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何湾“美丽乡村”建设路径研究

2015-11-07 00:46王冬吴应珍
安徽农学通报 2015年20期
关键词:建设路径美丽乡村新型城镇化

王冬 吴应珍

摘 要:美丽乡村建设事关农民生存和发展。为解决天水市刘坪乡何湾村“美丽乡村”发展模式单一、地方特色不明显、配套设施不足等现实问题,基于对乡村发展条件及发展目标的分析,该文从土地利用、交通、景观、环境改善等方面阐述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何湾美丽乡村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现状;建设路径;何湾;美丽乡村

中图分类号 F29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0-18-03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中国”的建设背景下,我国乡村地区成为发展中重点关注的对象。浙江省安吉开创的“中国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模式是目前我国乡村发展实践的成功案例,促使了“美丽乡村”内涵逐步完善、建设行动得以推广[1]。

1 基地现状

本文以甘肃省天水市刘坪乡何湾村“美丽乡村”为对象,研究其建设路径。

1.1 基地概况 刘坪乡地处秦安县东部,北靠莲花镇,南邻秦安县城,西邻叶堡乡,东接中山乡。秦陇公路东西横贯全乡,村村通公路,交通较为便利。全乡流域面积58.1hm2,辖21个行政村,4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 476户、23 669人。乡镇府驻杜寨村,西南距县城10km。

何湾村地处刘坪乡北部,距离县城13km,距离乡镇府3km,属黄土丘陵地形,海拔约1 500~1 700m,是刘坪乡何湾万亩优质无公害蜜桃示范基地中心村。

1.2 自然概况 刘坪乡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呈阶梯带状走向,境内植被稀少,属渭北黄土高原浅山干旱山区,海拔1 220~1 900m。正常年份平均降雨量507mm,年均气温8.2℃,无霜期160d左右,是秦安县果树栽植最适宜的乡镇之一,主栽苹果、桃等果树品种,占耕地总面积的85%,其中蜜桃1 588.67hm2,苹果920hm2,年果品产量达6万t以上,产值1.78亿元,是农户增收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何湾村“万亩优质标准化蜜桃生产基地”,平均海拔1 650m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土层深厚、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是桃栽培的优势产区之一。年总产量3万~4万t,总产值8 500万~1亿元左右。主栽桃品种有仓方早生、沙红桃、北京7号、处暑红等。

1.3 区位交通 “万亩桃园生产基地”紧邻秦安县城和凤山景区,区位和周边旅游资源优势明显,发展潜力较大。基地内部有X462县道,与C097、C340两条已建成的硬化村道,路幅宽度3.5m,均可直接联系至贯穿县城的207省道,并向东与莲花镇形成良好的交通联系,外部交通较为便捷。

1.4 区域环境 近年来,依托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秦安县大力发展林果支柱产业。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新建了一批以林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大力兴建果品储藏设施,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依托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桃之乡和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经济林产业示范县的优势,拓宽果品销售渠道,秦安蜜桃产业发展市场环境已经成熟,并具相当规模。

基地整体呈阶梯带状走向,农宅、桃林顺势而建。建筑与植被、传统与现代,因高低起伏的地势及错综的地势交相更替,景观层次错落有致,山地自然景观丰富,田园风光优美。

2 现状分析

2.1 土地利用方面 何湾村规划范围面积为48.09hm2,现状建设用地面积为18.14hm2,其中居住用地为8.96hm2,占总用地的18.63%;公共设施用地为0.27hm2,占总用地的2.04%;道路用地为5.88hm2,占总用地的6.76%;村庄产业用地为2.17hm2,占总用地的1.14%。非建设用地总面积为34.35hm2,占总用地的71.43%(表1)。

2.2 交通方面 基础设施不完善,覆盖率不高,交通系统不完善。刘坪乡大部分村庄尚未开通公交车,其他片区虽然有公交系统,但村庄内部自然村之间,村落内部农户之间,都存在道路狭窄。

