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民,作家,儿童教育理论著述家。现任敦煌文艺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出版有儿童教育著作《幼儿的心理世界》《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小词典》《幼儿教育词典》《幼儿教育艺术》《儿童教育哲思哲语》《雀鷇新谭》等。其中,《幼儿心理学》曾被作为西北地区部分中等师范学校教材而使用,《幼儿教育词典》目前为我国该领域权威工具书,《雀鷇新谭》获冰心图书奖。另出版有文学作品多部(篇)。
在孩子的成长中,虽然需要我们给予其自由、宽容的空间,但毋庸置疑,同时亦需要我们对孩子的某些行为适时地加以限制。就像河水,我们不能堵死它,一定要让它舒畅地流淌、奔涌;但流淌也罢,奔涌也好,必须要给它修固堤岸,疏导流向,否则,河水就会恣意漫延,不仅易迷失方向,甚至会淹没农田。
既然限制是必须的,那么做出限制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在限制遵循合理原则的前提下,要注意这样几点:
一是限制要坚决。我们在规定一个界线时应做出坚决的态度,给孩子留下这样的印象:“禁止就是禁止,我说话算数。”比如电视,如果允许孩子看,就帮助孩子寻找值得关注的电视节目;如果不允许看,就坚决关掉。那种把遥控器东挪西藏或者牢牢地别在腰上,惟恐孩子”失控”的做法,无疑是父母没有能力对孩子做出限制的愚蠢表现。
二是限制的坚决要和维护孩子的自尊心相结合。我们在做出任何限制时一定要有这样的原则:限制是坚决的,但要着意减少孩子的不良情绪,目的在于给孩子树立威信,而不是伤害孩子。如果我们企图用一两项限制就能一下子解决全部的问题,那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可能的。下面这个不愉快的例子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憨憨同妈妈去百货商店。妈妈买东西时,憨憨在玩具柜台前逛来逛去,挑中了三种玩具。妈妈过来时,憨憨满怀热望地说:“我想要这些玩具。”可是,妈妈买衣服已经花了很多钱,而且她还不能肯定憨憨是不是真的想要,于是脱口而出:“你有那么多玩具还嫌不够?见了什么都想要!走走走!”
一会儿,妈妈对她的突然发作有点歉疚,想抚慰孩子,于是给憨憨买了冰淇淋,但憨憨仍是闷闷不乐,一脸的沮丧。
当孩子提出某种要求而我们必须拒绝时,至少要对他的希望作出表示,其实,憨憨的妈妈可以这样说:
“哦,这些玩具真的不错!可是我们已经买了很多东西,没有钱再买玩具了。你可以拿点零钱活着买几个气球或者买口香糖。你喜欢什么?是气球还是口香糖?”
如此,也许整个事情就此可以结束,也许憨憨会失望得哭起来。但不论什么情况,母亲都应坚持自己的决心,坚持给孩子做出这样的限制。她可以再次对孩子买玩具的要求表示理解,但应该清晰地表明自己提出的限制:“你非常想买玩具,用哭来向我表示,我知道。可是今天的确不能买玩具。”
三是做出一个限制时,还要着眼于孩子行为和要求的一致性。马不想喝水时,任你怎么拖拽,它也不愿靠近水槽;即使被逼着靠近水槽,它也不愿张口;即使勉强张口,它也喝不了多少。若想要马喝水,最好的方法是让它渴:可以让它先吃点盐,吃了盐自然口渴,不让它喝它也想喝水,喝不到反而受折磨;可以让它剧烈运动,运动后自然口渴难耐……同理,对孩子做出限制时,也应如此。
小欣说他晚饭后穿着滑板鞋在院里滑行很快乐,可以晚一点回家,不需要那么早到床上去。然而这个“晚一点”似乎跟他的滑行一样没有边沿,小欣每天晚上“滑”到家的时间越来越晚。在这个例子中,许多父母不外乎是下面的唠叨:“小欣,天黑了不安全,滑得不能太晚了。”显然,父母的这种提醒不会起任何作用,无疑于隔靴搔痒,因为小欣自己并没有觉得不安全,再说,回到家就会被父母赶到了无趣味,毫无生机的床上去。在孩子看来,那样的大床犹如荒漠一样,父母催促睡觉和责令“闭上眼睛”的声音,如同荒漠上凌厉的风声一样,它给孩子带来的是心理上强烈的不认同感。因此,当你这样要求时,他会本能地厌烦,并认为你无非是想把他早早赶上床去完成你当天的任务而已。
所以,父母要做的,是切中肯,及时修正其所做的限制。我们的要求不是将孩子行为的渠道堵死,而是让他的行为流向有规矩和合理化。你可以对小欣这样说:“晚上九点钟前一定要回到家里。我们可以在床上搭一会儿积木,讲几个童话。你是让爸爸陪你搭积木,还是让妈妈给你讲童话?”小欣听了也许很乐意,也许不大乐意,但至少明白你的限制是有理有据,而且公平合理的。他会觉得,那张日出而起、日落而眠的大床,并非是让他生畏的荒漠,而是有憧憬、有希望的儿童乐园。
总之,限制作为一种教育方式不容忽视,家长和教师必须很好地掌握,以便在教育中妥善运用。限制要有理,使孩子心服口服,欣然接受;限制要有力,立场坚定,不容置疑; 限制要有型,主次分明,创意无限。就好似一块魔方,其变幻的关键不在于我们手指的灵巧,而取决于大脑思维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