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党报抓住机遇创新时政新闻的探索
——以《金华日报》的实践为例
□ 文/邵雪廉
邵雪廉 金华日报报业传媒集团《金华日报》记者部主任
提要:
作者认为,推进时政新闻创新,需强化专业主义理念,强化新闻规律的引领。
就是在新的媒体传播格局中,熟练掌握新技术、新手段,体现时政新闻的快速、差异表达、可视,进一步提高时政新闻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
时政新闻 创新 新闻规律 回归
强调时政新闻的专业性,就是重新审视报人的专业素养、报纸的媒介特质,坚持记者的主体意识,把“强调”“指出”等“官话”说成老百姓爱听的新闻语言,从领导活动、政策发布的“官方活动”中找到百姓与读者关注的新闻价值,从中心工作的报道中挖掘时代变革的力量,用评论、专家解读体现报纸的思想性与思辨性。就是运用新技术、新手段,进一步提高时政新闻的传播效果。
时政新闻是党报的核心竞争力。在我党领导的中国新闻事业史上,有过三次重要的新闻改革,无论是第一次改革中“集体的宣传者和组织者”定位下党报的宣传色彩主导,还是第二次改革中“党和人民的报纸”定位下党报的亲民色彩渐显,还是第三次改革中新媒介环境下党报功能调整、党报舆论引导实效性的追求,改革的着力点、重点都在时政新闻上。①
时政新闻是一张真正报纸的“必备产品”。党报是“党”和“报”的结合,“党”是个性,“报”是共性。包括西方媒体发展史也说明,一家做不好时政报道的报纸,严格意义上不能说是一家真正的报纸,时政报道一直是西方媒体树立报纸权威与影响力的重要保证。
时政新闻创新正处于良好机遇期。一是各大中央媒体在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党中央出台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并在各地严格执行后,时政新闻尤其是党政领导活动报道出现了新媒体手段介入、报道立体、主题深化等新特点。②二是新媒体在倒逼。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时政新闻尤其是党政领导活动、党委政府政策发布、中心工作推进的新闻,是一般普通人无法介入的,专业记者尤其是党报记者掌握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竞争中,时政新闻无疑是党报的看家法宝。做新做强时政新闻,既是党报工作者的职责,也是实现党报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文字与文风。“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优美的文字,出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如今,这样生动、鲜活的文字,在各级党委、政府的会议讲话中已屡见不鲜。而我们的时政新闻呢?
老掉牙的文字仍在用——“领导”没有不“正确”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关怀”没有不“亲切”的……
公文式框架仍在用——“一要”“二要”“三要”,有时甚至有“六要”;“一是”“二是”“三是”,有时甚至到“六是”。③
“机关报”最怕“机关化”。做有内容的时政新闻,试举一例。2012年1月18日,《金华日
报》刊发金华市委书记调研义乌的活动报道《全力支持义乌建设国际商贸特区》,文中提到:“要认识义乌。义乌是金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华全局中的局部。义乌的发展就是金华的发展,义乌的光荣就是金华的光荣。义乌有活力,金华有潜力,‘两力’形成合力,大金华、浙中城市群才能名副其实。”“要研究义乌。重视研究‘义乌现象、义乌模式、义乌经验、义乌精神’……只有把义乌的过去发展研究透了,才能指引义乌未来的发展。”“要发展义乌。当前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后一个时期,义乌要明确建设‘国际商贸特区’的发展目标定位……”“要支持义乌。金华市各级各部门要把义乌作为金华全市发展的重中之重,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时帮助解决义乌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四个义乌”的全新认识以及一系列精辟分析,读来酣畅淋漓、铿锵有力。见报后,不少人纷纷赞赏这篇文章写得好。这篇报道对《金华日报》的领导活动报道带来许多启发,产生重要影响。一是领导讲话不再“大”而“空”,不再拘泥于官话,里面有许多真材实料,记者需要认真倾听与消化;二是报道的文字要更精练,文风更工整严谨,朗朗上口。
2014年1月20日,金华市委书记在基层暗访,督查“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城乡环境治理等工作推进情况。第二天,《金华日报》刊发《徐加爱暗访城乡环境整治工作,不时发问——为什么有的地方至今没动?》,将报道重点放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领导的“强调”“指出”简化处理,只留下精彩语句,并在其他版面配发图片,更直观地反映问题,以促进相关部门的整改。
