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性探析

2015-11-13 15:52刘伟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5年11期
关键词:实践性价值观核心

刘伟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性教学的实效性直接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能否真正落实,也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高校的实践教学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原则和价值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实践性教学密切联系。实践性教学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中心、以社会为平台”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大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接触生动直观的现实生活、图像和各类资料,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学习效果。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的意义并不在于理论本身,而在于认识和改造世界,这已赋予实践性强烈的使命性。马克思曾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1]改造世界,无论是改造客观世界还是改造主观世界都是实践性的活动,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从理论的提出到构建,乃至其所肩负的使命都具有强烈的实践意义。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性,是深刻理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前提,因而探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意义以及如何进行实践显得十分必要。

一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性教育的现实意义

1 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民族发展的自信

中国发展的成就不断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来源实践,是亿万中国人的思想诉求。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尤其30多年的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而且没有发生过战争,内部保持高度稳定。在这一发展进程的背后,中国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发挥了关键作用,那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探索实现社会主义的“人间正道”。尽管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发展存在种种质疑、偏见,但都不能动摇中国前进的步伐,“历史终结论”“中国崩溃论”“中国不可持续论”也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今天,唱响中国,是向世界表明,中国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以自己的方式走进了世界文明的制高点。今天,中国模式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对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具有吸引力。中国是世界上最没有理由被唱衰的国家,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没有理由对自己国家的未来感到悲观的国家。实践的发展也为中国人提供了唱响中国的注脚,那就是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了中国人对这一自信的价值诉求。高校大学生只有读懂自己的历史,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才能成为推动时代进步的积极力量。

2 有助于大学生凝聚价值共识、维护和谐的社会秩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提供思想理论、价值观基础、合法性论证。因为任何制度都是制度和价值的统一,制度是内涵着价值观念体系,一个制度体系实质是某种价值观念体系的制度化,价值观念使制度具有了灵魂。[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着丰富深刻的价值理论、价值理想和价值标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上层建筑做了科学论证,为社会大众获得认同,建立信念提供价值支撑。尤其在中国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变革社会秩序的复杂性与稳定和谐的有序性诉求始终考验着执政党和政府,也提出了构建强大导向力、凝聚力作用的国家核心价值观诉求。“24字”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清晰而明确的价值目标和价值标准,它能够通过青年群体、社会大众协作力量的发挥,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冲破代表落后生产关系的社会势力的顽强抵抗,积极推动生产关系的历史性变革。

3 有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

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冲击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日益走向多元化、功利化,群体认同的建立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多种可能,思想导向的难度日益增大。社会认同理论认为,认同感来自情感、理性、意志三个层面。在变革发展的时代,个体或群体的角色身份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不断转换,也会在自我调整和社会适应的过程中,认同意识发生选择性改变。[3]而实践性教学有助于青年学生亲身体验,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实践思维训练,进而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列宁曾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4]引导青年大学生开展各类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察和认识事物的方法,引导广大青年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识、坚定理想信念,最终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二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性教育现状的困境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科学的意识形态,是文化发展、制度设计、政党决策、公民教育的价值依托。高校实践性教学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的情感认同中,让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然而,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中还存在着实践性不强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主流意识形态影响的弱化;实践性导向机制的缺失等。

1 多元文化的冲击

近年来,全球化与改革开放推进了我国文化的多元化。这满足了人民大众多样性的文化需求,有利于创造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冲击和弱化了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具体表现在:一是西方错误思潮的侵蚀。由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的扩张,全球化的过程实质上也是‘西方化的过程。[5]特别是少数西方国家借助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时机,对中国实施文化渗透,他们以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为武器,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掩盖西方资本主义文化霸权的行径,美化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企图占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阵地,扰乱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最终实现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和政权的目的。二是网络文化的冲击。网络文化是随着网络技术与互联网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正日益成为网民情感宣泄、意见表达、利益诉求、思想阐述的平台,有助于推动公民政治参与、缓解社会紧张。同时,网络文化也造成了文化群体的分裂、文化格局的失衡。由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以及较低的传播标准等都使得互联网在传播价值观方面体现出多元的色彩。网络文化中嘲讽、颠覆、解构等都对主流价值观的构建形成挑战。这种网络文化自由主义的盛行很容易导致青年大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弱化,不利于高校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传统文化的阻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状态、思想文化和价值选择不断被解构,民族的传统优势地位受到严峻的考验。传统文化的弱化、传统道德的失序在当下一些社会问题中集中表现出来。诸如诚信危机、食品安全等不断拷问着社会的道德良知,社会集体面临传统资源缺失的尴尬与无奈。在当下的年轻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弊端,也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 主流意识形态影响的弱化

中国主流社会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由于受不良思潮的影响,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知,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存在着信仰危机。一些人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模糊,他们不知道自己存在的价值,得过且过,过分注重眼前利益和物质享受,把金钱作为衡量自身价值的唯一尺度,把现实中的高收入和享乐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和追求,甚至认为为了实现这一追求可以不择手段、违背良心。

