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树鹏等
摘 要:21世纪是生物产业的时代,为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生物类专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正确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人才的前提。该文基于专业内涵、市场需求等,分析了生物类专业的人才层次、职业取向、知识结构、素质能力等方面的定位,探讨了生物类专业特色和实现培养目标定位的措施。
关键词:农业院校;生物类专业;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0-121-03
Localization of Cultivation Objectives for Biology Related Specialties of Local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under Temporal Situation
Abstract:The 21st century is the era of biological industry, which provides a rare opportun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biotechnology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specialties.Correct localiz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bjectives is the premise to train talents required by social and market.Localizations of talent category and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quality ability are analyzed in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coverage of specialties and temporal market demand,the measures to realize the localization and the special feature of different university are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iology related specialty; Cultivation objective
生物类专业主要指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专业。20世纪末,我国高等院校包括农业院校纷纷设置了生物类专业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生物产业人才的需求。据统计,目前全国有超过300所院校开设了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专业[1-3]。
生物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意义,是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粮食安全、人口健康、能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的重要途径。生物科学的发展,推动生物产业成为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力量,以基因、蛋白为基础的新型知识经济产业已然形成,21世纪生物产业成为继信息产业之后世界经济中又一个新的主导产业。然而,专业设置上的“生源需求导向”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模糊不清,导致生物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正面临着“冰火两重天”的尴尬境遇。生物类行业是全世界的朝阳产业,但生物类专业的毕业生常会遇到就业率低、失业率高、工资待遇不高的困惑。同时,由于当前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方式正面临着战略性调整,传统的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都需要进行变革。此外,高等教育正在大众化,承担大众化教育的省属高校,势必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其中,培养目标定位具有导向作用,它决定了实行什么样的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因此,在生物产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生物类专业应重新审视和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并进行相关教学改革,以便更好地适应生物类产业对新型人才的需要。
1 生物类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
生物科学是人们观察和揭示生命现象、探讨生命本质和发现内在规律的科学[1]。从内涵上看,生物科学专业为典型的理科专业,授理学学位应着眼于培养科研型和教学型人才[4]。生物技术是以现代生命科学理论为基础,应用生命科学研究成果,结合化学、物理学、数学和信息学等学科的科学原理,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按照应用要求预先设计改造和利用生物体的技术[2]。生物技术专业以理为主、以工为辅、理工相结合,主要培养应用研究型或技术型人才,授理学、农学或林学学位[4]。生物工程是利用生物体系,应用生物学、化学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按照人类的需要改造和设计生物的结构与功能,从而经济、有效、大规模地制造人类所需各种产品,是以生物技术研究成果为基础,借助于工程技术实现产业化为基本任务的工学学科[3]。生物工程专业以工为主、以理为辅、工理相结合,授工学学位,主要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即高端产业工人[4]。
从2013年开始,我校生命科学学院连续进行了3a的专业调研和市场调研,对生物类专业毕业生流向和社会需求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发现,生物类专业毕业生主要流向为:继续深造、管理、营销等。其中,40%左右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大部分学生攻读研究生,也有少量学生选择出国继续深造;60%左右的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工作: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或从事与生物有关的营销工作或从事生物产业有关的管理工作;仅有少部分学生从事相关的研发和教育工作。这些数据对于我们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也应当看到,生物类专业的设置始于生物产业低速发展阶段,社会对相关人才需求量并不太大,这也是造成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目前,生物类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积累孕育了大量科研成果,要使其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并支撑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批既熟悉生物科技知识,又熟悉产业化诸多环节的人才。
2012年12月,国务院颁发的《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将生物产业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从市场角度看,对生物类人才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的需求:一是科研创新型人才,从事基础和应用研究或新产品研发,为生物科学发展和产业提升提供源动力。该类型人才需要较长的培养周期,通常需要继续深造攻读硕士甚至博士学位,才能胜任相关工作。从专业内涵看,该类人才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主要定位。二是应用型人才,从事从技术操作到产品研发和工程技术创新工作,或称高科技工人,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实践者。三是复合型人才,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求具有经营、管理、市场、财务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强烈的市场意识,因而在培养中要强化知识产权、经营管理的通才教育模式。对于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专业学生而言,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2 生物类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2.1 人才层次和职业取向定位 随着生物经济发展,社会对生物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层次越来越多样化,传统“学科型”教育难以适应相应的人才层次需求。生物产业发展到现今阶段,既需要从事相关基础、应用研究的科学家,又需要从事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的工程师,还需要从事生产、管理、销售等工作的技术员、管理者和销售人员。各层次人员的共同支撑,才能保证生物产业的健康、迅猛发展,实现生物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据估计,我国的生物产业,“上游开发”仅比国际水平落后3~5a,而“下游工程”却相差l5a以上。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人才培养层次和目标定位不清,与社会需求脱节[5]。