文章从主标题“为什么有的地方至今没动?”,到整体文字表述都充满现场感,生动、鲜活。报社年轻记者在评报会上说:“想不到时政新闻还可以这样写。”
专业主义的回归,体现在文字与文风上,就是要坚持新闻语言,吸收外部话语体系的优点与长处,剔除机械化、程式化的空话、套话,时时警惕。
“顶天”与“立地”。人民日报前辈说,党报记者需要“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蹲在田埂上找思路”,即“顶天立地”。④对于地方党报而言,同样如此。
笔者认为,“顶天”就是“不在伟大的事情上渺小”,要有宏大叙事的能力,大开大合的实力。2014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金华开展。活动之初,对这一自上而下的重要活动如何报道心里没底。但随着一项一项活动推开,笔者认为需要对这一活动进行阶段性梳理。在一次会议上,金华市委书记的一段话引起笔者关注。“对金华来讲,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加速‘百姓富裕、浙中崛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大考题。在这场考试中,金华百姓是考官,我们在座各位都是‘赶考人’。”经过近一个月的采写,经市委组织部与市委主要领导把关后,特写稿件《赶一场“浙中崛起”的大考——金华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纪事》发表在2014年4月28日《金华日报》一版。近一个版的篇幅自然吸引眼球,文章宏大叙事、准确说理、素材丰富、行文流畅,承载得起这样的篇幅。文章见报后,市委主要领导及多位市领导予以表扬,被指定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学习材料;多个县(市、区)及部门单位希望撰写这样的综合性报道。报社领导点评时说,这样的报道虽然是《人民日报》、新华社和省级党报的“强项”,但是,如果我们拿不出这样的稿子,就会辜负党委政府的期望,有负于“机关报”的责任与使命。
对地方党报而言,“立地”就是在“胸怀全局”的前提下“小中见大”,以普通人的经历来验证党委政府重要部署、中心工作带来的变化,如此才顶得了天、接得了地。2013年《金华日报》的《金华治水账本》系列报道是代表作之一。治水,是2013年全省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治水,率先在浦江县打响发令枪,对金华新闻而言是难得的新闻题材。治水将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变化在哪些地方发生?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这场大变局与多少人的直接利益密切相关……我们一方面认真学习关于治水的领导讲话及各类报道,梳理了治水工作的整条脉络——背景、理念、举措以及保障,为整组报道提炼了“账本”这一关键词;另一方面,为每个采访主题找到落脚点,把触脚落到最普通的人物身上,让普通人成为新闻的主体。《浦江虞宅的三笔共赢账》《金东养殖户:断了老路找新路》《关了锯板厂,上山种树去》等五篇文章,均立足大变革,小处着眼,写普通人的困惑、苦恼与新选择、新生活,报道获浙江新闻奖一等奖。
不容否认,地方党报记者对党委政府举措、政策的学习还应加强,全局视野、全面思考不够,影响了“顶天”的高度与深度;经常跑会议、跑机关,沉下身、接地气的意识与激情在弱化。对地方党报时政记者而言,“顶天”与“立地”都不容易,但必须孜孜以求。
思想与思辨。新媒体时代,对思想性与思辨性的追求是党报在新闻
竞争中体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向,时政新闻尤其如此。
首选是加强评论。凤凰卫视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一支优秀评论员队伍以及评论特色的打造。央视《新闻联播》等新闻节目也增加了评论的分量。近两年来,《金华日报》不断重视“本报评论员”文章,努力提高评论质量。
2013年,在“三改一拆”工作的推进中,“乡村大院”“全家福”等金华市区知名餐饮饭店,因经营场所是违法建筑而被拆除。但群众议论中出现一些不同声音,有人叹息,有人鸣不平。根据市委主要领导要求,要对这些议论引起重视,用评论员文章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正确引导舆论。《让守规矩成为共同自觉——从“乡村大院”、“全家福”的拆除说开去》一文,通过主题词“守规矩”,把“三改一拆”“三治一优”、精品城市建设以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巧妙结合起来,逻辑层层递进、说理层层深入,引起较好反响,被列为金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必学材料,也被评为浙江新闻奖三等奖。
