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学情研究现状、误区与策略

2015-11-12 08:36王星飞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学情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

摘要:学情研究是信息技术教学高效性的重要保障,也是教学开展的重要依据。但事实上,许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并没有认真研究学情,他们设计的教案与学生学力、兴趣以及教学条件等因素是不相符的,因此课堂教学的效率不理想。本文结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调查了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学情分析的现状及原因,还列举了他们易陷入的三大误区,最终提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科学地进行学情分析的策略。

关键词:学情分析 信息技术 中小学 策略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研究学情的现状与原因调查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研究学情的现状调查

为了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研究学情的现状,研究者随机选取全国六座城市(北京、广州、杭州、武汉、重庆、西安)的城市中小学、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的600名信息技术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城市中学100人,小学100;城镇中学100人,小学100人;农村中学100人,小学100),结果发现东部沿海地区的信息技术教师研究学情的比例比中西部地区的信息技术教师要高。从调查总体数据来看,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认真研究学情的比例不高,调查结果如图1和图2。

由图1和图2,我们不难得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东部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内地,能认真研究学情的信息技术教师不多,只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8.5%,偶尔研究学情的教师占19.8%,不研究学情的教师高达71.7%。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不进行学情研究的原因分析

根据有关研究成果,研究者发现让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不进行学情研究的原因大致有四种,一是没有形成学情分析的意识;二是认为经验可替代学情分析;三是学情分析的能力较低;四是从心底里抵触学情分析,认为学情分析多此一举。为了了解不同类型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不研究学情的真实情况,研究者根据上述四种原因编制问卷,对全国六个城市的600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中展开调查,结果如图3。

由图3可以得知,不进行学情分析的第一大原因是学情分析的意识没有形成(36.6%)、第二大原因是认为经验可替代学情分析(21.7%)和学情分析能力低(21.7%),而心理上抵触学情分析(20.0%)属第三大原因。

二、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情研究过程中易陷入的几个误区

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不进行学情分析比例高达68.4%,而进行学情分析的31.6%的信息技术教师的学情分析很容易陷入以下几个误区。

1.以主观猜测方式进行学情分析的误区

学情分析的主体应是学生,因此学情研究要立足学生的个体实际,包括其知识经验结构、学力水平、学习风格以及学习兴趣和毅力等。但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那就是信息技术教学重在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情研究应从学生感知、理解信息技术的实践意义上入手,同时还要兼顾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的个性差异决定着他们感知与理解,也决定着其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形成过程,因此学情中个性因素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从教学现实情况来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很少认真研究学情,更少去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他们中多数人只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想来总结学情,根据学生家庭电脑的普及率来推断学生信息技术水平。

2.以简化方式进行学情分析的误区

学情分析涉及的内容很广,比如男女思维差异、知识储备、动手能力、兴趣爱好等。在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情分析过于简单化和表面化。比如,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时常会这样描述学情:“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深厚,对新鲜事物抱有极大的好奇心,喜欢动手操作,但由于年纪小,意志力薄弱,持续注意某一事物的时间不长,遇到困难就退缩等”。这样的学情描述看似客观,但细细琢磨后,我们就会发现这仅仅是对全体学生学情的总体概括,没有涉及到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试想,这样表面化和简单化的学情分析对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有何意义。

3.凭经验进行学情分析的误区

教学经验来自于对特定对象的教学实践,虽然它对以后的教学实践具有借鉴作用,但随着教学对象的改变,先前的经验是不可能完全适应当前的教学。因此,单凭经验进行学情分析是不科学的,也不切合时宜。有些信息技术教师认为自己教学时间长、经验足,将自己对学生感性认知认为是自己对学生的深度了解。比如教师经常说:“以我对学生的了解,这些简单的操作任务对于他们来说是小菜一碟,只要略加点拨,学生就能完成”。这种学情描述虽然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握好学生学习的进度,但这种以“教师中心”的视角去审视学生学情分析是无益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经验虽然有用,但不能包治百病。因此我们要对经验进行客观分析,认真研究现在教学对象与先前的教学对象的异同,最终确定哪些经验能为现在的课堂所用,哪些经验已经过时。这样才能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学情研究的策略

1.明确学情研究目的,养成学情分析的自觉意识

学情分析的目的指的是为什么要进行学情分析的问题。如果对这一问题没有深度的理解和研究,教师就不可能养成自觉进行学情分析的意识,也不可能理解学情分析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简而言之,学情分析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养成自觉进行学情分析的意识,关键是从思想上转变教师教学的价值观。教育教学活动,无论它内容多么宽泛,方式多么复杂、方法多么巧妙,最终还是落在“育人”上,脱离了“育人”目的,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毫无意义。“育人”,不仅要满足“人”的成长需要,还要促进“人”的成长。落实到信息技术课堂上,就是不仅要传授学生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操作技能,还要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更要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必须善用欣赏、鼓励和尊重等技术手段将学生转变为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参与者和知识与技能的生成者。高效的教学一定是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这种教学要求教师必须通过学情分析把握学生信息技术的现有水平,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预设学生努力学习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最后结合两者间的差别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调整教学进度。

2.确定学情研究内容,权衡学情分析重心

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情研究中存在重知识与技能而轻学习心理环境分析的现象。以这种思想指导的学情分析只能帮助教师解决课堂教学中的特定问题,但对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终身学习并无多大裨益。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定位信息技术教学的学情研究内容,即不但要重视收集学生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现有水平的信息,还要重视收集学生认知能力、学习动机、态度与期望、学习风格、学习方法、学习情感等方面的信息。

学情分析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对影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的所有因素进行全面权衡的活动。当然,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各个因素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力有大有小,因而可以据此来权衡学情分析的重心应放在哪些因素上。比如,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前首先要确定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已具备的技能、已积累的学习经验,其次还要综合考虑学生学习的起点与终点之间的距离。最后是权衡学习起点到终点的难易程度,制定适当的教学策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了解学情,还需要信息技术教师时刻洞察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表现出来的信息状态,如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操作娴熟程度以及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于社会实践的深度与广度。在现代教学理论影响下,教师对学情的研究还应包括对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能力的评估。教师一旦准确地掌握了学情,就能将其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很多教师认为学情信息只有在课前搜索才有意义,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认为学情信息的搜索不仅是在课前进行,更要在课中和课后加强收集。教师要养成在课前、课中和课后收集学情的习惯,有意识地留意学生的学习行为、了解他们的学习需要、敏锐地获得来自各方的信息,适时调整教学的节奏,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

3.选择学情分析方法,拓宽学情分析渠道

获得真实的学情,可以通过观察学生日常表现,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作业等方法。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通过观察学生日常表现能获得真实的学情信息。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调查学生平时对信息技术的认知与理解现状。教师可以通过调查学生家庭电脑的普及率、学生一周上网的次数、学生经常使用的电脑软件、学生喜欢用的信息技术、学习信息技术的期望以及家长对学生接触网络的态度等信息来推测学情。

参考文献

[1] 邵燕楠,黄燕宁.学情分析:教学研究的重要生长点[J].中国教育学刊,2013(2).

[2] 时晓玲.学情分析的误区及其对策[J].教师教育研究,2013(2).

[3] 丁军梅.对“学情分析”的反思[J].江苏教育研究,2010(21).

[4] 戴小红.高职大学生学情分析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

[作者:王星飞(1976-),男,江西余干人,江苏财会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刘永庆】

猜你喜欢
学情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浅谈高职数学素质教育
学情分析不准对教学质量影响的例析
学情分析: 有效教学的核心和关键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