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腺肽联合磷酸肌酸钠对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观察

2015-11-07 06:27孙军英
医药与保健 2015年12期
关键词:磷酸肌酸胸腺肽心肌炎

孙军英

胸腺肽联合磷酸肌酸钠对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观察

孙军英

目的 观察胸腺肽联合磷酸肌酸钠对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7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7例,治疗组给予胸腺肽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对照组给予能量合剂及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心肌酶谱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7.3%,对照组总有效率72.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心肌酶谱CK-MB、CK、LDH、cTnl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心肌酶谱CK-MB、CK、LDH、cTnl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各项症状消失时间分别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胸腺肽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心肌酶恢复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儿童病毒性心肌炎,胸腺肽,磷酸肌酸钠,临床症状,心肌酶谱

病毒性心肌炎是儿科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可由病毒或其他感染引起,病毒侵犯心肌后引起心肌炎性变化,临床表现轻重不一,有乏力、活动受限、心悸、胸痛等症状,少数重症患儿可发生心力衰竭、严重心律紊乱、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1]。传统的治疗方法是用能量合剂、黄芪及大剂量维生素C营养心肌,近年有人采用免疫制剂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取得了一定的疗效[2],我院采用胸腺肽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肯定,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2月~2014年6月在本院住院的患儿74例,均符合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3],男39例,女35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7例,年龄1~13岁,平均年龄(6.05±1.56)岁;对照组37例,年龄1~14岁,平均年龄(6.85±2.13)岁。两组患儿均有精神差、乏力、长出气、胸闷、气短等临床症状。发病前均有呼吸道或肠道感染病史。排除扩张型心肌病及合并其他脏器严重并发症患儿。两组患儿在病史、症状、体征及心肌酶谱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卧床休息,对照组给予能量合剂、维生素C100mg~200mg/(kg·d)静脉滴注及辅酶Q10口服等。治疗组采用胸腺肽注射液3~4mg/(kg·d)加入10%葡萄糖液100ml中静脉滴注,1天1次;磷酸肌酸钠,小于1岁0.5g/d,大于1岁1.0g/d,静脉滴注,两组患儿疗程均2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心肌酶谱的变化。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实验室各项检查指标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好转,实验室各项检查指标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均无改善,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P<0.05有统计学意义,计量数据以(±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及两组间有效率比较采用卡方(X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7.3%,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为72.3%,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治疗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表2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d)(±s)

表2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d)(±s)

组 别 乏力 胸闷 胸痛 长出气治疗组 5.73±1.94 8.13±2.15 6.65±1.60 7.62±0.95对照组 7.11±1.87 9.54±1.64 7.81±1.54 8.78±0.95 t 3.115 3.160 3.178 5.262 P <0.01 <0.01 <0.01 <0.01

2.3 两组心肌酶谱的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心肌酶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心肌酶谱均有改善,其中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各种病毒引起的心肌炎症,主要是柯萨奇病毒和埃克病毒,在婴幼儿患者中轮状病毒引起的心肌损伤也很常见,由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容易漏诊、误诊,而心肌酶的改变对诊断病毒性心肌炎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尤其是CK-MB的升高对心肌损害的诊断有一定意义。有学者认为细胞免疫反应在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中起着主导作用,大多数心肌炎是通过免疫变态反应而致病的[4]。有人认为在病毒感染后第一周主要是病毒侵犯心肌,引起炎症反应使心肌受到一定损伤,在感染的第二周以病毒诱发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反应介导心肌损伤为主[2],所以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时,在应用营养心肌及改善心肌代谢药物的基础上应用免疫制剂,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单位:475002河南省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

表3 两组心肌酶谱的变化比较(n=37,±s)

表3 两组心肌酶谱的变化比较(n=37,±s)

组 别 CK-MB(U/L) CK(U/L) LDH(U/L) cTnl(ng/mL)治疗前 39.54±9.87 184.32±11.52 312.17±32.87 1.98±0.32治疗组 治疗后 15.35±2.31 48.23±5.91 186.37±11.29 0.27±0.12治疗前 38.98±8.76 181.19±9.98 314.39±28.12 1.79±1.01对照组 治疗后 25.46±5.47 62.37±3.93 210.19±9.89 0.56±0.22

胸腺肽是从动物胸腺中提取的一种可以调节免疫功能的活性多肽,它主要通过作用于机体T淋巴细胞分化、发育及成熟的各个阶段,来发挥调节细胞免疫作用,还可以增强B细胞抗体应答和细胞因子生成,同时还可以激活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并且抑制病毒复制。柳瑞春等[5]研究显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胸腺肽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可增强患儿免疫力,调节免疫平衡。磷酸肌酸钠是通过磷酸肌酸的形成给心肌的生理代谢提供营养成分,磷酸肌酸可维持线粒体及细胞膜的正常功能,使磷脂酶更加稳定,它可稳定心肌纤维膜,在心肌收缩的能量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可以防止由于自由基产生的过氧化反应而损害细胞膜的稳定作用[6]。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7.3%,对照组总有效率72.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肌酶谱CK-MB、CK、LDH、cTnl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两组均有改善,且治疗组心肌酶谱CK-MB、CK、LDH、cTnl较对照组改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各项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以上结果提示,胸腺肽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可显著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和心肌功能、降低心肌酶,加快患儿康复。

[1]王子谦.磷酸肌酸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70例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3,42(22):2603-2604.

[2]许艳丽.胸腺肽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3,3(4):207-208.

[3]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 [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494-1496.

[4]张丽.胸腺肽注射液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评估[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3,7(1):99.

[5]柳瑞春,马超.胸腺肽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20(4):544-546.

[6]杨树涛.参麦注射液联合磷酸肌酸钠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浆hs-CRP和NT-proBNP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23):80-82.

R725.4

A

猜你喜欢
磷酸肌酸胸腺肽心肌炎
心肌炎患者减少食盐摄入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应用胸腺肽联合抗生素治疗的效果观察
胸腺肽ɑ1治疗肝衰竭疗效的Meta分析
静脉滴注磷酸肌酸钠引起1岁女童过敏性紫绀一例Δ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胸腺肽α1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产生的影响
磷酸肌酸钠用于老年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治疗56例分析
胸腺肽联合抗生素对老年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治疗效果
左卡尼汀治疗心肌炎的临床价值及不良反应观察
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急性爆发性心肌炎的临床观察
磷酸肌酸钠在治疗急性心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