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识君再无憾 ——追忆杨卫华

2015-11-11 16:00阎静
中国记者 2015年4期
关键词:绵阳夫妇摄影

此生识君再无憾
——追忆杨卫华

□ 文/阎 静

“卫华哥走了,弥留之际,他……”2015年2月26日下午快三点的时候,我在绵阳晚报社的群里看到这样的字眼,仅过了几分钟,消息得到证实:14时55分,杨卫华老师因肝癌与世长辞。

这不可能!初闻消息时,震惊多于哀伤。上次看望他时他的精神很好,甚至还准备出院后就去外地旅游散心……终于,沉痛的哀伤一丝丝漫上心头,变得刀刻般刺痛。

热心、敬业的硬汉

2012年,微信还不像现在这么流行,新浪微博很火,我在微博上关注了许多绵阳的媒体人,其中就有“my杨卫华”。那时,我并不知道,“杨卫华”这几个字对我而言意味着什么,更不曾知道他就是著名摄影记者,且就与我在同一个单位。

当年9月,我来到《绵阳晚报》实习。12月,我采访了一对患病的困难夫妇。看他们很窘迫,我便帮助他们找医院、网上求助、甚至帮忙找工作。并在微博上“@”了大部分粉丝和关注的人。杨卫华老师就是最先私信我的人之一。

在尚不认识我和那对困难夫妇的情况下,杨卫华老师却马上将他的电话发了过来,并在微博私信上问我,“需要我做什么?”杨老师的热心让我十分感动,我马上打电话说明了情况。之后,他热心帮忙辗转联系到绵阳市内某大型医院为这对夫妇治病,但遗憾的是没能成行。

一个月很快结束,到了下个月,单位按照惯例召开例会,报社图片总监要在台上评讲一个月以来的新闻图片。此时,我才惊讶地发现,那个讲话的人就是微博上的“my杨卫华”。

直到那时,我才从别的同事那里知道,杨卫华老师曾拍下过包括《敬礼娃娃》在内的许多著名摄影作品。

远超摄影的人文情怀

在那对夫妇的报道见报后,许多人找上门去帮助这对夫妇,一时的热闹之后,最终却没能解决这对夫妇最根本的生存和工作问题……直到最后,事情演变到我无法招架。

我在微博上懊恼不已,自责。这时,杨卫华老师却近乎冷血地批评道,“年轻人请你记住,我们不是救世主,拯救不了全世界,你要做的,是尽好新闻人的本分!”我永远记得杨卫华老师当时说,“作为记者,我们有了比常人更多一点的说话的机会,用这点机会尽好自己记者的本分就好!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就是你最好的奋斗目标!”

那是2012年12月6日,距离他逝世还有不到3年时间。杨卫华老师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劝诫初出茅庐的我,不必为采访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但我当时何曾知道,他却背负着更重的心理负担,做了许多远超摄影人工作范围之外的事情。

2008年“5·12”地震后,杨卫华老师的一些新闻作品获奖,他将得到的十万元奖金稿酬全部捐给地震灾区。后来五年,他一直连续进北川,扶贫济困,关注受灾家庭,帮扶困难人群,和许多采访对象就像亲人般亲密。31日晚。他穿了一件红色夹克,兜里背了一大包药发票。他给我看,说这样那样的药有多贵,说他的存折上还有钱,但他知道,照这样花法,很快就会见底。聊完了,突然发现我也身着红色,又有了打趣的兴致,说,我们俩是情侣装。我笑着,心里的安慰和悲凉同时涌出。便靠上去,异常亲密地,与他拍了合影。这是我多年来,与杨哥唯一的一次合影。

春节前夕,又想起病中的他。知道近期他在家养病,便给他发去微信:杨哥,我想去你家看看你,可以吗?微信发出,久没见回复。这才想起QQ也好,微信也好,一直勤于参言的他已沉默了多日。傍晚,终于收到回复:明天吧,我也想念你们。

便对他说第二天下午三点,我去见他。第二天,我打去电话,他接听,声音异样的低弱,飘忽。我紧张得气锁喉咙。他说他在医院输液。又说等输完液吧,他回家再见。

一直等到下午六点。再打他的电话,始终未接。次日,我去医院见到他。已不是印象中的杨哥。瘦而黄,疲乏得睁不开眼睛。他说,昨晚,回去,痛得呀,就差在床上“板”了。

是打了一针,才缓过来。他说。

又过了两日,我一早去他家按门铃。无人。再赶去医院,他正在输液。不用问,他已经没回家——没力气回家了。临别时,便有一种预感,或许,可能,他再也回不了家了——走不出这间病房。