如今,每当有重要会议和重要工作部署,《金华日报》评论员文章就会立即跟上。为配合网络经济发展而写的《时代赋予我们光荣使命》,为治水而写的《治水为了谁?》《治水依靠谁?》,为“四破整治”而写的《为“立”而“破”》等,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评论员文章的质量。据统计,2014年《金华日报》一版共刊发评论员文章46篇。
体现党报思想性与思辨性的另一个途径就是加强解读。当今,媒体角色由信息提供者向问题求解者转变,从新闻敏感到问题敏感,从报道新闻到呈现问题,从平衡观点到统合众议,从散点多元到消弭裂痕。⑤《金华日报》重点打造“市民问政”栏目,就重要政策、关注热点,邀请市领导、部门负责人及市民代表,到金华新闻网演播厅进行面对面的对话。同时加强策划,从主要领导活动、重要工作部署中挖掘新闻,推出集束式报道,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013年初开始,金华市委书记对市区网络经济发展进行为时数月的调研。5月16日,金华召开网络经济发展暨网络经济发展局成立大会,明确提出要把网络经济作为转型发展的“一号产业”来抓。在完成一篇篇常规报道后,我们重点思考,面对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从机关部门到企业界,以及普通百姓,肯定有不少疑问。仅仅过了一周,5月24日的《金华日报》就推出第一期“网络经济特刊”——金华开发区篇。一是刊发一篇市委书记访谈,重点谈为什么是网络经济、为什么是“一号产业”、怎么打造网络经济强市,起到权威解读的作用。二是结合金华开发区的成功实践,报道代表性企业的成功经验,起到宣传展示的作用。三是重点介绍金华开发区进一步发展网络经济的平台、政策及服务等优势,起到推介招商的作用。这一专题报道用了4个版,此后又相继推出金东篇、婺城篇,赢得领导、部门及企业的好评。
快速。时政新闻快速发布,主要要运用好新闻网、微博、微信、APP等新手段。2014 年11月19日~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义乌考察。19日下午,《金华日报》一版在排版面时,当初并没有李克强考察的报道,因为按照一般惯例,国家领导人考察报道要用新华社通稿,还要在考察结束后再刊发。但是当天晚上11时许,值班人员接到相关通知。很快,《金华日报》和新媒体平台刊发了新华社微博“新华视点”的李克强考察义乌报道。除金报集团所属的所有新媒体平台,《金华日报》还在20日一版头条刊发了这组报道,《李克强现身“网店第一村”》《李克强鼓励“店小二”未来创业当“大掌柜”》等5条微博报道,既精炼,又有极强的现场感,还配发照片,令读者深感意外!第二天在义乌的行程,《金华日报》在21日报纸中用了一个整版,配发大照片,并在一版头条做导读式标题新闻。
受此启发,凡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要活动,金报集团都在保证准确的前提下,提前在金华新闻网、金华新闻APP、“金华发布”等新媒体平台快速发布,大大提高了时政新闻的时效性。
错位。报纸与新媒体的受众结构、阅读习惯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两个不同平台上发布的新闻稿,金华日报社要求“一稿两写”,注重不同的侧重点,力争使传播效果呈现立体化、乘数化。2015年2月26日,春节过后第二个工作日,金华市委召开全市作风建设暨“从严管理落实年”活动动员部署会,市委书记的讲话稿内容丰富,而且有不少精彩之处。报纸上的新闻稿难免“强调”“指出”,但在金华新闻网率先发布的稿子中重点写到两个细节。一是市委书记讲到,我们党员干部的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风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为官不易”“为官不为”的想法有所抬头,工作中出现了一些苗头隐患,并列举了“一把手”、领导班子、机关干部、乡镇(街道)干部、农村干部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表现。二是市委书记在讲到如何拧紧思想总开关时,要求经常反思“四个问一问”,心中是否还有理想,是否还有正气,是否还有规矩,是否还有那团火,读来有血有肉,很有针对性。
可视。对重要新闻的解读、重要数据的梳理加强,图表运用,重要事件适当采用漫画、插图,有的重要新闻同步制作视频,实现新闻的可视化。这样的举措不仅在金华日报新媒体中经常运用,在报纸上也已经常可见,避免长篇累牍,增加“悦读”性。不过,还有待于形成常态化机制,这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注释】
①吴华清、郑旭辉:《三次党报改革与新闻话语变迁》,《新闻实践》2013年第2期。
②李斌:《从近期总书记报道看时政报道新趋势》,《中国记者》2013年第3期。
③《我们该如何改变自己的话语方式——新华日报从细节入手改文风》,《新闻战线》2013年第9期。
④张烁:《党报记者要“顶天立地”,既有高度又接地气》,《青年记者》2013年第9期。
⑤童兵、樊亚平:《从信息提供者到问题求解者》,《新闻记者》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