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周期训练在耐力性项群中的运用

2015-11-10 01:28赵小立
少年体育训练 2015年11期
关键词:项群耐力板块

赵小立

(贵州省体育工作大队,贵州 贵阳 550002)

板块周期训练在耐力性项群中的运用

赵小立

(贵州省体育工作大队,贵州 贵阳 550002)

前苏联训练学教授维尔霍山斯基对马特维耶夫的训练周期理论进行了长期、细致的研究。他认为,传统训练周期理论所倡导的“一般素质可以转化为专项素质”“由专项素质转化为专项技术”的理念已经不能全面指导当今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他在理论结合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突出专项能力,带动全面身体素质发展” 为核心的新周期训练理论,即被称为“板块”周期训练理论。“板块周期训练”理论的引入,以期通过对运动员采用短时间高强度的集中负荷刺激的方法,产生生物适应,能够长时间、稳定、多次保持最佳竞技状态,提高专项竞技能力水平,最终实现专项运动成绩的提高。

我国训练学专家陈小平、李庆等人认为,马特维耶夫所提出的传统周期训练学理论是通过方法论、教育学对某些体能类项目所制订训练计划的总结而归纳得出的经验感性认识,缺乏运动实践、生理生化等生物科学基础理论的依据。现阶段,在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如果仍然依照传统的周期理论训练,准备期以低强度、一般训练内容为主,一方面运动员身体机能得不到有效的动员和刺激,导致机体能源储备不足;另一方面,这种长时间、低强度的一般训练手段、负荷会使运动员机体在形态、结构、功能等方面向非专项素质发展,专项能力不突出,专项运动成绩难以提高。

国家田径队副总教练余维立认为,板块周期训练理论所提倡的训练安排是以生物科学为理论指导、强调身体器官对训练负荷的适应。把专项训练负荷的合理安排作为衡量高水平运动训练的唯一标准。科学有效的训练周期安排应呈现出:小周期、(所谓小周期,即根据全年不同赛事任务,以赛事为中心划分为若干个小的周期,每个周期包括训练、比赛和恢复,各个周期间又有侧重和联系。每个周期训练以发展专项技术和专项素质为主要任务划分不同的节奏阶段,长则10天~2周、短则6~8天,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各个短节奏之间的任务相互联系)、短节奏、多课次(适当减少每课负荷量)、高质量、注重及时恢复等特点。

1 板块周期训练的目的意义

现代体育竞赛制度的演变,各种体育竞赛活动次数大幅增加。板块训练理论通过增加课次、适当减少降低负荷量,从而最终达到保证训练质量、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板块训练理论强调,在总体负荷不变的情况下,通过3~6周的训练优先、重点发展对专项成绩起主导作用的专项竞技能力及弥补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短板,促使运动员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接受高强度的训练刺激。通过这种负荷集中效应,达到多次训练痕迹效应的叠加累积,同时实时监测运动员身体机能的生理、生化、医学指标的变化,根据指标变化、竞技状态水平、比赛成绩确定训练的有效性及运动训练方案的调控。这种训练安排是在追求及时恢复的基础上进行的,力求结合比赛实战中各项目的具体要求,特别突出强调准备期、比赛期在基础训练方面和专项训练方面的有机结合,完成不同的训练负荷、训练目标的转换,最终实现专项成绩的突破。准备期安排比赛、比赛期安排基础训练,使分期训练理论在高水平运动员训练中所规定多种身体素质同时发展的重点不突出、甚至有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贯彻了“板块结构”理论以训练质量为核心的特点。

2 板块周期训练的理论基础

以马特维耶夫为代表的传统运动训练周期理论,以“超量恢复”“竞技状态”形成规律为理论依据,缺乏生理、生化等生物学、运动医学的理论支撑,是一种感性的经验总结。板块周期训练理论根据生物适应原理:(1)激活特异性平衡反应。在板块周期训练的起始阶段,机体各竞技能力的构成因子尚未受到刺激,这个阶段称为特异性的平衡。此时,给机体施加一定的负荷量、负荷强度(负荷量、负荷强度一定要满足高水平运动员的应激阈),从而打破这种特异性平衡。(2)激活非特异性平衡适应机制。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给机体施加更高强度、较小的负荷量,并使机体建立这种平衡机制,更好地为下一个阶段过渡。(3)机体特异性形态功能完善。运动员达到更高的竞技状态水平。(4)板块周期训练理论是为适应现代体育竞赛体制、提高优秀运动员参赛能力,依次在短时间内施加高度集中的专项负荷强度,突出发展与专项运动成绩紧密相关的身体素质,紧密结合专项的训练,其间穿插一些起辅助、促进作用的训练,以周期训练理论为基础的中周期训练模式的创新理论。

