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治校更能把准学术脉搏

2015-11-13 08:01王海莹别敦荣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5年11期
关键词:领导岗位学术界学者

王海莹+别敦荣

优秀学者担任学校管理者,赞同声与质疑声并存。赞同者认为,优秀学者尤其是那些海归“大牛”心系国家,理应重用,并借助他们来改革国内学术界的现状;质疑者认为,优秀学者一旦走上学而优则仕的中国式老路,对学术界而言是重大损失,还有可能成为自己批评的科研体制的牺牲品。

笔者以为,在我国当前的学术氛围下,“大牛”学者走上领导岗位有助于实现学术效果的最大化。纵览全球名校,世界顶级科学家担任名校校长并非个案。据统计,世界排名前100名的大学校长,都拥有博士学位,排名前20名的校长中有6位是各自领域的权威科学家,其中3位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是著名物理学家,美国耶鲁大学第22任校长理查德·C.莱温是经济学方面的专家。他们不仅在自己的领域作出了卓著的成就,而且运用自己的智慧,使大学更好地向前发展。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最好的大学,其校长往往是最优秀的学者。虽然高深的专业知识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管理大学的能力,但完善的知识结构为他们理解大学精神、开阔胸襟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优秀学者深谙学术规律,深知科研制度的弊端与痛处,上任之后能对症下药,制定出更为科学而完善的学科规划,在教师聘任中更能坚持选人标准,促使学校的学术环境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另外,优秀学者往往有海外学习的背景,他们深受中西文化的影响,骨子里既有热爱中国的情怀和对东方文化内涵的了解,又有对西方大学追求真理与自由精神的深刻领悟,有助于学校科研与教学的快速发展,在学科建设和评价体系方面更快与国际接轨。而且,优秀学者经受过严格而艰苦的科研训练,具备严谨的科学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面临诘难和困境时能表现出坚毅而果敢的风格,这些对于大学师生而言都具有激励作用。走上学校管理岗位后,他们既能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科研制度,又能依据中国文化传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科研制度,为学校管理注入更多的活力与魄力。

当然,有人担心优秀学者走上领导岗位后,会成为自己批评的科研体制的牺牲品,这种担心不无道理。我国的学术生态环境堪忧,虽然学术工作者数量居世界第一,政府也投入大量资金,但“搞关系获取经费”“行政通吃学术资源”“论文抄袭”等不正风气使我国学术界陷入浮躁和尴尬。正是在这样特定的背景下,尤其需要优秀学者走向领导岗位,成为学校的领军人物,带领学校去弊革新,走上国际化发展的轨道。

大学管理者的能力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所大学的层次与水平,对大学的发展意义重大。从现实来看,学校管理者从优秀学者中产生,是一条值得肯定也比较靠谱的途径。当然,他们还需要给予更大的空间和平台,需要更多的考验与历练,以实现自身与学校的双赢。

(选自《中国教育报》2015-08-27)endprint

猜你喜欢
领导岗位学术界学者
法学之路上的女性:一个多视角的观察与叙述——读《法学学术界中的性别与职业生涯》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强化管理保障 激励“老将”立新功
浅谈交际过程中的语言沟通艺术
四川宜宾出台退出领导岗位干部管理办法
WTC管理者论坛:共享时代的体制创新(2)——学术界与管理者
学者介绍
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视角下的领导岗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