解这一矛盾,帮助他们的作品出版。

出版报纸

抗战时期,中共在延安出版的报纸有如下四种。

《红色中华》。1931年12月11日创刊于江西瑞金,初为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主编先后为周以栗、梁柏台、沙可夫、任质斌等,长征开始后休刊。1935年11月25日, 《红色中华》在瓦窑堡复刊。在筹备复刊时,主编任质斌向毛泽东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并请毛泽东题写刊名。毛泽东慨然题写 《红色中华》一款,交给任质斌。 《红色中华》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的机关报,由红中社 (即红色中华社,新华社的前身)编辑出版。复刊后报纸的编号与休刊前的报纸序号相衔接,所以在陕北出版的第1期报纸,编号为第241号。共出84期,油印,周刊。

《新中华报》。由 《红色中华》报更名而来的,1937年1月29日在延安出版,期号续接 《红色中华》报。1939年2月7日,该报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兼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向仲华任该报社长。初仍为油印,同年9月9日改为铅印,八开二版,基本上是5日刊。社址在杨家岭后沟。毛泽东不仅题写了 《新中华报》报名,而且还为该报的副刊题写“专刊”名。在 《新中华报》改版为党中央机关报之际,毛泽东特为该报题词 “多想”,鼓励报纸工作人员多动脑,多分析,写出高质量的新闻报道,为革命服务。报社将题词放大制成匾额,置于编辑部窑洞的显要位置,以时时激励大家身体力行。毛泽东还为该报题词 “把新中华报造成抗战的一支生力军”。

《解放日报》。出版 《解放日报》的准备工作,早在1941年4月就已经开始。4月16日,毛泽东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重要议题之一是在延安出版一张真正的报纸即日报。会议决定博古为即将出版的日报的社长兼主笔。博古当即提议,请毛泽东为日报撰写发刊词和题写报名,与会人员一致同意。5月上旬,经过中央负责同志的磋商,即将出版的日报定名为 《解放日报》。5月15日,以中共中央名义发出毛泽东起草的 《关于出版 〈解放日报〉等问题的通知》。内称:5月16日起,将延安《新中华报》 《今日新闻》合并,出版 《解放日报》。新华通讯社亦加改进,统归一个委员会管理。一切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将经过 《解放日报》与新华社向全国宣达。《解放日报》的社论,将由中央同志及重要干部执笔。次日清晨,一张张散发着墨香的 《解放日报》,走进延安的各机关、部队、学校、农村。人们争相阅读着一篇篇消息和文章,赞美着毛泽东题写的 “解放日报”这4个字的俊健书风。毛泽东写的 《发刊词》开宗明义地说: “本报的使命为何?团结全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一语足以尽之。”从此,在革命根据地有了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份大型日报。 《解放日报》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初为四开二版,后扩为对开四版。 《解放日报》社长先后为博古、廖承志,总编辑先后为杨松、陆定一、余光生。毛泽东不仅为报纸写了几十篇社论、评论、消息和按语,还为报纸修改、推荐许多稿件。当因整风而报纸稿源不足时,毛泽东亲自邀请各界负责人或知名人士开会,给每个人下达每月写稿字数的任务;当报纸的文风出现问题时,他及时召开有关人员开会纠正。毛泽东还亲笔为报纸题词 “深入群众,不尚空洞”。 《解放日报》作为党的喉舌和宣传工具,发表了大量的中央指示、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文章和各种消息,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该报在1947年春党中央撤出延安后,于3月27日停刊,共出版2130期。

《边区群众报》。1940年3月25日由毛泽东题写报名的 《边区群众报》创刊于延安。她的筹备工作始于1939年冬。当时,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正筹办一个大众读物社,它的主要工作有两项,一是出版大众文化丛书,一是出版一张大众化的报纸。这份报纸定名 《边区群众报》,大众读物社社长周文请来胡绩伟担任报纸的主编。

