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维娜
摘 要:道德行为选择是在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下,在具体道德环境中个体自觉自主进行行为上善恶取舍。道德行为选择的产生要经历一定的过程,会受到来自主体、他人或者社会不同因素的影响。应该引导并规范个体的道德行为,使其回归道德实践,明确道德责任。利用教育与道德榜样作用,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影响,使主体做出善的合德性的选择,从而使个人与社会的道德共同发展。
关键词:道德行为;道德行为选择;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0-0221-02
“德性意味着选择。选择是出于意愿的,但出于意愿未必都是选择。选择不同于欲望、怒气、希望与意见,意味着经过预先的考虑”[1]。所以说,人类选择行为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个体的自主选择性和考虑性。人的道德选择行为来自于个人的道德意识,但也需要社会道德的规范。人是属于社会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体,人类的选择会受内因与外因的共同影响。
一、道德行为选择的产生
首先,正如康德提出的“道德律”一般,人类社会也是有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社会道德原则及社会道德标准的,以确保个人与社会和谐有序发展。当然,这些天成的社会道德规范、社会道德原则及社会道德标准等是应被个人所认识、理解且接受的。基于此,作为道德行为主体的个人才会因某些道德关系或是道德现象产生个人所特有的道德反应或是道德情绪。同时,这种道德情绪会激发或是驱使个人产生实践动力,才会使外在的社会道德意识转化为个人道德意识。其次,道德行为主体在个人价值、情感等个人道德意识的支配下,做出关于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使个人道德意识、个人行为尽可能符合社会道德意识与社会道德规范。只有这样,行为主体才会真正地在道德方面做出正确合理自主的判断,不至于违背社会道德规范。再次,对道德做出合理的判断也是道德个体依据个体意识进行的道德认同的判断选择。由于这样的道德判断是依据个人的认知等能力进行的,还要从理性判断过渡到道德行为才是,这就催生出不同环境中的相应的道德需要。最后,道德行为主体在进行道德行为选择时,道德行为主体要把道德行为真正付诸实践,进行现实道德的活动。具体说来在付诸实践时还应根据道德意识进行行为选择,也就是所谓的道德行为选择。这样的道德行为选择是具有道德意义可进行善恶评价的选择,但并不能说明这一选择一定会是善的[2]。
二、道德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
人是不可脱离集体的社会性动物,但是作为有意识的个体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每一个独立的人,在生活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相应的选择,其中不乏道德选择。人的道德行为选择会受到来自自身、他人及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个人因素。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自觉的道德行为主体,在进行道德行为选择时或多或少会受到个人情感、认知、意志、价值观、信仰等内在因素的影响。第一个影响因素是情感。道德行为主体是独立的能动的个人,然而情感又是人类所必有,所以情感对于人的影响轻重可知。人在进行道德行为选择时,不可能是麻木的,会因为某些行为选择而产生肯定或是否定的感受性情感。道德行为选择与个体的道德需要认知一致才可能会产生认同,欣赏的情感,反之会产生反感、不满的情感。第二个影响因素是个人认知。在面临各种道德冲突时进行选择的过程中,行为个体首先会根据其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对这一行为结果进行预测。如若在选择时确定性多于不确定性就会强化这一行为。其后,在新的类似的道德选择的情境中,个体通常会作出与之前认知一致的选择;反之,行为个体会做出相反的选择。第三个影响因素是意志。意志主要是个体通过理智的思考形成的自觉的既带目的性的一种较为成熟的心理活动,因此可以在道德选择过程中发挥作用。第四个影响因素是价值观。这里所谓价值观主要是指人们趋利避害的本性。在功利性的倾向下,个体道德行为选择的趋向主要取决于这一行为选择本身在多大程度能使自身利益最大化[3]。人们的道德行为选择动机不再单纯,掺杂了利益考量。第五个影响因素是信仰。信仰是一种强大的内心的坚定性,坚信它的崇高与正确,从而将其作为人生道德价值选择中一个不变的因素。宗教信仰中积极的部分会引导人们进行正确的道德行为选择,并在生活中保持高尚的道德修养。
