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态主义课程产生于人类社会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这个时代背景,它直面当代社会中的诸多问题,研究的目的在于创造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文化。而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佐藤学教授推行的“学习共同体”,一个从内部开始展开的学校改革,跟生态主义课程有许多共鸣之处,也希望两者的结合能对中国的课程改革有所启示。
关键词:生态主义 课程 改革
不同时代有着其特定的时代精神、需要及要求,而这些需要和要求会在一个课程范式上得到最好的体现。只有把握好时代的精神,并通过课程将其表达出来,才能为这个时代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所以说到生态主义,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它虽有着漫长的历史,但它的真正诞生是在20世纪70年代,是由生态思想与后现代主义、生态哲学等共同融合发展而来。严重的生态危机、生存危机使得生态学和课程理论进行了结合,为寻求新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生态思路。
一、生态主义课程观的特点
(一)体系的和谐性
生态主义世界观认为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社会都应该统一和谐的发展,现实世界中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着的,任何单位和个体都是由关系构成的。正如教育,它不是学校、教师一个人的事,它需要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相关部门、社区及公众共同合作来完成。“学校是人们共同学习成长的地方”,是师生共同学习、交流的场所。在学习时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在学校教师间建立起一种互教互学的“合作性同事”关系;在学校和社区联系之间推进由监护人参与授课的“参与学习”实践。
(二)价值观的认同性
生态主义价值观非常反对技术理性的工具性价值观,这种观点认为只有人有利用价值时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就好像学生只有学习能力强他才有价值一样,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其存在价值,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教师不应该追求学生的成绩或是关注教科书的内容,教育的责任应在于真正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丰富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经验。
(三)过程的开放性
生态主义课程强调开放性,即系统内外部的交流,生态主义课程的发展性特点旨在促进学生的一般性发展,促进学生多元智力、动作技能和情感意志的培养,强调教育目标是为个人发展和适应未来环境及社会做准备。
学生间要形成一个自然的、真诚的协作团体,教师与教师间也必须有这样的“整体性”,教师间建立起一种“同僚性”“合作性”关系,把教师当作专家,使其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每位教师都要开放自己的课堂,上公开课,进行研讨会。
二、生态主义课程观的借鉴和思考
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强调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评价学生,追求建设一个以合作自主探究的课堂,佐藤学教授的“学习共同体”以及生态主义课程观里的许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
(一)首先要追求师生之间真正的“沟通”,强调尊重人关注人的成长,发展及自我实现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追求人天性的解放,强调尊重人关注人的成长与发展及自我实现。要让学生自觉从一个被动学习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发现者,教师的“教”只是外部因素,还需要学生的“学”。学生只有通过讨论、辩论、对话、质疑等方式进行学习,与他人产生交流,才能取其精华,才能创造新的想法,甚至最后将其表达演示出来,为世界文化宝库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要实现课堂教学的“贯连”,学会比较,尊重差异
“贯连”也指一种整体性的发展。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追求一种连贯性、整体性发展的理念,追求一种从一而终的教育。高效课堂的实现也需要站在这样的高度,以宏观长远的角度来考虑学生的成长,不应局限在学生目前的情况。课堂要学会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但最后都得让学生达到“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利用社区追求开放性
开放性课堂也为学生实践提供一个非常自由广阔的平台,让知识可以学以致用,学生也能通过实践加强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关注现实需要,提高了积极性、参与度,对自我发展促进作用极大。
三、结论
(一)确定阶段性目标,做好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新设计
教师将活动教学、协同学习及反思思考纳入课程,确定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从头开始就是希望学生互相学习,教师共同成长,家长相信教师、学校能帮助学生,教师要按照每个学生都不同的个别差异调整自己的教学,保障每个学生的学习权益,提升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二)构建教师协作关系,重塑学习小组,实现“协同学习”
教师通过公开教学,进行相互切磋的教案交流来相互学习,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尊重教材所隐含的内在学习发展性;尊重每一个教师自身所秉持的哲学” 为原理,构建协作关系,实现教学的创造。以三到五人为小组,互相讨论、交流,获得多元的思考、刺激,而加深或拓展自己的视野。透过聆听他人的意见,接受与自己不同的思考方式,通过内化作用,达成实现“协同学习”。
(三)充分利用环境因素,实现教学课堂的开放性创新
教育是个立体的空间,外界环境与课堂有着千丝万缕之联系。教育应该是教师、家长、社会共同负起教育责任。所以“公共课堂”由教室开放家长参与学习参观,互相形成支持网络,家长可以学做教师助手,跟教师一起设计课程等,以实现课堂上相互学习,树立了每一学生的尊严,达成持续学习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佐藤学.学习的革命[M].台北:天下杂志股份有限公司,2012.
[2]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3]余文森.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6(6).
[4]陶玉婷.佐藤学学习共同体理论对中国课程改革的启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1).
[5]王铭波.追求本真的语文课堂[J].小学语文教学·人物,2013(10).
[6]平先来.真语文—从做本真语文教师开始[J].语文建设,2013(7).
作者简介:
叶竞(1991— ),女,研究生,福建龙海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责编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