《红色中华》

《解放日报》

起初,由于纸张困难,每期报纸四开二版,石印,10天出一期。第10期后,改为铅印四开的周刊,每期四版。两年后,大众读物社结束,成立了独立的边区群众报社。1941年,陕甘宁边区党委改为中共中央西北局,明确 《边区群众报》为西北局的机关报。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报社迁到西安,更名为 《群众日报》。至此, 《边区群众报》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在9年的办报时间里, 《边区群众报》发挥了自己记者多、分布广的优势,立足边区,独立采访,及时发表了许多好新闻。如毛泽东从重庆谈判回延安的消息, 《解放日报》的消息只有155个字,而 《边区群众报》的则是532个字,详尽得多。

出版政治期刊

抗战时期延安出版的期刊大致分政治、文艺、知识两大类,有数十种。其中的政治类期刊主要有如下几种:

《解放》。中共中央机关政治理论刊物,1937年4月24日在延安创刊。铅印,16开本。编委会由张闻天、博古、吴亮平、陈伯达、杨松、胡乔木、蒋南翔等组成。主编张闻天。初为周刊,后改为半月刊,再后来因纸张紧缺成为不定期刊物。但人们仍习惯称这个刊物为解放周刊。从第17期起,刊名改用毛泽东的题字。该刊曾在上海、西安设立翻印所,使之得以在国民党统治区和沦陷区发行。1941年停刊,共发行134期。

《八路军军政杂志》。1939年1月15日创刊,月刊,八路军总政治部编辑,是供给部队各级干部学习用的政治理论刊物。主编萧向荣,编辑田野等。1942年3月25日,出版第4卷第39期后,停刊。

《中国青年》。1939年4月,因长征而停刊的 《中国青年》在延安复刊。由全国青年联合会延安办事处宣传部主办。毛泽东题写刊名。该刊为32开本,竖排。始为半月刊,后改为月刊。1941年3月, 《中国青年》出至第3卷第5期后,遵照 《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刊物出版的决定》而停刊 (主要是为了集中纸张印刷 《六大以前》和整风文件)。

《中国妇女》。1939年6月1日在延安创刊,由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主办。16开本,编辑部设在中国女子大学。在刊物筹备基本就绪后,中央妇委的负责人孟庆树请毛泽东题写刊名和发刊词,他爽快地允诺。几天后去取题件时,毛泽东说:“刊名写了3张,你们选一张用吧。发刊词我就不写了,你们自己写吧。为了表示祝贺,我写了一首打油诗,看能不能用?”妇委的同志看了连声说好。这首打油诗是:

妇女解放,突起异军,

两万万众,奋发为雄。

男女并驾,如日方东,

以此制敌,何敌不倾。

到之之法,艰苦斗争,

事无难事,有志竟成。

有妇人焉,如旱望云,

此编之作,佇看风行。

诗后书 “题中国妇女之出版”,并有 “毛泽东”签名。编辑部将毛泽东诗的手迹制版刊登在1939年6月1日出版的 《中国妇女》第一卷第一期首页上。该刊以妇女运动特别是妇女界的抗日斗争内容为主。此外,还有外国妇运、妇女生活的介绍等。它还发表了不少文艺作品,如诗歌、小说、故事、报告文学、木刻等。遵照中央的决定,1941年3月8日出版第22期后,声明 “暂时停刊”,共出版两卷22期。