生物类专业成立之初,在当时的大背景下,继承了传统的“学科型”教育模式,以学科建设和发展作为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学术型”人才层次。由于生物经济的发展,现阶段要以需求为导向,紧密依托产业或企业,重新进行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建设,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生物科学专业偏向基础,定位于培养“学术创新型”人才,鼓励引导他们继续深造,培养过程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向科学家、工程师的方向努力。生物工程专业贴近生产第一线,偏重于实践,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创业能力的培养,向高端产业工人的方向发展。生物技术专业定位于培养“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成为既熟悉生物技术知识,又了解产业化诸多环节的“双料人才”,向“高科技商人”的方向发展。以上是针对不同专业大部分学生的人才层次和职业定位,在实际培养过程中,还应考虑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2.2 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定位 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是通过课程体系和实践教育体系来实现的。不同专业根据专业内涵和培养目标,结合自身专业基础和学科特色,有针对性的设置课程体系和实践教育体系,进行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的培养。2014年国家发布的《生物科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坚持“厚基础、重实践、突出主线(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注重上下游技术结合,辅以生物工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原则,突出综合性和设计性实践教学,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1]。这一原则是设置生物类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也切合了生物科学的发展趋势。在课程设置上,生物科学专业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生物工程应适当增加工程设计、机械等相关内容;生物技术专业的知识结构要符合“复合型”人才的定位,在学习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上,还应学习法律、知识产权、管理、市场营销,甚至包括礼仪、谈判技巧等相关的课程。
在素质能力培养方面,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和较强的能力。通过企业调研反馈的信息,要求学生具有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的精神,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市场经济意识和管理能力;具备外语、计算机、法律和写作表达能力。素质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课程学习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在实习、实践过程中的潜移默化。因此,新形势下的大学教育必须设置足够的实践环节,即使是“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也要注重能力素质的培养。对于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3 培养目标定位要突出特色
地方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应根据学科基础、区域经济特色等特点,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在人才培养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概况而言,地方农业院校生物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应体现农业特色、区域特色、方向特色和办学特色。
生物类专业涉及医学、工业、农业、食品等领域,作为农业院校,培养目标定位首先应突出农业特色,依托于农业院校传统农学学科的基础和特色,才能与兄弟专业协同发展。目前,全国绝大部分省份都有1~2所农业大学(学院),大学教育最终是为服务区域经济服务的,这就决定了培养目标定位要具有区域特色。大学教育必须与市场需求接轨,与企业合作,只有通过企业的实习、实践,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市场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和素质。同时,每所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坚持自己的学科优势,逐渐建立了自己方向特色和办学特色。
青岛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专业成立于2002年,2012年设立创新实验班,定位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行“学籍滚动制”,深化导师制和科研训练体制,辅以大学生创新立项、专业技能竞赛、企业实习等活动,逐渐形成了“创新能力强、考研率高”的办学方向和特色。通过“学籍滚动制”,保证了学生成绩G点在3.0以上;每学期一篇论文和导师制,保证了学生大部分课余时间都在导师的实验室里参加科研活动,培养了“喜欢学习、热爱科学、你追我赶”的专业文化和良好的创新能力。2015届毕业生约有60%被“211”、“985”大学录取。
4 培养目标的实现
要实现生物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就必须做到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培养学生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我校生物类专业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坚持“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重应用、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修订相适应的培养方案,构建了以“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三大平台为主体,以“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教育体系”为两大支柱,以“专业拓展课程模块和人文素质课程模块”为个性化发展的“3-2-2”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着重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并且通过公共课程建设和素质教育模块,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
5 结语
总之,地方农业院校应在生物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基本定位、学科专业基础确定培养方向,在充分调研区域和行业经济特点以及社会发展对学生要求的基础上,以适应国家及地区发展战略为导向,细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容,准确定位生物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科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4,4(3):3-7.
[2]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4,4(4):3-7.
[3]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4,4(4):8-12.
[4]陈朝银, 赵声兰.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本科专业规范的比较与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5:112-113.
[5]李德全.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讨和培养目标定位——以南通大学为例[J].考试周刊,2012,41:7-8.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