何湾村现状道路主要分为对外道路、村庄主路、支路3个等级。其中定西向对外道路从村庄南部穿过,现状宽度3.5m,沥青路面,质量一般,局部路面出现破损漏沙。村庄内部主干道南北向贯通,联系何湾、徐咀2村,北侧徐咀村主干道宽约3m,未硬化。支路、巷道基本为土路,道路宽度为1~2m。由于地形高差和无序建设等问题,村内道路之间未能相互联系贯通,巷道弯曲迂回,部分地方坡度过大,给出行带来不便。

2.3 景观方面 何湾村周围景观风貌较好,村庄成台地状犹如山地百褶裙,层层叠叠。农田内多种植果树,皆分布在村庄周围。果园林地面积超过村庄耕地总面积的1/2,整个村庄处在果树林木环抱之中,村落掩映与农田果林之下,但仍存在诸多不足:村庄内绿化不足,宅间、道路两侧基本没有绿化;村庄内缺少垃圾收集点,村内乱倒垃圾现象严重,影响周边环境;建筑风貌杂乱,风格、色彩相差较大。

何湾村现状建筑质量良莠不齐,分为较好、一般、较差3类,建筑质量较好的属于近期修建的新住房,居住条件较好;建筑质量一般的始建于20世纪80~90年代左右的砖木或土木结构,建筑多为一层;建筑质量较差的是部分居民的危房和铺房茅厕、柴房等,影响当地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村容。

2.4 环境方面 农村生活污染日益突出。何湾村垃圾收集、运输、填埋及处理系统滞后,生活垃圾被随意抛在地面、田间地头以及路旁,现在已成为主要污染农村水源和土地的因素。此外,农村的污水处理设施也严重不足,地区污水管网系统严重滞后,投资不足,后期的管理维护等一系列设施跟不上,资金和人员相对缺乏,各片区村庄污水管网系统或多或少存在处理效果不佳,覆盖率底,维护不到位等问题,大批量的污水直接排入地表,造成环境污染。近年来,何湾村大力发展林果业,在农药的施用过程中,大量农药残留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化肥的非科学的使用,给周边环境带来严重污染。

3 建设路径

何湾村的综合建设以满足村里“经济要发展、村庄要美丽、设施要完善、村庄要和谐”的总体诉求为出发点,结合何湾村的具体情况综合整治措施。在整体改善和谐的基础上,主要以拆除影响整体风貌、质量差的建筑,质量一般的建筑进行重点整治,立面粉刷美化,塑造公共活动空间,全方位最大化绿化种植,乡村旅游产业打造,市政设施配套,道路及停车设施的完善和改造。增加公共配套设施为主来实现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的目标。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提升林果业,实现绿色品牌,产业化发展大幅度提升农民收入,为美丽乡村建设打下经济基础。

3.1 土地资源利用

3.1.1 村民住宅用地 重点改善人居环境,方便村民的生产、生活,防止污染和干扰,提高居住质量,坚持土地节约利用的原则,形成配有与规模相应的配套设施的、环境优美的、富有地方特色的农宅。在未来何湾村建设过程中,对居住的人口分布进行空间优化,通过对现状村庄发展进行综合发展评价及科学合理的规划,按照集聚发展村、一般发展村、保留特色村和搬迁村等发展方向,以农村社区化为导向,通过农村宅基地置换和村民住房改建,引导农村人口自发地向集聚发展村集聚,促进空间的优化布局。

3.1.2 村庄公共服务用地 设施配套的标准化是何湾“美丽乡村”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未来的发展中应以村级为单位,在建设中统一规划[2]。为满足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的完整,规划新建幼儿园、小学、村委会、敬老院、卫生室、综合服务中心等设施,修缮现状三圣寺,并结合入口、片区中心等重要节点布局公共服务场地(表2)。

3.2 道路交通整治 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慢行交通为主导,构建“功能清晰、布局合理、服务便捷”,与村庄发展相适应、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绿色交通系统,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

