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分析

2015-11-07 06:27贺燕妮
医药与保健 2015年12期
关键词:厚壁B超胆囊

贺燕妮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分析

贺燕妮

目的 探讨应用B超诊断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0年12月到2015年10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病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对其进行B超检查,分析检查的准确性和影像学特点。结果 B超诊断结果中有62例患者为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正确率为88.57%。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影像学图像为厚壁型、隆起型、实块型和混合型4种。结论 B超检查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有较高的准确率,对于早期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作为早期诊断的有效手段,值得大力推广。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B超;早期诊断;临床意义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有恶化程度高、侵袭能力强、无明显临床症状等特点,因此病人多在疾病进展期或者晚期才到医院就诊接受治疗,治疗效果受到严重的影响,患者的治愈率大大降低[1]。选择2010年12月到2015年10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探讨应用B超诊断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临床意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2月到2015年10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有男性31例,女性39例,患者的年龄范围为(48-75)岁,平均年龄为(60.8±9.2)岁,病程时间为0.5-4年,平均病程为(1.4±0.5)年。患者入院的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有些患者有呕吐、发热等症状。

1.2 方法[2]应用GE p-6型彩色B超机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探头的频率设置为3.0-5.5MHZ,检查前8h患者需禁食。检查过程中患者呈左侧卧位和平卧位,从右肋缘下斜切和右肋间沿着胆囊进行长轴或短轴扫描。

1.3 观察指标[3]观察患者的胆囊形态、大小、囊壁、囊腔内是否有异常的回声,同时观察患者的胆道、肝脏、一线和肝门区有无肿大淋巴结等,将观察结果认真记录下来。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B超诊断结果 将B超检测结果与手术、病理等手段确诊结果进行对比,诊断的正确率高达88.57%,误诊率为11.43%,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B超诊断情况汇总(总例数为70例)

2.2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B超检查的影像学特点 根据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影像学图像,可将患者分为厚壁型、隆起型、实块型和混合型4种[4],各种类型分别有11例(17.74%)、7例(11.29%)、18例(29.03%)、26例(41.94%)。

各种类型的特点如下:厚壁型:胆囊壁局限性或者弥漫性不均匀增厚,其中颈部和体部的增厚最明显,胆囊浆膜和粘膜层不光滑、不规则或者回声中断;影像学显示很多的岩壁走形的动脉血流。隆起型:早期胆囊恶性肿瘤的胆囊壁呈单发乳头状、蕈伞状或结节状突入胆囊腔,多发部位是颈部,直径超过10mm;结节为典型形状,中等回声,基底宽且表面凹凸不平;影像学显示病变部位的血流丰富。实块型:多出现于晚期患者,胆囊轮廓不清晰,回声不均匀,恶性肿瘤向周围浸润生长导致胆囊与肝脏的界面消失;从影像学结果中可见血管绕肿块而行,有的血管甚至伸向肿块的内部使得血流信号异常丰富,频谱中可发现很多动脉;混合型:兼有厚壁型和隆起型的影像学特点,这种类型的最常见。

作者单位:710089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中医医院B超室

3 讨论

目前临床对于胆囊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还未完全明确,但是公认的致病因素为炎症感染、局部机械性刺激、代谢紊乱以及个体易感差异等[5]。胆囊恶性肿瘤早期没有任何特殊症状和体征,因胆囊结石的掩盖不易被发现并确诊,等出现腹痛、黄疸、腹部肿块等显著的临床症状时表明患者的病情已发展至中晚期,大大增加了治疗的难度,接受手术治疗的治愈率极低,术后的生存期也较短;化疗对于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治疗作用不明显,因此及早发现并确诊是提高患者生存率最重要的手段。

利用超声检查的一些声像图表现可以为胆囊恶性肿瘤的诊断提供有力的依据,选择2010年12月到2015年10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经过B超检查确诊了62例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通过与病理诊断、手术确诊的结果进行对比,诊断结果的准确率高达88.57%,误诊率降至11.43%。在确诊的结果中,腺恶性肿瘤的例数是最多的,有41例,占总例数的58.57%,平滑肌肉瘤的例数是最少的,仅有4例,占总例数的5.71%。而误诊的8例包括了肝癌、胆囊腺肌增生症、胆囊腺瘤和慢性胆囊炎并泥沙样结石,均与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影像学结果类似。通过观察B超的影像学结果,分析其特点将胆囊恶性肿瘤分为了厚壁型、隆起型、实块型和混合型4种类型,根据它们的特点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B超检查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有较高的准确率,对于早期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作为早期诊断的有效手段,值得大力推广。

[1]刘雅静.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研究[J].中外医疗, 2015,34(3):187-188.

[2]沈燕玲,陈镇标,蒋敏姬.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33-34.

[3]张虹,郎胜坤.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和MRI诊断分析[J].安徽医药,2014,18(2):300-301.

[4]唐广山,刘金有,周光礼,等.原发性胆囊癌的MRI与B超诊断价值探讨[J].中国CT和MRI杂志,2012,10(1):60-62.

[5]郝金钢,杨菲菲,尚芸芸,等.原发性胆囊癌102例MRI诊断价值分析[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4,35(12):58-61.

R735.8

A

猜你喜欢
厚壁B超胆囊
P92厚壁焊缝相控阵超声检测实验研究
大厚壁对接环焊缝坡口设计及焊接参数分析
B超机日常维修案例分析与保养
怀孕做阴道B超,会引起流产吗
写字的尴尬
胆囊切除术后胆囊残株内钛夹超声误诊结石1例
高压容器设计及制造要点概述
巧用一元二次方程的“B超单”
浅析厚壁复合板设备焊接工艺规程制订
胆囊底缝线牵引两孔免夹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操作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