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楠
2013年4月,“工业4.0”战略由德国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此后,“工业4.0”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热点。为了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得新的优势,各国围绕“工业4.0”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工业4.0”不仅仅是新技术的革命,也是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并且,随着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变化,全球价值链也将面临深刻的调整与变革。
“工业4.0”时代全球制造业竞争
更加激烈
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对金融过度创新的弊端进行了深刻反思,并更加重视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各国为了发展制造业,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力,提出了各自的“工业4.0”战略。
在德国,为了实现“德国制造”质的飞跃,也是迫于在上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中落后于美国的压力,德国制定了“工业4.0”战略。2013年,德国工业4.0工作组发布《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报告,强调多种因素共同奠定了德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领先地位,也使德国能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开拓新型工业化的潜能,即“工业4.0”,并将领先的供应商战略和领先的市场战略作为“工业4.0”的“双重战略”。德国的“工业4.0”战略,旨在推动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研发与创新,而其背后更重要的战略意义则是推行德国标准,使欧洲甚至全球接受德国的标准,从而使德国制造业始终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在美国,为了寻找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克服产业空心化的弊端,奥巴马政府把重振经济的突破口聚焦到制造业,实施了“再工业化”战略。2011年6月,美国提出《先进制造伙伴计划》(AMP),将发展先进制造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希望以新的革命性的生产方式重塑制造业。2014年10月,美国又发布了《加速美国先进制造业》(AMP2.0)。AMP报告把构建国家级的创新网络、保证创新人才渠道以及提升商业环境等,作为继续保持美国在全球创新方面的领先优势的三个支柱。长期来看,美国的目标是要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抢占先机,引领世界高端制造业。
2013年6月21日,国际3D魔幻艺术城大展在杭州开幕。
在中国,为了力争在全球制造业竞争中寻找出路实现突破,中国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中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中国制造2025”要兼顾到规模庞大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实现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和在高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为此,“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任务主要包括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等九个方面。
此外,其他国家也根据本国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工业战略。例如,法国先后推出“新工业法国”计划和“新工业法国II”计划,英国推出了“英国工业2050战略”,日本则将人工智能作为重振“日本制造”的突破口。这些都将促使工业4.0时代的全球制造业竞争更加激烈。
生产模式变化与全球价值链布局调整
“工业4.0”以智能制造为核心,通过信息物理系统这一综合计算、网络和物理环境的多维复杂系统,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将生产过程中的供应、制造、销售的信息数据化和智慧化,并最终实现快速、高效和个性化的产品供应。在此过程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逐步消失,一些新兴业态和合作形式逐步出现。随着新价值创造过程的逐步改变,价值链布局也将随之发生调整。
首先,智能制造使全球生产网络向智能化生产网络转变。智能制造可以说是“工业4.0”的核心,它能够实现产业链分工高度有效精准对接。一方面,智能化生产网络体现在技术的智能化。与传统的机械化生产相比,智能制造运用能够自我控制的智能机器。智能机器能够融合机械、电子、传感器、计算机硬件、软件、人工智能等许多学科的知识,汇集当今许多前沿领域的技术,在生产过程中从事诸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智能活动。但智能制造并非机器取代人,而是智能机器和人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系统。另一方面,智能化生产网络需要先进生产设施的互联互通。网络分布式生产设施在智能制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智能工厂的基础。智能化生产网络对全球价值链的参与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一国的企业在技术能力和设施联通上不能与先进的智能化生产网络对接,那么它将被排除在“工业4.0”的智能化全球生产网络之外。