依托过境公路实现对外联系,南连树庄村,北接背湾村。由于现状过境公路比较狭窄,道路两侧缺乏人行道,现规划对现状道路进行整理。结合现状道路及村庄功能布局,形成各自独立又紧密联系的村庄道路系统。在现状基础上,结合房屋拆迁改造,规划构建可达性强、品质高的步达网络,有机联系整个村庄的各个角落。步行道路宽度控制在1~2m。规划车行道路分为村庄主路、支路两级。结合现状道路及规划要求,主路沿用现状路及村庄内部道路,道路宽度控制在5m,满足双向会车要求。另外在规划若干支路加强车行可达性,道路宽度控制在4m,满足单项通车要求。

3.3 建筑景观布局 住宅建筑主要以双坡屋顶为主,尽量应用当地建筑材料,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各类公共建筑除满足功能要求和方便人的活动外,必须与村庄环境相互协调,注重特色空间的营造;村口可通过雕塑、小品配置、植物造景与建筑空间营造等手段突出景观效果,村口风貌应自然、亲切、宜人;村庄中心应精心设计、构思新颖,体现地方特色与标志性。规划着重对入口进行重点设计,强化形象,反应村庄风貌,对出入口的道路、交通组织、建筑、雕塑和小品的设计,要有较强的艺术性和可识别性,又要能体现特色。形成“一轴、一廊、四带、四心、多节点”的绿地景观布局结构以及“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景观系统,通过在空间中的有机结合、创造优美的空间景观[3]。

“一轴”是沿村庄对外道路两侧绿化景观形成的绿地景观主轴;“一廊”是沿村庄主要道路形成的贯穿村民生活片区休闲景观廊道;“四带”是沿村庄外围山地景观形成的4条生态景观轴;“四心”是以村庄公共广场和公共绿地组成的2个景观中心;以强化的入口景观广场形成的2个休闲娱乐中心;“多节点”是各组团内部零星分布的景观节点。

“点”是充分利用宅旁空地进行绿化,倡导村民加强庭院绿化种植,形成丰富的绿地景观斑块;“线”是沿村道和内部组团间联系道路,利用多种绿化形式,增设环境小品,增加景观亮点,可种植经济林,形成错落有致、具有一定节奏韵律的绿化景观带;“面”是中心广场、村口绿地以及各组团内部大面积的公共绿地、山体绿化等形成面状的绿化景观。

3.4 环境条件改善 生态环境是乡村地区的优势与特色,应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需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才能严格保护好生态本底。综合何湾村地形高程、坡度、桃园林以及生态红线区域以保护为基础,且依托何湾村“万亩优质标准化蜜桃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生态观光、生态休闲度假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应多考虑推进风景路建设、打造特色休闲交通网络、提高乡村建设质量和风貌环境水平。通过合理的种植方式来强化对景观特征的维护和改善。“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则应强调建设空间内的生态空间,应与外围乡村地区相互融合。

生活环境是人联系最紧密的环境,对乡村的生活垃圾和污水采取措施进行无污染处理。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每条道路应增添适当的垃圾桶,建设固定的垃圾回收站等等,且请人专门负责街道垃圾的定时清理。此外还可以通过科学填埋,化学分解的方式,达到垃圾处理,保护环境的目的。也可以通过先进的垃圾焚烧办法,将垃圾残渣作为材料,产生的热量实现垃圾向能源的转化。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铺设地下管道,有序的处理生活污水,改善乡村的环境。

4 结语

在“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在我国城镇化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下已经展现出自身的科学发展状态,目前何湾“美丽乡村”的建设已经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期,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才能让何湾村逐渐转变成规划科学、整洁有序、经济发展、乡风文明和谐的新型乡村。但是何湾的“美丽乡村”建设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合理规划,才能让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真正过上好日子,最终完成从落后乡村向新型美丽乡村的华丽转变,从而最终实现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张婧,段炼.基于村民主体的村庄规划建设思路新探索——以重庆市古花乡天池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5(1):128-130.

[2]坚持不懈推进新农村建设 开创美丽乡村建设新篇章[J].吉林农业,2015(3):30-31.

[3]王亚平.加快建设美丽乡村[J].群众,2015(2):29-30.

(责编:张长青)

猜你喜欢
建设路径美丽乡村新型城镇化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试论《弟子规》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