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图画书初探

2015-11-07 20:04李悦李祖旺
科技传播 2015年17期
关键词:阅读方式互动

李悦++李祖旺

摘 要 随着信息时代数字化更新不断加快,“交互”式的沟通方式已经成为时下产品设计与创新的新时尚。这种互动性元素不仅应用于书籍内容的设计,而且随着电子技术的革新,在手机、平板电脑等新阅读媒体上也出现了交互式的书籍。相比数字科技炙手可热,在种类繁多的传统纸质图书市场中,立体图书同样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读者的目光。论文试图通过文献分析对早期立体图画书发展和形态进行初探,着重阐述“立体绘本”书的多种形式,以及其所引带出不同时期“阅读文化”的演变过程。既:单向传教式的书本阅读,过渡到图文并茂式的阅读,再发展到文字、音乐、立体图画构成的多向互动式的阅读。这种平面到立体,枯燥到趣味,单向到参与。反映出新时代人们对互动式阅读形式,一种新的阅读理念阅读文化的需要。

关键词 立体图画书;阅读方式;互动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46-0005-03

1 立体书概述

当下社会已经进入了一种多向读图自媒体的时代:仅仅是阅读文字,会让人厌倦,让人不过瘾。所以需要图片不断刺激我们的眼球,激发我们的求知欲和触动我们麻木的神经。图文相结合成为一种趋势,图画书成为了大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媒介。

用图像来传达信息的方式,最早是人类原始社会时期的岩画图腾。这样“图腾”往往是涂鸦式的随意,让人易懂,方便交流。后来,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文字的出现,图文的配合使其信息的传递更加明了,而且更加容易理解。今天,用文字配图的书籍,已经成为“儿童读物”的代名词。特别是近来正在流行的“绘本”图书,其阅读对象大部分是还是儿童。在中国,大众普遍对图画书的认知,是属于儿童启蒙教育娱乐读本。我们今天要谈到的立体图画书,其实,他不仅仅是属于教育儿童的范畴,他也曾经启迪过非常多的成年人的童心,让他们又找回了那失去的快乐与梦想。图画书,在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他们接受教的第一本教材,而立体书则是由于它独特的魅力在平面图文传播的基础上,建立起三维感知性强的传播方式。然而大众不一定知道,立体图画书早期阅读对象并不是针对儿童。而且由于早期印刷技术原因,这样的书,在市场中的流通并不是特别广泛。但是,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平面视觉语言扩大到三维立体的视觉语言范围,其意义重大。

立体图画书可以称之为Pop-up Book,或者可动书(Moveable Book)[1]是一种以三维空间造型,运用拉动、掀开、旋转等方式在平面图像上改变视觉效果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立体绘本可以呈现出声音、灯光、气味等,可以是多孔的绘本、蛇腹折式的绘本、卡片式、螺旋式的立体绘本。立体绘本利用纸的工艺与技术让视觉空间从二次元的平面让绘本打开的时候开始了时间和空间概念发生的场面转换,加上描绘的画和语言的融合让阅读有了可操作的互动性、趣味性、游戏性、故事性更加吸引读者兴趣;通过参与和操作让读者印象深刻,这也正是早期的立体书大多是用于天文和医学的教学,使枯燥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视觉化、甚至趣味化。正是这种特殊的信息载体,颠覆了传统平面图书的固有模式。立体图画书以它独特的阅读方式吸引着我们的目光[2]。

2 立体书的技法种类

19世纪中倾到19世纪末,基本的立体书的技法确立。其中包括折盖构造、打开飞出弹立的构造、打开角度90°水平垂直的构造、打开角度180°立体的构造、打开角度360°垂直立体的构造、折叠抽拉式构造、剧场舞台型构造、回转盘型构造等。[3]

1)翻转折页型:是立体书最早的形式,出现于18世纪,早期为了便于阅读将大于开本的纸张折叠插入书籍中。例如科普解刨类的书籍经常使用翻页折叠将解剖前后的图样折叠,打开后可以呈现出解剖前后的样子。

2)蛇腹折叠型:镂空裁剪过得画面用蛇腹折叠的方式,在封面的中央开口,利用空气远近法营造一种三次元的场景再现。

3)抽拉型:通过用纸制作的可控端与一层纸相连,抽拉可以上下左右的变化来改变人物的姿势或者场景的变化。

4)立体全景折叠型: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流行于上流阶级子女的娱乐玩具,多以利用书脊为垂直中心点,相向180°对折,形成360°立体造型,多以房屋建筑造型,或者有利用打开180°的角度折叠(Angle Folds)、抽拉(Pull-Tabs)等,甚至是更复杂的折拉工艺制作出不同立体造型。