其次,协同制造进一步推进生产分散化。在“工业4.0”时代,互联网、物联网、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不断涌现,也催生出新的生产模式。协同制造就是典型代表,它充分利用这些技术,使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合作伙伴共享信息,将依次进行的工作环节变为并行环节。协同制造能够突破传统串联生产方式的时间、空间限制,能够更迅速地响应客户需求,实现柔性生产,达到资源最充分利用的目的。协同制造的创新还体现在从工厂的集中生产转变为网络协同生产。“工业4.0”的新技术使得分散化生产的成本进一步降低,企业信息和优势资源共享,实现跨界协同生产,这将打破传统的互联网企业与制造企业、生产企业与服务企业之间的边界。同时,协同制造也体现了企业内部组织方式的创新,使原有组织形式向扁平化、网络化演变。越来越多的网络化的虚拟企业出现,这些企业可以只设立总部而不设生产车间,将生产业务通过协同生产来完成。
最后,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使各国在价值链环节中的优势对比发生改变。从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化生产代替手工制造以来,工业化生产走上了一条标准化、批量化,通过技术进步实现规模效应的道路。在标准化产品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们更注重追求个性化的产品,这就对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工业4.0”时代,3D打印等新技术的出现使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成为可能。3D打印是一种增材制造,而非传统的材料去除、切削加工的减材制造技术。它可以在一台设备上快速精密地制造出任意复杂形状的产品,并大大减少了加工工序,缩短了加工周期,实现一切从需求出发的“自由制造”。“工业4.0”不仅实现了个性化定制的突破,也将会带来全球价值链布局的调整。目前大量的零部件和中间产品贸易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制造环节特别是高端制造环节将呈现出向发达国家回流的趋势,以便更好地利用其人力资本和靠近消费市场等方面的优势。
商业模式创新与全球价值链网络拓展
在“工业4.0”时代,由于新技术的推动,商业模式有了更大的创新空间。随着制造业向软性制造的方向发展,模式创新也从制造环节延伸到服务环节,从而实现产品研发、生产、物流、营销和管理等全价值链的智能化。因此,商业模式的改变对于制造业价值链的优化、重构都至关重要。
首先,研发设计从外包到众包使价值链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化。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外包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业务方式,这是缘于外包可以更好地利用全球资源并降低成本。当前,产品创新越来越注重以用户需求为中心,让用户参与创新过程。由此,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参与的开放式、协同式的众筹、众设以及众包等商业模式应运而生。众包在创新设计领域的出现,对产业链分工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颠覆传统产业结构。例如,小米、美的、海尔等企业都通过各自的网络众包平台,把全球研发资源、用户需求以及企业的优势相结合,获得产品创意和技术方案。与外包向着高度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不同,众包强调挖掘非专业、跨专业的创新潜力。众包使得全球价值链向一大批业余爱好者、发烧友和兼职者开放,而对企业来讲,相比传统雇员,这些人力成本几乎不值一提。
其次,供应链管理从独立到整合,使价值链增值空间进一步提升。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不断发展,供应链管理也出现了以供应链大数据分析、供应链联盟、供应链一体化等为特征的变化。当前,数据信息逐步超越单个企业的范畴,为企业、供应商以及合作伙伴所共享。大数据的应用为供应链管理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在商品配送物流环节,供应商能够依据大数据预测各个配送店的货物需求,从而做到准确备货,及时送达。在大数据共享基础上,供应链联盟得以发挥比传统的价值链结构更多的优势,它使得同一条供应链中企业的资源、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结合在一起,形成优势互补,大大缩短了对市场需求的反应时间。上述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变化,能够推动传统价值链结构的整合重组,使得以用户为中心的精准分工成为可能,提高采购、生产、运输、仓储等环节的附加值,使整个价值链增值空间进一步提升。
最后,营销方式从实体到网络,使价值链参与方式更加灵活。在“工业4.0”时代,价值链中的营销环节也呈现出新的形式,出现了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数字化、精准化、社会化为特征的网络营销方式。随着信息技术、大数据、互联网、移动网络、社会化媒体、云平台等新技术与营销目标的结合,集广告、促销、公关、推广为一体的社会化网络营销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其典型媒介包括Facebook 、Twiter以及腾讯QQ、微博、微信等。社会化网络营销通过大数据分析,对消费偏好形成准确定位,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关注口碑效应的传播。小米公司是一个典型例子,它利用互联网传播口碑,并形成“饥饿式”营销,从而实现互联网直销,代替传统分销渠道。在“工业4.0”时代,大众消费者也能够通过自媒体营销参与到价值链网络,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参与者”。
(作者为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