《共产党人》。在1939年9月间的一次中央会议上,经毛泽东提议,决定出版一份党刊。同时,会议还决定毛泽东为该刊题写刊名和发刊词。同年10月4日, 《共产党人》创刊。它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编辑出版,是中共中央的机关刊物,编委会由张闻天、邓发、李富春、王首道、冯文彬、孟庆树、方强、陈正人等组成,张闻天总负责,罗迈 (李维汉)为编辑主任。该刊内部发行,大32开本,不定期,印刷和纸张都比较考究,共出版19期,1941年8月停刊。 《共产党人》是党建方面的理论性刊物,是延安时期唯一不登文艺作品的杂志,主要刊登党的决定、政策以及党的领导人撰写的阐释方针政策的重要文章。在毛泽东所写的发刊词中,首次提出 “三个法宝”的理论: “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中国工人》。由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编辑出版,1940年2月7日创刊。32开本,月刊。毛泽东为 《中国工人》题写刊名和发刊词。发刊词指出: “团结自己和团结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而奋斗,这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当前的任务。《中国工人》的出版,就是为了这一个任务。”发刊词希望《中国工人》 “多载些生动的文字,且忌死板、老套,令人看不懂,没味道,不起劲。”作家茅盾在延安看了几期 《中国工人》,非常高兴,特撰写 《喜悦与希望》 (刊于该刊第11期)一文祝贺。1941年3月3日出版第13期后,根据中央调整刊物的决定 “暂时停刊”。

《八路军军政杂志》

出版文艺刊物

抗战时期的延安,虽然物资匮乏,纸张和印刷设备奇缺,但文艺工作者们凭着高涨的革命热情,克服种种困难,先后创办了20种文艺刊物。现选择其中10种文艺刊物叙述之。

《前线画报》。1938年7月1日创刊于延安,由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政治部编辑发行,它是一个以战士为主要对象的画刊。32开本,毛边,套色印刷,每月出一期。以画为主,配以文字说明,有时也发表政论短文。共出40多期,1942年4月终刊。先后担任主编的有美术家江丰、蔡若虹等。

《文艺突击》。 创刊于1938年9月,由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文艺突击社编印,刘白羽任主编。 《文艺突击》先于1938年9月下旬出过两期油印本。10月16日,出版了铅印、32开本。前3期用的是毛泽东题写的一款刊名,第4期改用毛泽东另一款题字。共出6期,1939年停刊。刊有小说、诗歌、理论、批评、美术等。诚如该刊所标示: “它是延安文艺的拓荒者!抗战文艺的突击队!文艺青年的好粮食!”该刊总第5期还刊出了毛泽东为 “战地文化资料展览会”的重要题词: “发展抗战文艺,振奋军民,争取最后胜利!”这成为抗战时期革命文艺的总方针。1940年4月15日, 《文艺突击》在停刊10个月后,改名 《大众文艺》出版。

《文艺战线》。1939年2月16日创刊,延安文艺界抗敌协会的机关刊物。月刊,16开本。主编周扬。发行人夏衍,桂林生活书店印刷,是延安时期印刷最精美的文艺刊物。除刊登各类文艺作品外,它还重视文艺理论的探讨,刊登延安或大后方的文艺消息。1940年2月16日终刊,共出版6期。

《文艺月报》。1940年1月1日创刊,是延安文艺界抗敌协会领导下的文艺月会的机关刊物,16开本。第1至第12期,由萧军主编;第13至第15期,由舒群主编;第16期由雪苇主编;第17期由萧军主编。刊登各类文艺作品及理论文章,还有延安文艺活动的报道。1942年9月1日终刊,共出17期。有一次,萧军因与周扬争论的一篇文章在 《解放日报》登不了,他怀疑是周扬作梗,便找毛泽东告状。毛泽东说:《解放日报》不登,你不会登在你编的 《文艺月报》上吗?萧军这样做了,气消了,打心眼里感激毛泽东。

《中国文化》。1940年2月15日创刊于延安,是陕甘宁文化协会的机关刊物。初定为月刊,实际不定期。16开本,是一个包括文艺、历史、哲学、宗教、经济及政治理论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兼登一些文艺作品。主编艾思奇。创办 《中国文化》,是当年1月间召开的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决定的,周扬负责筹备工作。周扬几次去见毛泽东,请他同意在创刊号上发表其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在这次文代会上的报告,后更名为 《新民主主义论》),同时请他题写刊名。大约在2月初,毛泽东把多次修改过的长篇论文和刊名题字给了周扬。2月15日, 《中国文化》如期出版。创刊号除上面提到的毛泽东的重要文章外,还有艾思奇的 《论中国的特殊性》、周扬的 《对旧形式利用在文学上的一个看法》,以及冼星海、萧三、胡蛮、沙汀、何其芳的文艺论文和作品。从1940年2月至1941年8月,《中国文化》共出版15期,发表各种文章和作品134篇,约140多万字,作者约50人,且多为名家。这个刊物在延安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论持久战》

