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莉
在民族的苦难面前,生命渺小而卑微。
偶读李逸野老先生新作四首,是他观看“九三阅兵”仪式时的题诗。虽为耋耄老人,其诗书写中华民族的苦难,却凛凛然有冲冠之气,怎不让人拍案而起!
李逸野先生,又名萧诗寒,当代书画家,1929年生于重庆,现居开封,李逸野早年写诗亦有“诗书画”三绝之称,以草书为最,有“艺坛隐者”之誉。87岁高龄的李老,做为一个世纪老人,他不但在青少年时代亲历了日寇入侵、抗战胜利、解放战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奔赴了朝鲜战场,并为之九死一生。于他而言,人间的悲苦和沧桑,只是峥嵘岁月中一段段征程。而其强大的信仰,总是借助文字的光———
何日重访卢沟桥袁老病扶床发乱飘遥
窗外寒星频顾我袁强撑羸体试大刀遥
我们可以想像到,七十多年前,当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国国土。十几岁的他目睹国破的乱象,静谧的家园,似乎一夜之间荡然无存,换来的是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耳畔是亲人的哭喊和挣扎,少年本该天真无忧的人生突然被国破家亡的忧患所折裂,怎不让人五内俱焚?目睹战争残酷的李老,并没未被其狰狞面目所吓倒,而是毅然在人民解放军解放重庆的第二天,相伴两位同学,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其二:
泪眼模糊看视屏袁中华儿女励刀兵遥
倭寇未灭身先死袁凭吊英灵负此生遥
青年李逸野在滇黔边境参加了剿匪,紧张而严谨的军旅生活,慢慢磨砺着这个神采飞扬、侃侃而谈的稚拙青年。他不再是因为战争的冷酷无情,为之战栗甚至摇头叹息的孱弱书生、普通百姓;在他身上逐渐多了军人们独有的“荡平天下、玉宇一清”的豪情,多了铁骨铮铮的血性。
其三:
七十年来恨未消袁人民沉痛认前朝遥
寇仇虽除魔犹在袁东溟不时起暗潮遥
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当时已经调往新华社的李老,做为战地记者奔赴第一前线。在李老的记忆中,永远有这样刻骨铭心的一幕:几位战士,抬着不能动弹的他,冒着密集的炸弹送他下火线。那个曾腼腆微笑着露一口白牙的山东籍小战士,为了掩护担架上的李老,忽然被一个流弹击中,倒在自己身畔。年轻鲜活的生命在冷酷无情的战争面前,如此的脆弱、无助。战友之间的深情厚谊,那种心灵上深痛巨创、自责、愧疚,是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远远想不到的。从此,李老感觉自己承载了太多的期望:“一定要坚强地活着,生命充实,大信不摇,意志昂扬。如此,当不辜负那些死去的战友。”
其四:
天安门前列阵云袁兴国必须有足兵遥
地陷天塌我有备袁自强差可卫和平遥
2015年9月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门城楼上发表讲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在那场惨烈的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面对侵略者,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勿忘国耻,圆梦中国,强军强国,捍卫和平!只有国家富强了,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中华儿女只有努力奋斗,开拓进取,才能实现全民族的“中国梦”。
李老的诗,声如裂帛、铿锵有力,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弥漫在这个秋色依稀的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