(二)他人因素。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也就是说人是社会中的人,不能脱离他人而独立存在。因此,也不能忽视他人对道德行为主体选择的影响。一方面,通过第三方教育获得一定的道德知识有助于人们在不同道德环境中进行正确的道德行为选择。无论是来自于家庭中的、学校里的还是生活中的,都利于个人的道德修养的提高,道德意识强化。从教育中获得的道德知识大都为正面且积极的,因为教育是以间接经验方式来丰富个体的道德认知和判断选择能力,从而使个体在道德情境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另一方面,榜样教育同样也会对个体的道德行为选择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在当今社会,无论是来自于身边的还是书本上的道德榜样或道德模范,都会在个体的潜在意识中留下或多或少的印象并潜移默化影响个体的道德行为。生活中,榜样可能是言传身教的父母,教书育人的教师,也可能是共同进步的朋友。道德教育和榜样影响两者同是一种对道德主体在意识上加以积极影响的方式,对道德行为主体进行正确且无害于他人的行为选择有正强化作用。
(三)社会因素。人生来便是群体物种,依赖于群体。这样的群体或是集体,更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在这样的集体中,个体的道德行为选择会受到影响。社会舆论作为一种开放、自由、公共且影响广泛的媒介,可以对道德行为主体的道德选择起到積极或是消极的推动作用。舆论的扬抑会很大程度上营造一种好或是坏的道德舆论环境,在更大范围内影响道德行为个体的道德行为选择。个人是集体中的个体,其道德品质与道德修养也会受到集体的影响。社会集体的道德规范的正确性及积极与否会明显的作用于人们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及道德修养养成过程,也就会作用于行为主体的道德行为选择趋向与取向。来自整个社会集体会影响他形式的的集体,其内部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活于该集体中的你、我或是他的道德行为选择,因而要重视社会集体的建设[4]。我国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互相帮助、爱国爱家、见义勇为等都是我国传统优良道德文化的一部分,时至今日仍然是影响人们道德价值观念、道德行为的重要因素。
三、道德行为选择的引导
(一)个人内在的自我完善。其一,做到回归于现实的人的生活实践。就像是尼采宣称“上帝死了”,把人从天国拉回现实一样,对于道德行为选择的引导也应回归于现实生活,回归感性与理性并存状态。发挥理性的作用,正确利用情感作用,使主体遵从社会道德规范,进行正确的道德行为选择。其二,积极引导道德的内化。如若在一个社会中从善能得到奖励,作恶受到惩罚,生活在这样社会中的人便乐于从善而畏于从恶[5]。其三,明确道德责任。首先,任何道德行为都必须承担一定的道德责任。由于道德行为是行为主体能动性的反应,所以道德行为的责任也应由人们自主承担。明确道德责任可以遏制失德行为,有助于新时代社会道德规范的构建,引导正确的道德行为选择[6]。
(二)通过教育或是树立社会道德榜样,培养道德主体正确的道德观念并丰富其道德修养。一方面,道德教育可以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分别通过言传身教、课堂教学和自我学习来进行正确的道德认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每一种教育途径都有其特有的作用,都会帮助道德主体进行正确行为选择,提高道德修养。另一方面,重视道德榜样的模范作用。
树立道德榜样,就是给道德行为主体一个学习的目标,遵守正确的善的道德行为规范与行为标准。无论是通过教育还是道德榜样教育,都可以有效地促进道德行为向善。
(三)积极利用社会舆论与社会集体的力量,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建构中国特色社会道德文化体系。通过社会舆论对相关道德事迹或个人的大力宣扬或抑制,发挥社会集体的团结互进的特点,提倡善的社会道德行为价值取向,引导个体价值观的改变,从而在良好的道德氛围中,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来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道德文化体系,实现全面道德的优化。
道德是人类作为社会集体一员所不可或缺的一种特质。在不同的道德环境中,会因为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个体,产生不同的道德行为选择,或是善的,或是恶的,或是有徳的,或是无德的。良好的道德行为选择应发挥行为主体的自主的能动性,发挥他人或是社会的积极作用,使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不断完善,推动人类的道德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64-67.
〔2〕马进.论道德行为形成的四阶段、四要素模式[J].道德与文明,2009,(2):45-47.
〔3〕孟昭秦.论道德想选择的心理基础[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42-43.
〔4〕甘葆露.伦理學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86.
〔5〕黄海国.论道德行为选择的功利性及其淡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6):93-94.
〔6〕唐凯麟.伦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60.
(责任编辑 孙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