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诒俭
摘要:关于写作,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新课程标准在做出要求的同时,也为初中生的写作指引了方向。
关键词:初中生 写作 文质兼美 作文水平
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经常出现同样的题材,有的学生写出来非常感人,引入思索,甚至催人泪下,而有的学生却写得极为平淡,无法引起读者的情感上的共鸣。其实,木有木纹,文有文法。要让作文如醇酒一般愈久弥香,只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遵循一定的写作规律,就能酿就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所以,教师在日常的作文教学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指导学生提高作文水平。
一、酝酿文之“魂”
乐曲要有主旋律,文章要有主题。主题是作者所要着力表现的思想认识,它反映了作者对写作对象的认识高度,往往是作者用客观的态度去审视、认识、分析这个世界后,从生活中获取本质的东西和自己的感受。其中,这个本质的东西就是文章的主题。主题是“文章之魂”,确立文章的主题就是“立意”。清代王夫之说过:“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没有主题的文章就没有灵魂,没有生命。文章所立之“意”关系着文章的优劣,制约了语言的运用,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等。“意”的中心地位不仅要得到确立,而且要得到突显。那么,立意有什么具体原则吗?
(一)立意要明确
立意明确是指文章中情感表达的指向要明确,不能模棱两可,让读者想不透。该歌颂的歌颂,该鞭挞的鞭挞,必须按题意要求确立主题。
(二)立意要深刻
“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主题是要经过对生活深刻的思考,透过事物的现象挖掘其本质,或是对人生、对社会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深深的思索后做出的理性理解。想确立深刻的主题就要善于捕捉,善于从生活中挖掘出闪光的东西,并从广度、深度去提炼具有普遍意义的内涵,引申出含义深刻的主旨。有时还可以从小处入手来揭示深刻的主题,即以小见大。
(三)立意要健康
文章所立之意要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要积极、健康,催人奋进。如果观点有失偏颇,甚至过激,抑或是颓废、消极、错误的观点,则不能让人接受,或产生消极影响。虽文采斐然,但灵魂暗晦,也不能称之为佳作。
(四)立意要新颖
另辟蹊径,方能发现一片新天地。写文章亦是如此。如果文章的主题一般化、普遍化,则不能让人有耳目一新的震撼,则缺乏应有的感染力。而要立意新颖,则须有独到的眼光,敏锐的观察,敢为天下先的魄力,以及驾驭、提炼新主题的能力;要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勇于探索和创新,敢于标新立异,做到“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所言之”。
二、酝酿文之“韵”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即文章语言要给人以美感,要讲究文采。人们也常用美文来评价一些写得好的文章,而此处的“美”也主要针对语言美而言。因而要写好一篇文章,语言的推敲、酝酿是极有必要的。美的语言是活跃、跳动在纸上的音符,如行云,似流水,自然畅达,读之韵味无穷,绕梁三日而不绝。那么,如何才能使语言脱俗而又富有韵味,极富感染力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斟字酌句,文采斐然
打造一篇好的文章是要善于从细处去推敲,力求生动传神,言简意赅,活泼且有韵味。而在斟酌字句方面,善于写诗词的古人,堪称这方面的行家里手。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一个“绿”字,将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将读者带进了一个“春风轻拂,青草摇舞,麦浪起伏”如画的春景之中。再如,王湾诗句“海日升残夜”中的“升”字写出了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现,景象鲜活,让人读完不禁拍案叫绝。此两处诗句可谓“精炼准确”“字字珠玑”,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巧用修辞,增光添色
修辞的合理准确运用是一种使语言增色,富于感染力的行之有效的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的運用可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活泼亲切;排比修辞的运用则会使语言更富韵律感;而运用夸张又会使表现主题更突出、鲜明,意蕴深刻。如《周庄水韵》中“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表现了水声的清婉、柔媚、悠扬。
(三)联想想象化平庸为神奇
善于运用悠远的遐想和合理的想象,拓宽创作表达的舞台空间。思维的闸门一旦敞开,才思自会滚滚流于笔端,必是一篇品味脱俗、文质兼美的佳作。如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中“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在意乱情迷之间,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主客合一,通过联想、想象这一浪漫主义手法翻出一层新的意境,让读者仿佛看到了作者跣足放歌,乘船漫溯的美丽画面,读后不禁拍手称绝,神奇之处自不必言表。
当然,文章除了文采美,还应具有生活美。因为文章来源于生活,但并非所有的生活都应浓墨重彩地展现出来。文章语言也应“量体裁衣”,不要以为只有语言华美,才是好文章,于是使劲拼凑,甚至无病呻吟,结果反而让人觉得华而不实,心生烦厌。其实“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也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美。
三、酝酿文之“神”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是文章之“神”。写作离不开抒情,所谓的抒情就是用真挚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思想感情。它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即作者在写作中自然地、恰到好处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抒情文字不必多,但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表达出文章的情感倾向,有时还能渲染气氛,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主题表达更加传神。古人就十分强调抒情在写作中的作用,如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记叙文中的抒情方式灵活多样,可根据不同题材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常见的有如下两种。
(一)直接抒情
写作中不借用其他方式便直接地吐露心中的感情,公开表白自己的爱憎,正所谓“情动于衷”,或可称作“直抒胸臆”。例如,赵丽宏在《周庄水韵》结尾处写道:“我很难忘记这个奇妙的夜晚,这是一个梦幻般的夜晚,周庄在宁静的夜色中变得像神奇的童话,……”文段中作者直接将自己对春夜举办旅游节的周庄的喜爱之情吐露无遗。
(二)间接抒情
作者不是直接抒发自己对所写人物、事物的感情,而是在记叙、描写、议论中渗透自己的情感,抑或是假借他人之口来抒发自己的情感。间接抒情有以下三种常见的表现方式.
1.通过叙事达到抒情的目的。即“寓情于事”,其特点是将感情深蕴于具体事件中,通过叙事来流露感情,如《心声》一文,通过李京京想读一段文章的心声来表达对孤独的、渴望被爱的孩童地关切之情。
2.通过写景来抒发感情。即“寓情于景”。清代著名的诗人、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其意为:一切写景状物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如朱自清的《春》正是将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寓于对春景的描写之中。
3.通过人物描写来抒发感情。如朱自清在《背影》中通过对父亲过铁道爬月台买桔的一系列细节描写,将父亲最朴实的爱子之情真切而自然地流露出来,自然此描写中也必含作为儿子的朱自清的感激、心酸、不忍之情,将人间最淳朴的父子之情抒写得淋漓尽致。
此外,抒情也应注意以下几点。(1)抒发的必定要是健康的、积极的感情。唯有健康的、积极的感情方能打动人、感染人,消极的、低俗的感情只能让人鄙弃。(2)情也必须真切。情到深处,情到真处自然感人。而矫揉造作、夸张失实的作品则会令人见之生厌、读之无味。(3)抒情要讲究方式、方法。应量身裁衣,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用合适的抒情方式、方法。
总之,指导学生作文,不仅是教学方法的问题,而且是教学思想问题,它具体体现在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只要我们沿着这个路子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作文教学就一定会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中更好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