果真,他再没有走出。得到他离去的消息,不意外,仍感觉魂魄丢失。夜,寂静。天,就要亮了。我想象着夜幕中的星月,去了云端,他可仍端着相机?我的眼皮不断地颤动。终于,泪流出来,无声,无形,像从没有流出过。

《钢铁长城》:绵阳武警官兵在北川中学抢救被困学生。拍摄于2008年5月12日。

▲ 《牛年“最牛”婚车队》:震后第一个元旦,任家坪的乔先生穿越北川孤城废墟,将新娘迎娶回家。该图片获第27届甘肃省摄影年赛一等奖。

“我觉得自己像在赎罪一样,因为我像是一个受益者,别人受灾了,我获奖了。所以我内心来说,真的是很煎熬。”杨卫华老师曾这样说。

直言直语的良师

尽管学富五车,摄影技术出类拔萃,但杨卫华老师却总是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学与人分享。快人快语如他,语言犀利但却直指要害,让人不得不服。

在他任报社视觉总监的日子,每当晚报每月开例会时,大家最期待内容之一便是听杨卫华评讲图片。他见解独到,语言犀利而不失幽默,经常让大家在笑声中收获新闻摄影的宝贵知识。

实习时,对新闻摄影一窍不通,经常挨批。苦恼之中,我大着胆子,把平时拍的一些风景、新闻图片,发给杨卫华老师。原以为他百忙之中难有时间,但却不曾想,每一次发的图片,他不仅认真看了,还都毫不留情地指出图片的缺点所在,引导我去找原因,对好的图片他也从不吝赞美和鼓励。

一次,在绵阳的某所大学采访,拍了十多张新闻照片,我将自己认为好的图片发给了杨卫华老师看。不料他劈头盖脸就说,“你这风景是怪好的,但这是新闻图片吗?孩子,照片里只有花花草草、亭子,人呢?主题呢?你是想表达个啥?”一席话说得我面红耳赤但印象颇深,自此记住了新闻图片摄影的基本要领。

原以为自己的照片在杨卫华老师看来,都是三脚猫功夫不值一提,但却未料到,在下月例会评讲图片时,他找出我在绵阳边远山区拍的民间艺人、爬十四层楼拍的绵阳热电厂的新闻照片,给予了正面点评。

“其实你的照片拍得并不是很出彩,我点评你是为了我们摄影人的精神:不管有多远多难,只要新闻需要我们,就往前冲!”会完后,杨卫华老师又“不客气”地笑着说,但这样的“不客气”却给了我莫大的鼓励。

此生识君再无憾

2013年,杨卫华老师刚做完肝移植手术,从成都转回绵阳中心医院。住院期间我去看望他时,他的精神很好,眼睛也焕发光彩。见我提着水果,他忙不迭地说,哎呀我这水果多得都可以开个店了,一会儿回家你提一点回去自己吃。那天,《齐鲁晚报》的一名摄影记者也在,他是专门从山东赶过来看望杨卫华的。

那次住了一段时间院后,杨卫华老师再次启程,去云南、珠海等地拍摄。由于没有好好静养,他的病情严重,癌细胞扩散再次入院。

今年过年前,同事和朋友中有去看望杨老师的,然而那天我却正在归家路上,心想年后来看望他,却竟不知,他的病已严重到这样的程度……

“眼睛都凹陷进去了,十天没有进食,输的全是营养液。”同去看望的一位绵阳文联朋友叹道,那天看完杨卫华出来,他心痛不已,向一位医生询问病情。医生悄悄告诉他,过年后就准备给他停药,已经不行了……

2月26日晚,“著名摄影记者杨卫华”去世的消息已经占据不少国内媒体重要位置。深夜,就着昏黄的台灯,夜读各大报纸报道他去世的消息,恍若隔世,想到自己竟然没有见他最后一面,不禁泪水滂沱……

所有的癌症并发症他都经历了,但看望他的人,大多数都只看到他笑对癌症的乐观和坚强。一名优秀的摄影人就此陨落,而就在他逝世前不久,还在惦记着自己几十年来拍摄记录的绵阳城区照片!这些照片,是他风雨无阻几十年来记录的绵阳城区宝贵的历史变化……

与杨卫华老师的相见恨晚,对他的钦佩,成为此生抹不去的珍贵经历。这片他曾奉献热血汗水的土地,都会记住这样一位摄影师。杨老师,此生我能有你这样的前辈、朋友、榜样,再无遗憾!(作者单位:绵阳晚报社)

猜你喜欢
绵阳夫妇摄影
工地上的一对夫妇
两地分居夫妇春节备孕、避孕有讲究
四川绵阳卷
四川绵阳卷
记忆深处的绵阳(绵阳老照片)
绵阳为中医药“强身健体”
贵州遵义新蒲杨价夫妇墓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