图1 板块顺序、交互影响图

3 板块周期训练的阶段划分

板块周期训练理论的提出者维尔霍山斯基,在从事运动训练理论研究之前是一名田径教练员,主要从事快速力量性项群的训练,他把训练阶段看成一个生物适应过程,并且把板块周期划分为以下3个阶段:专项基础训练—积累阶段(block A),以发展基础运动和技术能力为主;专项训练—转换阶段(block B),以发展专项竞技能力为主;比赛—实现阶段(block C),以发展最大速度、专项技术和充分的赛前适应准备为主。在专项基础训练—积累阶段,由于运动员机体受到高强度集中的训练负荷刺激,机体的疲劳导致运动员的最大力量、爆发力均出现下降,训练效果滞后,而到了实现阶段由于训练负荷的降低其专项竞技能力出现暴发式“反弹”(图1)。

4 板块周期训练于周期耐力性项群的运用

由于受到马特维耶夫传统周期训练理论的影响,我国田径运动绝大多数项目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前期或中期,训练安排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大周期、长节奏、多数量(每课负荷量不断增加)、低强度,注重超量恢复(所谓大周期即把1年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3大周期;在每个周期中如准备期又根据训练任务和要求,划分若干阶段,称为不同的节奏,大多以3~4周大运动量训练加1周调整为一个节奏阶段,时间都在1个月甚至更多,称为长节奏;每课负荷量不断增加是这种安排中的最大特点,如长跑训练间歇跑负荷量可达400m×100次之多,投掷项目完整技术投百次以上等,量大出成绩是其基本指导思想,但训练强度普遍较低;由于每课负荷量不断增加,每课训练时间被不断延长,一课练到7~8小时,这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是常见的事。这种安排方法是以超量恢复理论为基础的,根据20世纪60年代中期有关科研成果证明:这种训练积累的疲劳程度极深、极易引起机体过渡疲劳和各种伤病发生,如果为准备一次比赛,需要恢复调整6~7周时间)。

在现代运动训练中,对于周期耐力性项群来说“运动训练周期”理论也存在很多不足。在年度周期训练过程中要求动态地安排训练负荷,训练分期的各环节就会逐渐消失。按照马特维耶夫“运动训练周期”理论所制订的阶段训练模式并没有表现出特别显著的训练效果。许多非洲长跑运动员具备的超强竞技实力、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并不是因为他们懂得“运动训练分期”理论,而恰恰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按照传统运动训练周期的固有模式进行训练。

目前,从板块周期的角度对耐力性项群运动员的训练特征进行研究并不多见。笔者从多年从事田径耐力性项群教练工作中不断摸索、学习,归纳出了板块周期训练理论运用于周期性耐力项群训练中应注意的一些原则:(1)深入了解耐力性项群项目特征、身体素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各个板块周期对于发展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运动成绩的作用、根据监控指标合理控制运动负荷的强度,这些因素对于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的提高、运动成绩的突破至关重要。(2)在耐力性项群的训练计划中,制订“板块”结构内容有重点发展专项竞技能力与兼容辅助素质、弥补竞技能力结构短板两个部分。(3)坚持训练方法、手段多样化。每个独立训练板块的任务、内容往往重点发展1~2专项身体素质并结合一些辅助身体素质的练习,并不意味着训练手段的简单化、单一化。在板块周期中应采用多样化的训练手段,这样有利于全面发展专项身体素质。(4)训练耐力性项群的运动员其板块集中训练周期在4~5周为宜。在集中提高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训练板块中间不要夹杂着具有恢复性质的板块。比赛—实现阶段的2~3周前应该插入一个技术训练板块,训练负荷接近比赛强度,筛查运动员存在哪些技术问题。(5)不论是基础专项训练—积累阶段、专项训练—专项阶段、比赛—实现阶段,都要保证运动员机体足够的恢复时间,训练恢复手段日益需要完善。

5 小 结

当前,我国部分田径体能项群耐力性项目长期滞后发展,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与长期受马特维耶夫训练周期理论固定模式的影响,优秀运动员在最佳竞技状态阶段训练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不无关系。

传统训练周期理论 “一般素质可以转化为专项素质”“由专项素质转化为专项技术”的理念应该向 “突出专项能力,带动全面身体素质发展”为核心的板块周期理论转变。

板块周期训练理论运用于周期性耐力项群训练中应注意,深入了解耐力性项群项目特征、身体素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各个板块周期对于发展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运动成绩的作用、根据监控指标合理控制运动负荷的强度,这些因素对于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的提高、运动成绩的突破至关重要。

[ 1 ] 陈小平.对马特维耶夫“训练周期”理论的审视[ J ].中国体育科技,2003(4).

[ 2 ] 李庆.现代运动周期理论的思考和讨论[ J ].体育科学,2005(6).

[ 3 ] 李少丹.“周期”训练理论与“板块”训练理论的冲突:训练理论变迁的哲学思考[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5):679-681.

G808.1

A

1674-151X(2015)11-123-03

2015-10-04

赵小立。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猜你喜欢
项群耐力板块
倍耐力原配世界最强动力超豪华SUV——全新阿斯顿·马丁DBX707
板块无常 法有常——板块模型中的临界问题
本周热点板块表现个股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速度耐力训练的生物化学分析
项群训练理论的广泛应用
运动员知识能力培养的项群特点
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
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
技战能主导类轮换攻防性项群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