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七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听特级教师们近乎完满的课了。在上公开课的时候,我们自己的课也是自认为经过千锤百炼,修炼得天衣无缝,教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语言,是那样的得体,学生的每一次活动,每一句回答是那样的丝丝入扣。下课之后,一个人静下心来回忆整堂课,学生的掌握和对知识的理解是真的像课堂上的回答那么精彩吗?新的课程改革倡导数学课堂的生活化,让数学课堂回归生活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让“真实”回归数学课堂。
在数学课改的进程中,我也时常看到教师在一节数学课中过多地关注如何吸引学生的眼球,课堂上看似热热闹闹,实际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但形式的背后露出浮华,折射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数学问题少了,思考感悟少了,能力提高少了。倘若不冷静反思,则很容易使数学教学步入“歧途”。因此我想,我们的数学课堂不能仅追求快乐教学,更应在此基础上回归数学教学的本质,追求教学的实效性,让真实回归数学课堂。学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所以,当务之急是要让数学课堂回归本色,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教。课堂教学的真义,无论是否在新课改背景下都应有其自身的规律,课改不应是一个框子、模子,不应是一个花瓶,无论什么都要放在课改的框子里成为一幅画。
一、真实,让课堂回归开门见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导入更是一节课的重点,如何抓住学生的兴趣成为老师上好一堂课的重中之重。《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创设教学情境的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
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我就看到了两个不同版本的引入。教师1:请同学们欣赏教师搜集到的现实中的图形,如:广告牌,交通指示牌等,让学生感受各种图形的美,之后教育学生要爱护公物,接着让学生从各种形状里找到类似于三角形的广告牌或交通指示牌,最后再引入课题。教师2: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袋礼物,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你们愿意玩吗?为了玩的方便,你能把这些形状按照一定的特征分分類吗?学生进行分类之后,教师揭示课题,这些形状,它们的大小高矮都不一样,为什么都是三角形?三角形究竟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比较两位教师的引入设计:猛一看上去,前一位教师的设计好像更“有趣”一些,细细斟酌,前面用5、6分钟的时间去欣赏和思想教育,只是为了引出三角形,学生是感兴趣,但其他图形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无关系,分类也是学生在一、二年级早就掌握的知识,在这里占用时间也没有多大的意义。第二位教师的设计看上去很朴实,用孩子身边出现的物体,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开门见山地引出了教学内容,然后从实物的认识自然过渡到长方形和正方形,在学生的描述中初步感知图形的特征,为后面的探索研究埋下伏笔。整个引入短短2、3分钟,言简意赅,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的引入设计应充分考虑与主题的联系,不要片面追求新与奇,要回归数学简洁、明了的基本属性,避免为了情境而情境的“兜圈子”现象。
二、真实,让课堂回归思考感悟
很多教师在上课时,一定会安排学生小组讨论或是小组合作,这似乎成为了一种定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负担。而课堂活动不但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而且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并不是让人生畏、令人讨厌的,而是其乐融融、美妙至极的一件乐事。但是,现实很多的课堂活动学生的“手”动了,“心”却未动,操作多了,气氛活跃了,可思考、感悟少了。
三、真实,让课堂回归能力提升
知识与知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发展,学生掌握了已有的知识,其实可以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去“创造”出与之相联系的另一知识点,这就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新课程目标注重学生自己的探索与发现,强调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体验充分,数学思考,但又不能放松对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尽可能想做到面面俱到,每个过程的铺设都尽可能“全”和“齐”,但结果却是重了形式而少了实质,少了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
真实对课堂来说如此重要,真实的数学课堂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让学生在真实的数学课堂里体会数学的本色,才是我们年轻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什么是数学,它应该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我们应时刻反思自己,应该做到不管外面的风向如何,潮流如何,都要有自己的思想,去粗取精、去虚求实、与时俱进。让我们还课堂以真实,让它生命的本色重见阳光!
作者简介:
茆丹(1989~),女,江西省南昌人,工作单位:南昌市三店小学,职务: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