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抒扬
作为医生,我们会经常听到患者家属说,“医生,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治好我爸(妈)的病,花多少钱都行,只要能救命”。而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我们既不能直接告诉患者或患者家属“没问题,百分百能治好”,也不能直接说“花多少钱也治不好”。
面对重病和疑难杂症的患者,医生的压力并不比患者小。一个治疗方案的抉择,医生的纠结只会比患者更多。我们无法直接表达内心的纠结,但每天几乎都在风险评估、责任担当和诊疗方案的抉择中如履薄冰,这些构成了我们置身其中的医疗实践。但无论是医疗实践的不断探索,还是医疗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或者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最终都是为了医者更好地为患者诊疗,为公众提供更高品质的健康服务,为医疗服务提供更科学的手段和工具,而这一切的一切,都要以患者健康为出发点、立足点,都会以医患关系的和谐度来体现,都以医者和患者作为主体来承载。
医生与患者,本是陌路人,却因为天职,因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健康的渴求,坐到了面对面,构筑了人世间最奇特的人际关系——医和患,有时甚至是特殊的“生死”之交。但是,医学并非无所不能,人类对生命的未知远远多于已知,医学有太多的局限困惑着医生们,生生不息的规律依旧是自然界的主导。
尊重医生,是患者对自己生命的尊重,也是医生尊严的体现。尊重患者,是医生对生命的敬畏、对医之科学真谛的遵从。无论患者还是医生,都是一个大写的“人”,都有一份尊严。医患间的相互信任,使得人与人的尊严在医患和谐中传递,在医学的光芒中传导。对生命的尊重,是医疗实践的真谛所在。
然而,在医疗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全国年门诊量超过70亿人次、住院达1亿人次的现实面前,让更多的人理解医疗实际,理解医者的仁心,赢得更多患者和患者家属的宽厚之心,让医学因更具人文性而温暖社会,这是每一家医院、每一位医生的担当,也是困难所在。
钟南山院士在今年两会上提出了衡量医改效果的三个标准:一是看病贵、看病难解决了没有?二是医患关系有没有改善?三是作为医改主力军的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有没有调动起来?
我赞同钟院士的观点,尤其是他提出的第二个、第三个衡量标准。以我的理解,我们当前的医疗体制机制是否有利在于全社会倡导医者的仁心和患者的宽厚之心,医者的仁心能否最大程度释放,患者的宽厚之心能否共识为医患关系中的最自然常态,这是检验医改是否成功的重要而具体的体现。
在医疗实践中,何以仁心、何为仁心;何以宽厚之心、何为宽厚之心,或许是医疗服务体系、医疗管理实践、医疗科技创新要更好倡导、更好承载的要旨。
呼唤仁心与宽厚之心
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也因此期望一生中只有一次的生命之旅,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多拥有一点生活的甜蜜,多一些拥享生命的尊严。然而,每个人都很难做到不生病。身体不适时,上医院看医生,是我们呵护生命、守护健康的基本保障。无论哪个国度,医生都是神圣的职业。
人们之所以尊重医生,是因为生命至高无上。“我愿尽余之能力及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并检束一切堕落及害人行为。”西方被称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在2400多年前提出的誓言,直到现在还是不少医学院毕业生的誓词。
在我国古代,医学被称为“仁术”,医生被誉为“仁爱之士”。“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的说法,至今仍在流传。“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的论述,备受后人推崇。
医学和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为治病救人提供着越来越有效的技术和手段,为生命更健康提供了可能。
但是,医学越发展越告诉我们,医学并非无所不能,人类对生命的未知远远多于已知,医学有太多的局限困惑着医生们。太多疾病还不能根治甚至无法救治的现实,与“花钱就得治好病”的意识、医患关系被异化为消费关系和商业交易的现状,交织在一起,让备受敬重的医生职业蒙上了阴影。
一方面在SARS等传染病爆发时,医护人员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在同事或同行因感染而牺牲的巨大风险面前,依旧前赴后继,恪守职业道德,把无私和大爱的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尊重。
另一方面,人们在期盼有更多好医生为健康服务的同时,又缺乏对医学的特性、对医生的职业特征有更多的理解,有时甚至是误解、曲解,医护人员被伤害的事件一次又一次发生。
来自官方媒体的消息,近年来,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被殴打致伤的医务人员超过1万人,已成为世界上医疗从业人员受伤最多的国家。
令人担忧的医患关系现实,使不少医生给患者诊疗的同时,既要提心吊胆防范被伤害,又要小心谨慎防着被打官司。唯此种种,不仅凸显医疗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社会缺乏对医生职业的理解,也反映出医学人文性教育和医学人文关怀培训的欠缺和滞后,这不仅影响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也制约着医学本身的健康发展。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特鲁多的名言不仅阐释着医学的人文性,更体现着医生人文关怀之职业特征的令人尊重。但无论是人文性还是人文关怀,都离不开通过更多的好医生对患者负责任的诊疗活动来承载,通过医患间彼此信任的双向理解来实现。
敬畏生命的医生,离不开倾听、专业、关切、担当、慈怀的仁心;尊重医生、尊重医之科学的患者,具有信任、沟通、尊重、合作、向善的宽厚之心。有仁心的医生,让遗落的信任回归。具有宽厚之心的患者,使社会重拾对医生评价的公允。
不论执医生涯中,我们因为治病救人需要冒多大的风险,仁心在,对生命的敬畏就在;宽厚之心在,和谐的医患关系就不会遗失。
仁心,是好医生的共同心性。而宽厚之心,是敬畏生命的患者的相通心地。仁心和宽厚之心在,担当就在,医患的和谐就在,医生和患者的尊严就在。社会,离不开仁心;健康,离不开有仁心的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