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县蚕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5-11-07 00:44徐青刘小芬
安徽农学通报 2015年20期
关键词:海安县现状对策

徐青 刘小芬

摘 要:高质量的蚕种是蚕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如何加强原蚕点管理,提高蚕种产量和质量是蚕产业的关键。该文介绍了海安县蚕业发展现状,分析原蚕点管理存在生产任务落实困难、桑园生产性能低效益差、基础设施薄弱、养蚕技术落后等问题,并提出从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研究并推广先进养蚕制种技术和加强桑园管理提高生产性能等对策。

关键词:蚕业发展;现状;对策;海安县

中图分类号 S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0-14-02

我国有5 000a以上的养蚕历史。蚕业是我国传统农业之一,不仅为我国的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其蚕业中的丝绸之路也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有2 000万户农民从事养蚕,并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区。江苏省是蚕桑主产区,目前已经形成了蚕种制造、栽桑养蚕、收烘加工、缫丝绢纺、丝织印染以及丝绸服装成品加工等完整产业链。经过多年的发展,江苏省具有完善的蚕业生产和技术服务体系,蚕业不仅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也带来了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海安县是江苏省养蚕的主要产地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茧丝绸加工经营等特色优势产业板块,并成为海安县重要的经济来源。高质量的蚕种是蚕产业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如何加强原蚕点管理,提高蚕种产量和质量是蚕产业的重中之重。

1 海安县蚕业发展现状

海安县位于江苏东部的苏中地带,亚热带海洋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温度变化较为温和,年均温度14.5℃左右,最低气温为1.7℃且多发生在每年的1月份,阳光和雨水较为充足,且无霜期时间较长。资料表明,海安县在1974年之前蚕桑产业发展较慢,在1975年以后,海安县的蚕桑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统计显示,在1975年海安县桑园面积约为3 065hm2,养蚕的数量为78 669张,年产蚕茧为2 148t;2013年海安县的桑园面积达到了10 333hm2,养蚕数量增至527 847张,每年可产蚕茧20 500t,在这30a间蚕茧年产量增加了618t,其蚕种发种量已经连续38a位居江苏省第一,连续3a位居全国第一。经过多年的发展,海安县现有2家绢纺厂、8家丝织厂、15家缫丝厂和多家服装厂,每年可生产蚕种30余万张、2万t蚕茧和2 500t白厂丝等,已经形成了一条从蚕种制造到生产丝绸制品的经营体系,被称为“中国茧丝绸之乡”。

2 原蚕点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原蚕点生产任务落实困难 近几年,海安县虽然加大了原蚕点的投入,但是许多生产任务依然无法及时的完成。主要是因为原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养蚕。产生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一是近年国家加大了对种植粮食作物的补贴,对蚕桑产业补贴较少;二是第三产业和城镇建设等快速发展,大量的劳动力进城务农,农村流失了大量的劳动力,导致养蚕制种缺乏劳动力,无法及时的完成生产任务;三是随着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不断的增大,加上自然灾害等不断发生,给原蚕生产带来了巨大风险。这也是农民不愿意养殖蚕的重要原因。

2.2 桑园生产性能低效益差 与其他原蚕区相比,海安县原蚕区存在产量低、质量差、经济效益低和饲养量低等缺点。产生这种情况主要因为我县桑园内桑树的品种多为湖桑等叶产量低的老品种,限制了桑树的产量,而且桑园的基础配置较低,容易受到雨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加上桑农缺乏相应的桑园管理技术,导致桑园桑树长势弱,进而影响产量和质量。

2.3 基础设施薄弱 “设施简陋、制种分散”是海安县原蚕点基础设施的主要问题。“设施简陋”主要体现在桑园道路和沟系配套不完善,桑树老化以及桑树品种低下等。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用于桑园基础设施的专项资金较少,且近年生产原料和人员工资不断上涨。“制种分散”主要是因为在原蚕区没有建立相应的制种设施,制种时需要将种茧运输到场内进行制种,在种茧运输过程中会因为高温、机械损伤等影响种茧的质量,导致种茧后期死亡率增加,降低了制种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2.4 养蚕技术落后 海安县原蚕区养蚕技术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养蚕技术,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其效率还低。海安县养蚕技术之所以得不到提高,主要因为从事养蚕的主要为老人和妇女,这些人思想较为保守,学习能力较差,对新事物和新技术接受能力较差,加上新技术推广需要大量的经费,而海安县在新技术推广方面的经费较少,从而限制了养蚕新技术在原蚕区的推广。同时由于原蚕区蚕户比较分散,每个蚕农饲养水平不同,生产蚕种的匀整度较差,发育相差大,蚕种一日孵化率达95%以上很少,这些因素影响了海安县蚕桑业的发展。