《大众文艺》创刊号

《大众文艺》。1940年4月15日创刊,是由 《文艺突击》演变而来的,受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领导,主编萧三,编辑方纪等。它的宗旨 “名副其实地为大众” (《发刊词》)。 《大众文艺》的刊名是萧三请毛泽东题写的。在这本具有大众性、民主性和开放性的刊物中,从中共领导人 (如朱德)到普通作者,从知名作家到初学写作者,从中国作家到外国作家,都有作品和文章发表,对延安文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1940年12月停刊,共出8期。

《新诗歌》。同名刊物有两种。一是延安版的 《新诗歌》,1940年9月11日创刊,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领导,第一期由战歌社和山脉文学社合编,后由新诗歌会编辑出版。主编萧三,油印,8开,共出6期 (第6期于1941年5月20日出版)。二是在绥德版铅印的《新诗歌》,是继延安版油印《新诗歌》之后,于1941年在绥德创刊的不定期诗歌刊物。绥德版 《新诗歌》,为4开单面印刷的报纸型刊物,是延安时期出版的第一份铅印诗刊。之所以单面印刷,其一是因为当时的纸质很差,双面印刷效果不好;其二是为了便于张贴。 《新诗歌》虽然在绥德编辑出版,但它的读者不限于绥德地区。1942年11月7日停刊,共出版8期。

《中国文艺》。1941年2月25日创刊,其前身是 《大众文艺》,仍属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管辖。编辑部设在鲁艺,副院长兼文抗常务理事周扬任主编,文学系的一些教师参与编辑工作。当时,文艺界出现一种强调 “提高”的倾向,《中国文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创刊的。 《中国文艺》第一期在1941年2月25日出版。可惜, 《中国文艺》只出了一期。第二期的稿子虽已编好,但还是未能出版,周扬的长篇论文只登出了一半。关于停刊的原因,有一种说法是延安与周扬对立的一部分文艺家,强烈批评 《中国文艺》是一个 “宗派刊物”,排斥萧军、艾青等一派的作品, “文抗分会”为了文艺界的团结,果断地将这个刊物停了。

《草叶》。1941年11月1日创刊,周立波等主编。刊物编辑部设在鲁艺文学系,双月刊,16开本,铅印出版。编委会成员有:周立波、何其芳、陈荒煤、严文井等。共出6期,1942年9月15日终刊。刊名取自美国诗人惠特曼的一本诗集 《草叶集》,以 “草是自然界最普通、最平凡的东西”,来比拟自己的创作平凡。其实,这是一份发表专业作家作品的刊物,作品的艺术性比较强,在全国的影响比较大。

《诗刊》。1941年11月创刊,隶属于延安诗歌总会领导,24开本,铅印,艾青主编。艾青来到延安后,直接找到毛泽东,要求解决创办刊物问题。毛泽东指示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特批纸张和经费,帮助艾青创办了《诗刊》。 《诗刊》除发表诗歌外,还刊登诗歌理论,共出版6期,1942年5月5日终刊。1944年6月,中外记者访问团到延安,艾青在座谈会上说: “国民党说我不自由、受管制,其实我的行动和写作是完全自由的,我想办刊物,边区政府帮我办成了。”

出版书籍

根据 “革命需要,急用先出”的原则,延安时期翻译、出版了许多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的著作。后来,纸张、印刷条件得到改善后,也出版了一些文艺类书籍。现择其要者介绍如下——

