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网络课程到MOOC刍议

2015-11-10 11:54陈园园
学周刊·下旬刊 2015年11期

摘要:MOOC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网络课程的崭新教学模式。文章对MOOC与传统网络课程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了MOOC相比较传统网络课程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传统网络课程学习模式

随着现代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传统网络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从2008年开始,MOOC作为一种新兴的在线课程形式异军突起。笔者对MOOC与传统网络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为MOOC地应用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MOOC与网络课程的定义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和11项试用标准(简介)V1.0版》关于网络课程的解释如下: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

关于MOOC,学术界尚没有精确一致的定义。Ken和Masters对MOOC概念的解释如下:大规模(massive)主要是指大量的学习者参与课程,也可以指大规模的课程活动范围。但学术界对于MOOC却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

二、相比传统网络课程MOOC的优势

MOOC课程模式起源于网络课程,具有一般网络课程的基本特征,但同时又有自己的特色。

(一)大规模的学习者和较大的课程开放程度

传统网络课程的开发大多由学校的教师及培训机构等完成,目标多针对在校学生、参加培训的人员等,学习资源的开放程度不大,学习者人数一般控制在几百人之内。而MOOC课程资源一般是世界名校免费提供,任何人只需注册就可以免费浏览学习。

(二)多途径的课程生成方式

传统网络课程内容的生成方式是静态的,无延展性。而MOOC是一种生成式课程,在课程开始初期,课程内容库中只有组织者提供的一些预制知识。随着课程的开展,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答疑解惑产生的新内容都可以成为新的学习内容。

(三)个性化、人性化的课程设计

目前,传统的教学资源大多是以课时为单位开发,资源粒度过大过长。研究表明,学生专心学习一个知识时,其思想只有5-10分钟最集中。因此,学生在学习时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造成学习效率不高。

相比传统网络课程,MOOC在课程设计上体现出了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构建思想。课程根据主题划分成多个10分钟左右的相关的微视频,采用“微视频加上交互式练习”为基本教学单元的知识体组织模式和学习模式,符合新一代学习者的学习规律,也适应目前“微时代”的碎片化学习。

(四)及时强大的交互性

传统的网络课程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学习方式,即学习者独自学习录制的讲课,师生、生生的及时交流互动则无法实现。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学习效果不佳。

MOOC具有强大的及时交互功能,MOOC中的互动主要包括师生间的互动、生生间的互动、学习者与学习内容间的互动、师生与平台间的互动等。平台、教师、学习者、学习内容是构成MOOC最为重要的几个元素,这些元素的联系通过互动来实现。

三、MOOC存在的问题

MOOC虽然受到教育界广泛关注和爱好者的欢迎,但其毕竟还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不断加以改进与完善。目前,MOOC发展中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评估机制和标准问题

MOOC课程的评估机制对于理工科类课程,主要采用计算机评估、学生互评、网络考试等方式进行。由于理工科类课程多是客观题,这些评价标准确实能评估学生对这类课程知识掌握情况。但对一些人文、艺术等学科,这种评估机制和标准就不适合了。因此,这类学科、课程的评估机制和标准还需要深入研究。

(二)课程受众问题

虽然MOOC对全世界所有人都是开放、免费的,但实际上只有部分“高级知识分子”能够享受MOOC所带来的好处。目前,Udacity、Coursera和edX三大MOOC平台的大部分课程都是西方著名大学的知名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全英语的,这对于非英语国家的许多学生而言,MOOC的学习存在较大语言困难。

四、对MOOC应用的几点建议

MOOC在应用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针对多线程学习、高辍学率本土化等问题等提出下面几点建议。

(一)针对不同的学习者设计多线程学习模式

MOOC课程的学习者来源广泛、学习经历不同,比如对于某门MOOC课程有的学习者已经学过或部分学过,有的学习者则是完全没有学习过等。对于这类情况,单一的线性学习模式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因此开发多线程的学习模式,更有利于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针对已有学习经验的学习者来说,可以针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学前测试,如果通过测试,则免修此知识点进入下一知识点的学习,以此来节约学习者的时间和精力,提高学习速度和效率。

(二)适应本土化需求发展中文MOOC课程

MOOC热潮由西向东席卷而来,中国的各大高校纷纷与世界高校及MOOC平台的运营商建立合作,为中国学生引进世界名校的MOOC课程。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的学习者在学习国外MOOC课程时,一定程度上会受到这些差异的影响。为适应本土化需求,中国高校及教师应利用自身优势,根据自身文化背景,大力发展适合中国学习者的中文MOOC课程,以优质的课程吸引大量的学生注册,使自身成为未来超级大学中的一员。

参考文献:

[1]徐铮,陈庚,袁希岚.网络课程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远程教育,2003(15).

[2]杨杉,夏志鹏.MOOC中的交互影响距离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4).

[3]高佳乐.浅析微课程支撑下的翻转课堂[J].中国徽育技术装备,2013(30).

[4]邓宏钟,李孟军,迟妍,谭思昱.“慕课”发展中的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3(19).

基金项目:本文为洛阳师范学院2012年教改项目《“慕课”时代下教育技术学专业混合学习的设计与实践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陈园园(1982— ),女;山东枣庄人;洛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应用和远程教育学理论研究。

(责编 张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