3 海安县蚕业发展对策

3.1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各原蚕点应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会虽然增加生产成本,但是从长远来看,加大原蚕点基础设施的投入,可以起到改善桑树生产环境,提高桑园的生产性能,进而降低原蚕点以后的生产成本,增大经济效益。相关管理部门应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使原蚕点管理者认识到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并确定相应的目标,采用奖励等方式提高原蚕点建设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各蚕种场应充分认识到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并尽可能的争取各种资金扶持,保证桑园内基础设施完善,进而提高蚕种的产量和质量。

3.2 研究并推广先进养蚕制种技术 近年来,海安县引进了先进的养蚕技术,现在主要采用大棚省力化养蚕技术。该方法使人均养蚕种高达2~3张,与传统养蚕技术相比,不仅省工省力,养蚕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茧育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养蚕技术,不仅劳动繁重,对人力、物力要求也打大,迫切需要一种高效省力的养蚕技术。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借鉴条桑斜面育和丝茧育大棚省力化等先进养蚕技术,研究出一套适合海安县种茧育的省力、高效、标准化养蚕制种技术,并通过举办培训班、技术员现场指导、编印技术手册以及电视讲座等方式将其推广出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新技术在原蚕区全面推广,解决原蚕生产效率低、劳动繁重、劳力紧张等问题,巩固原蚕区生产基地。

3.3 加强桑园管理提高生产性能

3.3.1 高标准选择原蚕点 在选择原蚕点时首先应选择桑树资源丰富且气候适宜的村子建立原蚕点。由于蚕在生长繁殖的营养主要来源于桑叶,所以桑叶品种的优劣对蚕的体质、茧质和卵量等均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应该选择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桑树品种优良的地方建立原蚕点。其次,应选择交通便利的村子建立原蚕点。交通便利的原蚕点有利于对蚕种进行运输避免长途运输对种茧的伤害,同时也可以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再次,应选择具有较强领导班子的村子建立原蚕点。因为在养蚕、制种过程中需要做到统一组织、统一操作,这就要求村领导班子具有较强的领导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在统一指导下,顺利完成养蚕制种等工作。

3.3.2 对桑园内桑树进行统一剪伐 根据各原蚕点养蚕的时间,对桑园内桑树进行统一剪伐有利于提高蚕种质量。根据海安县养蚕情况可知,海安县可以在每年的7月10~15日进行夏伐。在剪伐时要特别注意剪伐的方法,剪伐时要用桑剪进行剪伐,切记不能使用镰刀、弯刀等工具乱砍乱剪,防止断口出现破裂,影响下一季桑树的生长;夏伐一般采用平地剪伐,冬伐时要留3~5个条枝,枝留30~40cm,这样可以使桑树早点发芽、萌发,保证春蚕的质量。

3.3.3 加强桑园中耕除草和科学施肥 因为需要在桑园内进行采叶、喷药、伐条等管理活动,大量的活动会使桑园内的土地板结,影响桑树的生长。及时对桑园进行中耕松土可以改善园内土壤的水分含量,增加有益微生物的含量。在中耕时进行除草可以减少寄生在杂草中害虫的数量,同时避免杂草与桑树争水争肥。不仅要经常对桑园进行中耕除草,而且要进行合理施肥。施肥并不是越多越好,施肥过多或者偏施某一种肥都会影响桑叶的品质。应根据桑树的生物学特征以及养蚕制种的特点,合理的制定施肥计划,主要以重施基肥、偏施有机肥、合理搭配复合肥为主。每年对桑园施加2 250kg/hm2的复合肥、1 500kg/hm2的镁磷钾肥、农家肥4 000kg以上,这些肥料中夏肥应该占有30%,冬肥应该占有70%。对桑园进行中耕除草和科学施肥可以保证桑园的产叶量,提高桑农的经济效益。

3.3.4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是导致桑叶质量低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应重视桑园的病虫害防治。但是由于桑农养蚕的批次较多,加上桑树病虫害防治所用的农药具有一定的限制,一旦选择不对可能影响蚕的生长,所以应尽可能的进行统一喷洒农药进行防治。根据桑园内病虫害发生规律可知,应在夏伐和冬伐后,将园内的杂草、残枝清理并集中销毁,然后用800~1 000倍甲胺磷农药进行喷洒消毒,消灭病原和害虫。在养蚕期间应尽可能的减少农药的使用,如果必须使用最好使用残效期短、毒性小的农药,防止对家蚕造成影响。尽可能的采用生物防治等方法,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

参考文献

[1]姜德义.海安县蚕桑产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蚕业,2012,33(3):37-40.

[2]陶积阳.原蚕基地的建设和管理的经验[J].广西蚕业,2008(3):45,69.

[3]卢德.规范原蚕点管理,蚕种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J].广西蚕业,2002,39(3):21-22.

[4]严凤连.强化原蚕点的管理与稳定原蚕点之间的关系[J].江苏蚕业,2008,30(1):48-49. (责编:徐焕斗)

猜你喜欢
海安县现状对策
猴兵守山
综合活动:等等,绣球花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海安县人民医院
云姐姐变魔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