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璐
摘要:《急就篇》,又名《急就章》,西汉史游撰,为当时识字课本,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识字教材。《急就篇》把两千多个单字编成三言、四言、七言的韵语,原有三十一章,经过后人增补,今本为三十四章,其内容可分为“姓氏名字”、“服器百物”、“文学法理”三大部分,内容几乎涵盖了汉代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将从《急就篇》的文献方面、内容、书法、考古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分析。
关键词:《急就篇》;研究现状 ;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K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10-0095-02
一、研究《急就篇》的文献方面
(一)关于注释的研究情况
古籍类主要有唐代颜师古《急就篇注》,宋代王应麟《急就篇补注》。颜师古《急就篇注》已亡佚,现保存在王氏补注内,《急就篇》流传到魏晋南北朝时,其中的语言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相差甚远,开始出现了一些简单的注本,注者有曹寿、豆卢氏、刘芳、崔浩、颜之推五家。唐初,颜师古吸取诸家成果,完成了《急就篇注》一卷。颜师古在注释方面,概括诸家之说,简洁精当,例如:卷一,急就奇觚与众异。颜师古注:“觚者,学书之牍。或以记事,削木为之,盖简属也。孔子叹觚,即此之谓。” [1](P.32)颜本较前诸家注本更优,所以旧本皆淘汰,王国维说:“颜注出而魏晋旧本亡,王补出而唐宋旧本亦亡。”王应麟《急就篇补注》,补充了大量有关的资料,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例如:对“觚”的补注。《论语》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程子曰,觚而失其形制,则非觚也。本着言必有据,实事求是、未闻缺疑,力求全面的原则补注。第一,言必有据。王应麟每立一说,必广征博引,言必有据,不以孤注、无证而断。以经史诸子探其原,以《尔雅》、《方言》、《本草纲目》辨其物。第二,实事求是、未闻缺疑。对于不知者则直言之,不遮不避。例如:高辟兵,《汉霍光传》有司隶校尉臣辟兵,不知姓。第三,力求全面。王应麟以“通儒”自律,凡有注释,皆探源逐末,力求资料全面,不拘于释字释义,同类并举,相关资料都一一罗列,极其丰富。
张舜徽《急就篇疏记》在叙中写道,吾观《急就篇》偶有发悟,或揭原书之义例,或正旧注之疏舛,偶尔述之,遂成文章,题名《急就篇疏记》。我们可以了解到本文侧重的是对义例和注释的探究。沈元《<急就篇>研究》,刊于《历史研究》1962年第3期。论文对《急就篇》的注本研究,对我们的启发颇多,为我们研究《急就篇》提供了思路。王智群《<急就篇>颜注引方俗语研究》,《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以方言的视角研究颜注,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纵观研究《急就章》注释的文献,大多是对《急就章》内容的注释,以颜本、王本为基础,多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这为笔者在论文写作中提供了基本的线索,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便利。
(二)关于版本校勘的研究情况
颜师古是第一个校定诸本异同的,宋代有黄庭坚和罗愿。清代出现的校本较多。孙星衍《急就章考异》一卷,序言中综述了《急就》的源流,分析了松江本的价值,论证十分精辟。钮树玉《校定皇象本急就章》使我们能够了解到赵孟頫正书本的内容。庄世骥《急就章考异》,从音、义、形各方面探本究源,论定其是非得失,虽然不乏矫枉过正之处,但价值是颇高的。王国维《急就篇校正》一卷,王国维见到的本子较全,因此,他的校本具有一定的总结性。高二适《新定急就章及考证》是集文本考证与书法艺术研究于一身,在《急就章》文字的校勘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沈元《<急就篇>研究》,刊于《历史研究》1962年第3期。论文对《急就章》的校本进行了研究。方敏《<急就篇>传本述略》,《湖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刘伟杰《<急就篇>亡佚文献考》,《潍坊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王慧娟、陈昕《<急就篇>成书及版本述略》,《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年第6期,这三篇论文分别对《急就章》的传本、亡佚、当今出版情况进行分析,为笔者的论文写作提供重要线索,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全面的梳理研究。
二、 研究《急就篇》的内容方面
张丽生《急就篇研究》对《急就篇》的内容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例如:对《急就篇》的书名称呼、编纂目的、史游生平、成书之年、编排结构、全书字数、复字问题都进行了探究。沈元《<急就篇>研究》,刊于《历史研究》1962年第3期。提出《急就篇》是“汉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论文主要探讨社会阶级的问题,即农民、豪强、奴婢私隶。