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产生,与特定的客观历史背景和社会矛盾紧密联系。一方面,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改革带来人们物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不断变化。必然会对大学生产生思想的冲击。大学生是社会中思想最为活跃的知识群体,他们不断关注社会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思考,寻找答案。现实中往往由于一些问题没有及时从理论和实践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产生怀疑是必然的。大学生中出现信仰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漠视而不主动应对这种危机。另一方面,长期以来高校政治理论教学中存在重视课堂理论而轻视社会实践,重视学术而忽视现实,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缺乏全面而深刻的研究。面对学生的困惑,不能及时正确的分析、提出令他们信服的答案。因此,为学术而学术,脱离现实的教学,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真。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以实践为核心的现代唯物主义,为改变世界提供方法论,体现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科学倾向。它一方面重视实践,强调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通过实践验证理论,再次理解实践,不断丰富、完善实践。只有秉持这一精神,我们才能在新的实践问题中提出科学的、可信服的正确判断。

3 核心价值观实践性教学导向机制缺乏

近年来,随着“05新方案”的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逐步建立了一整套实践教学模式,如开设独立的课程,拿出专门的学分、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配置师资与实践基地等,也取得了一些教学与科研成果。然而,从教学的成效看,实效性还不强,尤其是教学的导向机制还不完善,未能发挥出综合效应。一是一些高校对核心价值观实践教学意义与目的认识存在偏差。一些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主要通过课堂的“灌输”即可达到,因而轻视、不愿投入更多精力于社会实践。他们普遍将社会实践看做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作为一种软任务来看待,忽视其对学生成长的教育价值。二是对实践教学保障与政策执行存在随意性。当前,高校实践性教学实效性不强,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约:各项政策与保障条件如必要的教学课时、相对固定的实践场所、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的实践形式、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等无法得到全面而有效的保障,执行过程中随意性比较明显,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三是缺乏科学激励和合理考核的标准。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由于缺乏必要的保障,再加之理论教学工作繁重,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即使个别教师有兴趣去探索实践教学,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经费和基地实践,很多活动难以展开,课题研究成效大打折扣。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对他们就业、升学有影响的主要是理论课的成绩,因而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此外,在教学中,一些学校还采取试卷考试的方式来考核学生对理论的记忆和掌握程度,实践教学根本没有纳入学生的成绩评定范围之内,也没有科学的、可供操作的评定方式,这使得实践性教学更加不受重视。

三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性教育的可行性路径探寻

1 创新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的契合点

在当前多元文化和各种思潮激烈交锋、相互碰撞的背景下,高校核心价值观实践性教育要立足本国国情,深刻把握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对内不断反思民族文化的利弊优劣,剥离民族文化的糟粕。对外积极宣传交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思想,实现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平等交流、良性互动。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性教学中,民族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高校实践性教育可以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6]这一重要讲话,不仅突出强调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价值及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渊源关联,也为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2 掌握实践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中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所谓“热点、难点”问题,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人们所普遍瞩目或重点关注的具有时代感、历史感、政策性及教育性的国内外社会现象。若能及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展开分析,就能掌握“热点、难点” 问题的话语权,实现对青年学生的正确价值引导。首先,教育者要不回避遇到的各种现实中存在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敢于和善于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考察、调研等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分析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和大学生存在的思想实际问题,并把这些问题引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之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生动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次,要把“热点、难点”问题与教学内容设计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实践,获得教育。比如在教学设计上,可以把“热点、难点”问题与实践教学的多种形式结合起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社会实践主题活动,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学以致用,通过对现实社会的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科技文化服务、勤工俭学、志愿服务等加深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认识和了解,亲身感受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现实社会的伟大力量,进而在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了解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3 加强校园主题文化建设,营造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

青年大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校园中生活,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重要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首先,凝练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校风和学风。在校风和学风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无声的教育。风气一旦形成,它对每一个校园成员都是一种导向、一种约束、一种激励和一种鞭策。其次,在校园内,可以布置道德楷模的雕塑,可以利用校园宣传栏、校园广播和校园网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让学生时时刻刻生活在浓郁的氛围中,从而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自觉地内化为自己的追求,使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在学生的行动方面得到肯定、强化、巩固和发展。最后,还要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开展高质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可以开展诸如演讲比赛、征文或社会实践等活动,将有共同爱好、共同追求的学生凝聚在一起,共同提高、共同进取,齐心协力共同创造,在此过程中必然会形成和产生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成才环境。

4 规范实践载体与教学引导机制,突出过程体验,实现学生知、信、行的统一

在实践教学中,要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加大投入,创新相对固定的实践基地,构建富有教育意义、灵活多变的实践平台和载体。规范教学引导机制,让学生积极投入并切身体验,使他们逐步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同时,通过老师的示范修正自身、改变自我,完成其社会化转变。如参观国防教育基地、军营生活等,引领学生履行宪法规定的义务,增强国家安全意识,锻炼一丝不苟、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和抗挫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体验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规范的实践教学引导机制,就是通过引导大学生走进社会,深入基层,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在亲身的实践体验中感受社会责任,从而增强其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和改造社会的胆识能力,克服“知、信、行相互矛盾”的弊端,真正实现三者的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63:502.

[2]陈秉公.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势位”培育和践行的规律性[J].思想理论教育,2014(2).

[3]祁进玉.群体身份与多元认同[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4.

[4]列宁全集(第55卷)[M].人民出版社,1990:183.

[5]叶飞霞,刘淑兰.引领文化与文化引领[M].人民出版社,2012:258.

[6]习近平论中国传统文化——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选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新华网,2013-08-19.

猜你喜欢
实践性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