5)窗口型:通过在书籍的固定位置挖洞开口,使得页面翻页时可以通过所开窗口可以看到不同的画面。

6)感官类玩具立体书[4]。(1)触觉型:在书中利用不同材质让读者触摸。(2)听觉型:通过可触摸有声式的互动书为主。(3)嗅觉型:是以能散发出不同种类的味道的嗅觉型立体书。(4)视觉型:主要利用光学原理和反射视觉误区,利于特殊印制的透明胶片及附加手电筒或放大镜来细看或突出某种景物或形成黑白色光差效果的立体书。

3 立体图画书的发展

早期的立体图画书可以追溯到13世纪,涵盖期间从1240开始。当时,还不叫立体图画书,只是用于研究星际运行或是用于医学研究上的学术教科书。第一个已知的移动的一本书是1306年马修·帕里斯(Matthew Paris)用圆形形式活动的羊皮纸来帮助计算圣日页。到16世纪,欧美医学界开始采用多层活页的形式编制解剖学教科书来展示人体内脏器官,也有地图、航海、园艺等教学书采用立体形式。

在所收集的资料所能看到最古老初期的立体书是武蔵野美术大学美术馆收藏的伊拉斯莫斯的首次插绘版《愚神礼赞》(图1)①(1676,Hans holbein der Jüngere)木板插绘,通过活版印刷,将事先布置好的版面,预留出空白进行木板插绘的方法。但是从这本书可以看到图版中出现简单的可折叠的插图。专家推测可能是是由于空白的地方不够大,整体印刷会溢出,才改为折叠式出版。然而,作为出版者伊拉斯莫斯来说,当初是否有意将其作为折叠式刊物来出版,如今已经无处可考。

图1

在欧洲,17世纪以前仅供孩子自己玩阅的出版物几乎是看不到的,在18世纪的时候,由于文艺复兴盛行的远近透视法、不可见的东西可视化的科学几何学的技法表现。出现了一种让大人和孩子共同玩乐的运用三维挂件手法制作的图册,这些以纸张素材,由最初的纸张和绘画简单重叠,到反复折叠式的全景连环画和透视画,称之为窥视书,甚至也有类似走马灯(用旋转来改变画面),以及在当时的剧场以及杂技场中人气很高的角色的形象的画册等,成为了一种为数不多的流行娱乐。

按照出版的立体书来说,从17世纪前后开始到19世纪中期为初期的立体绘本,原因之一是以立体技法的观点来判别的。从17世纪开始,简单的单纯的立体工艺才逐渐登场,直到18世纪后半到19世纪初叶。这些技术被应用于用于娱乐的书籍,尤其是儿童。当时最普及的立体绘本形式是从小孔里看风景再现。其中最有名的是《凡尔赛宫庭园》(图2、3)。这本绘本由法国在1830年出版,主要描画的是路易14世国王建造的凡尔赛宫。从小孔中望去,凡尔赛宫的辉煌和气势以小孔成像特有的进深感被表现了出来。

图2

图3

窥视书通过焦点透视法,将8~10张图画通过蛇腹折(风箱折)折叠连接,使其部分展开,从中央的窥视孔往里看,通过立面的风景构造出纵深感,产生出生动的视觉效果,画面的层层叠叠可以产生空气远近法,仿佛身临其境。

17世纪的欧洲因为相继不断的战争混乱不堪,另一方面在科学水平发展显著的大航海时代下。世纪欧洲启蒙思想的传播,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表示着近现代化的到来。人们精神上的诉求加深,也逐渐出现了以娱乐为目的挂件绘本。这种绘本的先驱领导,当属伦敦的罗伯特·赛亚。书名为《Harlequinade》的折叠式小册子在1771年被出版,所谓的被称为(翻页型)turn-up book,也就是现代折边挂件绘本的原形。以当时人气很高的滑稽演员为题材,创作翻折式的立体绘本。

18世纪欧洲的启蒙思想广泛传播,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版物和书店出现,带有娱乐性的立体绘本在当时的书店很受欢迎。

到19世纪,这种立体工艺的原型才算是逐渐基本确立。并且出现了以神话题材为原型的立体书,已经上升到三次元空间的表现,利用了许多高精的工艺手法,有些是从未见过的奢华工艺所精心制作的多样的立体图册。这些精美的立体刊物,说他是书刊、是画册、甚至是玩具,都难以区分清楚。在当时为数不多的娱乐中,入手这些立体画册对于大人和孩子们来说一定能带给他们很大的乐趣。在19世纪后半期,众多的巧匠把制作手法,绘画的工艺更巧妙的使这些立体书达到艺术的领域。随着印刷技术的繁荣发展和印刷手艺好的职业人的存在,越来越多的画册得到量产,但是孩子们的日常玩具如类似立体书这种都是不易保存的,都会面临着损坏的命运。

经过一段漫长的发展后,工业革命带来的先进技术,尤其是 19 世纪最后 20 年立体书出版进入一个黄金发展期,此时欧洲新式机械设备的出现以及彩色平版印刷术的兴起,使得一批结构相对复杂并且色彩鲜明的立体出版物开始出现。[5]