蒙学教育的研究情况:龙月云《论蒙学<急就篇>中的医学教育》,《中医教育》1994年第6期,文中系统梳理了医学知识,例如:记载药名病名七十多种,介绍了人体的器官等简单的医学知识。同时也教育儿童有病时要“迎医匠”不可迷信巫卜。陈艳华《我国古代的蒙学教材》,《教育科学》1999年第1期,李良品《试论古代蒙学教材的类型、特点及教育功能》,《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王子今《两汉童蒙教育》,《史学集刊》2007年第3期。其中陈艳华《我国古代的蒙学教材》,《教育科学》1999年第1期,文中介绍《急就篇》在当时的普及情况。《急就篇》流传最广,是汉自唐的主要识字教材,顾炎武讲:“汉魏以后,童子皆读史游《急就篇》。”可以看出《急就篇》在当时是比较普及的蒙学教材。 在此基础上,笔者着重探讨《急就篇》对蒙学的影响。
生活百科的研究情况:黄永和《浅述注本<急就篇>的医学价值》,《中医药文化》1991年第1期,陈海波《<急就篇>姓名初探》,《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朱启新《说“觚”》,《文史知识》2000年第9期,鲁宝元《石敢当——日本冲绳所见中国文化留存事物小考》,《唐都学刊》2003年第1期,姚宏杰《识字与训诫:从<急就章>到<千字文>》,《中国德育》2006年第5期,官德祥《从王褒<僮约>探析汉代中叶四川田庄商品经济》,《中国农史》2010年第4期,罗容海《王应麟<姓氏急就篇>与宋代姓氏学及姓氏教育》,《寻根》2011年第1期,张传官《<急就篇>人名“慈仁他”校正》,《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年第2期,张传官《谈<急就篇>等秦汉字书的性质——与张金光先生商榷》,《辞书研究》2012年第3期。此类论文多是就《急就章》内容的某一方面进行分析,笔者在此基础上将尽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以便能更完善对《急就章》的认识。
三、 研究《急就篇》的书法方面
在书法文献中,有一些关于《急就篇》的记载。例如:张怀瓘《书断》、张彦远《法书要录》、《宣和书谱》、张丑《清河书画舫》等。张怀瓘《书断》:“张芝字伯英。韦诞云:其草书《急就章》皆一笔而成。”《宣和书谱》:“唐陆柬之草书《急就章》。”高二适《新定急就章及考证》此书考证章草、正书均极严格,依照汉字发展的规律,以隶书考章草,而不直接以《说文》正字为依据,是此书的一大创获。此书是将真、行、草、章多种书体于一炉的书法巨篇。它将对我国的书法的发展和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无可替代的深远影响。佚名《元代<急就章>书写的复兴》,《荣宝斋》2006年第1期,刘一闻《也说赵孟頫章草<急就章>三本》,《上海博物馆集刊》2012年第12期,徐纯原《高二适的<新定急就章及考证>》,《中华书画家》2013年第7期,毛慧《皇象<急就章>唐代摹本两宋题跋人物考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4年第12期。此类论文多是对章草的研究,在借鉴的同时也要有所补充。其中毛慧的论文,更是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角度,有待完善和探究。
四、 研究《急就篇》的考古资料
罗振玉、王国维《流沙坠简》、张凤《汉晋西陲木简汇编》中关于《急就篇》的考古资料,为我们研究《急就章》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于豪亮《<居延汉简甲编>补释》,《考古》1961年第8期,姚淦铭《论王国维於<急就篇>之研究》,《铁道师范学院》1990年第1期,张传官《试论<急就篇>的新证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张传官《吐鲁番出土<急就篇>残卷二种补释》,《敦煌研究》2014年第4期。此类论文中所提及的新材料,为笔者的研究注入新的素材,有利于材料的丰富和视角的开阔。
参考文献:
[1][汉]史游.急就篇[M].湖南:岳麓书社,1989.
[2][唐]张怀瓘.书断[M].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2.
[3][唐]张彦远.法书要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4][宋]王应麟.玉海[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5][宋]无名氏.宣和书谱[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9.
[6][宋]叶梦得.石林燕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4.
[7][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37.
[8][元]戴表元.剡源集·附札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35.
[9][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0][清]耿文光.万卷精华楼藏书记[M].黑龙江:黑龙江 人民出版社,1992.
[11][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12][清]顾炎武.日知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13][清]罗振玉 王国维.流沙坠简[M].宸翰楼,1914.
[14][清]张凤.汉晋西陲木简汇编[M].有正书局,1931.
[15]高二适.新定急就章及考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82.
[16]张丽生.急就篇研究[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