1937年8月至1942年,是延安出版书籍最多的时期。《马克思与恩格斯之宣言》一书,1937年8月由延安青年出版社出版。次年,该书又由解放社出版。马列学院编译出版了 《马恩丛书》,包括《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12种。党报委员会组织编辑出版了 《列宁选集》,包括 《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等20种。还陆续出版了斯大林的著作。1938年5月,延安解放社出版了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这是第一本中文介绍马恩关于中国的论述。同时,中共在武汉以 “中国出版社”的名义出版这本书。

1938年5月至1941年,延安翻译出版了一批军事著作。其中有:焦敏之译、曾涌泉校的 《恩格斯军事论文选集》;何思敬校的 《暴力在历史中的作用》; 《抗日战争参考丛书》,由八路军抗日战争研究会编辑、军政杂志社出版,内有关于抗战的重要文章,包括 《兵团战术概则》《红军战士的战斗勤务》 《夜战教程》 《论持久战》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抗日游击战争》等。

1941年6月,出版了毛泽东、艾思奇主编的 《思想方法论》。后由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化思想研究室、中央政策研究室增补修订为 《马恩列斯思想方法论》,于1942年4月出版。同月,解放社出版了 《整顿三风文献》,第二年出版 《整风文献》增订本,收入重新编译汇集的整风运动必读的22个文件。在此期间,为了研究和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帮助干部学习党史,由毛泽东主编、王首道、胡乔木协助编辑的 《六大以前》 《六大以来》陆续出版发行。这两部文献集,共收入1921至1941年间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文件754篇。1943年10月,对这两部文件集加以选编,出版了 《两条路线》一书,内收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3年间的重要文献135篇。1944年2月,为进行政治教育,配合审干,坚定革命立场,出版了一批马恩列斯和毛泽东的著作。同时出版了 《孙中山与蒋介石选集》,以资对照。1945年出版毛泽东的 《论联合政府》、朱德的 《论解放区战场》、列宁的 《两个策略》等。

为了向国内外介绍边区和延安的真实情况,改善党的政治生态,1939年解放社出版了 《陕甘宁边区实录》。该书是毛泽东倡议编写的,由他的秘书李六如、和培元各写一半。毛泽东委托周扬审改全书。毛泽东题写书名并题词: “边区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是实施三民主义最彻底的地方。”

文学纪实类书籍的编辑出版很多。最早是1936年8月,毛泽东、杨尚昆联名发起的集体创作活动,号召参加过长征的干部和战士将自己的见闻、经历写下来,编成一本 《红军长征记》出版。1937年2月,从大量来稿中选出董必武、谢觉哉等写的110篇文章,编成一本32开本、742页的 《红军长征记》。另一本集体创作是 《五月的延安》,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发起编辑,内容是记叙5月间经历、见闻的一件有意义的事。

1940年6月,周扬编校、曹葆华和天蓝翻译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艺术》出版。艾青的 《秧歌剧的形式》受到毛泽东称赞,并要胡乔木负责出版单行本,推动秧歌剧运动发展。此间,延安还出版了一批外国文学书籍。1941年,延安鲁迅研究会编辑的 《鲁迅论文选集》等陆续出版。1942年,鲁艺出版了 《秧歌剧选》 《陕北民歌选》 《信天游选》。1943年10月,毛泽东的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第一个单行本,由解放社出版。1944年,延安出版了周扬编辑的 《马克思主义与文艺》以及苏联剧本 《前线》和郭沫若的 《甲申三百年祭》。1945年,出版了一批秧歌剧剧本及苏联小说等。文

1939年出版的 《陕甘宁边区实录》

猜你喜欢
解放日报创刊刊物
刊物贺词
创刊40周年抒怀
解放日报“特稿”:新传播环境下的热点选题深度报道
系列刊物介绍
1994:创刊
移动互联网时代纸媒组织架构“柔性再造”——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栏目制为例
行业刊物介绍(十七)
创刊寄语
我最喜欢的刊物
议程设置框架下肿瘤防治议题浅析——以《解放日报》、《文汇报》2013-2014年相关报道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