之后的19世纪后半叶,在德国,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立体绘本之父”的Lothar Meggendorfer(1847-1925),用一种被称为“Panorama”的技法,用舞台设计的形式制作出了独特的立体绘本《Internationa Circus》(图4)。和Lothar Meggendorfer同时出现的另一位立体绘本作家Ernest Nister(1842-1909)(德国人)制作出了利用圆盘回转原理的立体绘本,只要旋转圆盘就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画面,大大提高了立体绘本的艺术性和趣味性。

图4

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起,立体绘本的制作和生产处于休眠状态。但此时已经由欧洲转到通过战争国力迅速发展起来的美国,立体绘本才再次复苏。直到1932年,美国出版商Blue Ribbon Books在出版的一系列由哈罗德·朗茨(Harold Kubasta)创作立体图画书被正式命名为“POP UP Book”。并在19 世纪后半期基本确立了立体构造以及技法。

20世纪的时候,绘本领域的主导从英国迁往至美国,在20世纪中期,由于很多新生代绘本的出版和发展,在美国迎来了绘本的第二个“黄金时代”。纽伯瑞儿童文学奖的创设和第一个绘本奖凯迪克大奖的设立都反映了相对于儿童的绘本世界被接纳的范围越来越广了,进一步来说,由于市场紧俏的需求带来了出版社的联动的扩张。立体绘本的领域也越来越偏向大众化,这也宣布这立体绘本商业化时期的到来。

立体书设计在初期并没有考虑到书本的文化内容,也不会认识到书籍是不是该有和内容相符合的设计,只是在遇到一些阅读功能不便时设计解决其问题。随着立体书设计制作的发展深入,人们开始在书籍中设计来表现想表达的文化和意识。文化设计更为重要的是产品的文化功能,这些形象、符号是文化产物,是传播的媒介。因此书籍设计不但要具有实用和审美功能,还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立体书的出现,消释了传统的模式,将二次元的平面设计推向三次元,使其视觉语言更宽广,开拓了一种新型的阅读形式,带来了新奇的阅读体验。立体图画书运用奇妙的智慧的构造设计、色彩丰富造型独特的图画;简易有趣的操作激发了读者的求知欲,带来较强的互动体验。最早是为了解决功能上的缺陷,由于样式新奇,这也是从最早直观体验教学到以趣味性或以玩具性为主要目的的娱乐性书籍,到后来针对培养儿童阅读习惯,倡导寓教于乐的学习教育。立体书表现出巨大的潜能和独特的魅力,立体书的出现也对现代的交互设计起到了启发的作用。

朱赢椿曾说过:“纸质书不会消失,但是量会越来越少。除了阅读,读者还能从好的纸质书中寻找收藏的价值。而粗制滥造的书籍不会给读者带来这样的感受,它们被电子图书所代表的‘快时代所淘汰是迟早的事。用专注地力量用心设计,或许可以在电子图书的大潮中,为纸质书寻找到新的生存空间。”正如朱赢椿所说,收藏价值是每个门类设计师在达到解决功能问题以后新的主要目标,设计作品上升为艺术作品,书籍设计已经不再一味地追求美观实用,而是追求是否能具有更高的人文价值内涵。这也是当代3D科技无法完全取代的意义所在。[6]

注释

①伊拉斯谟的《愚人颂》主要以“愚人”的口吻评论当时的世态世象,对以罗马教廷为代表的宗教权威和以君主制度为代表的世俗权威极尽讽刺之事,当然也没有忘了为法学家、哲学家之类不讨作者喜欢的人士捎上一笔,他很俏皮地称这些人为“贤人”,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而把普通人称为“愚人”,则满怀同情、大唱赞歌。除此之外,本书还选收了伊拉斯谟的其他文章、书信,以及后世学者们的评论。

参考文献

[1]David A.Carter.&James Diaz,The Elements of Pop-up[M], Simon & Schuster US,1999:1-2.

[2]黄丹.儿童立体书设计的“五感”特征研究[D].武汉:武汉纺织大学,2010.

[3]康德瑞,吴馨.插图在立体书籍中表现形式的应用与研究[J].大众文学,2011(22):100-101.

[4]黄肖铭.浅论立体书的结构与艺术魅力[J].美术界,2009(04).

[5]董世斌.立体书出版发展现状与前景探析[J].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

[6]谢琼.论设计文化的发展规律——以立体书设计为例[J].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2015(07).

猜你喜欢
阅读方式互动
浅议语文阅读教学
用互动方式打通两个舆论场
手机报面临的发展困境及纾解之道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分析阅读教学法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
关于现代大学生文学阅读倾向的思考
给孩子插上阅读的翅膀
新媒体环境下图书营销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