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课题组
创新引领转型 改革促进转型
——浙江省“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要点摘编)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课题组
▲当前浙江已经进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阶段,“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同等重要。尤其需要促进两者融合,互动发展
“十三五”时期,全球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发生调整,美欧日经济增速总体趋缓但有所分化,新兴经济体崛起势头虽有波折但趋势不改。以绿色、智能为特征的新技术产业革命正在兴起,世界各国正在力图抢占互联网、大数据、新能源、生物产业、健康产业、海洋经济、环保产业等新产业制高点。在WTO框架之外,TPP、TTIP和TISA贸易投资协定和多国之间自由贸易区协定正在展开角逐,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格局更加明显。我国正在进入经济增速从高速向中高速“换挡”,产业结构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增长动力由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换的发展新常态的重大调整变革期。
在新常态下,我国国际战略、结构调整、体制变革出现三大发展趋势。即处于由全球治理跟随者向主要参与者转变的关键时期;处于区域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加速重构的关键时期;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扩大与多国的自由贸易协定和政治、经济等全面合作,以及加快国内的自由贸易园区建设,立足亚太地区,提升中国对全球经济贸易投资规则制定参与权,扩大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力,拓展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空间;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通过综合交通体系联通陆上向西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向东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深化东中西互动合作、加快沿海沿江沿边全面对内对外开放,带动中国经济升级;实施以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为重点的城市群战略,提升城市群的国际地位及区域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城乡区域空间格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更好地适应科技产业革命和消费需求变化,更快地集聚国际创新资源,根本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基点,加快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及业态创新,抢占国际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协同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国企和国资管理体制、财税体制、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开放型经济体制等重大改革,将最大限度释放市场活力,激发创新创业动力;最大限度地打造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加快构建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
在上述战略背景下,浙江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决胜期。既面临经济增长动力趋缓与改革发展成本高企、传统优势产业快速转移与新兴支柱产业接力过慢、民营经济升级压力加大和创新支撑能力不足、社会转型加速与政府治理能力准备不足的“四大挑战”,也面临着决胜转型升级的难得机遇。为此,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必须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创新与改革,抓住全球科技、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确立加快转型发展的主线,取得转型发展的实质性成果。为此,建议“十三五”时期浙江发展总体思路为:以创造全省人民美好生活为追求,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发展的主线,确立转型发展的新目标,强化转型发展新动力,走出转型发展新路径,以创新引领转型,以改革促进转型,努力实现“四个翻一番”目标,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建设“两富”、“两美”的现代化浙江奠定扎实基础,保障现代化建设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核心要点是,确立转型发展新目标,强化转型发展新动力,走出转型发展新路径。
确立转型发展新目标,就是追求更加稳健的经济运行区间。经济运行区间稳定在6%-8%之间,年均增速保持7%左右。发展目标上追求更加高端的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和谐的城乡区域关系、更加优渥的人民生活品质、更加美丽的生态人居环境、更加科学的社会治理体系。
强化转型发展新动力,就是牢牢把握和强化“创新驱动、改革推动、开放带动”三大动力。把创新驱动战略摆在核心位置,以创新引领转型,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产业的赶超发展。把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落到实处。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率先在民营经济、金融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政府债务风险管控机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有实质突破。把对外开放合作推向新的深度和广度。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新机遇,实施更加主动的国际化发展和地区合作战略,依托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宁波—舟山港、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等战略平台,形成内外联动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合作网络、产业集群和产业链。
走出转型发展新路径,就是坚持集约高效、绿色生态、协调均衡的新路子。更加重视以信息化提升工业化、城市化,更加重视发挥人力资源和自主创新作用,更加重视以强化都市区经济和重点产业集聚区提升集约开发水平,更加重视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维护好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改善生态人居环境,以“美丽浙江”为载体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实现健康、高效、协调、均衡发展。
(一)构筑经济发展新动力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民营企业依然是推动浙江经济转型的主体,加快民营企业转型是浙江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必须积极引导、精心呵护。当前外部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民营企业分化加速,有一种认识认为,民营经济已不是浙江经济的主体。事实上,这些问题都只是“成长的烦恼”。浙江经济根基在于民营企业,这既是发展基础所在,也是潜力所在、希望所在。只要解决好目前浙江民营企业存在的股权结构相对封闭、家族化管理倾向和创新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就一定能再创辉煌。破解这些问题,需要企业自身、政府和全社会努力:要尊重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大力改善民营企业发展环境。需要加快培育高素质企业家梯队,帮助老一代企业家拓展对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的适应力,把新生代企业家的培育工作作为战略工程和希望工程来抓。要一如既往地加强要素、平台、人才、资本市场、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对民营企业的全方位支持。
当前浙江已经进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阶段,“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同等重要。尤其需要促进两者融合,互动发展。当前,服务业既是经济发展增量的主要部分,又是转型升级的主要内容。2013年,浙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达到46.1%,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2%,并连续十年快于GDP增速一个百分点左右,也快于同期工业增速。同时,服务业在制造业的提质增效上作用突出。下阶段,必须抓住产业融合这个关键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重点做好四篇文章:一是做好“补链”文章,补上生产性服务业的“缺链”。二是做好融合文章,重点做到“三个推动”,即推动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升级;推动从加工制造等环节加快向研发设计、品牌网络、供应链等环节延伸;推动传统消费品制造产业向时尚产业转变。三是做好制造业升级文章,推动制造业从以劳动密集传统产业为主逐渐转向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四是做好特色文章,把浙江有基础、有独特条件的特色金融、现代物流、旅游休闲、健康养生、文化产业、教育培训等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必须将信息经济加快培育成浙江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发展条件看,发展信息经济浙江已具备了市场天时、先发地利、共识人和等诸多有利条件。抢占信息经济“制高点”,就是抢抓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有二: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先行。加快推进宽带浙江战略,统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把浙江打造成全国乃至全球信息基础设施最为先进、成本最低的地区之一。二是着力推进信息经济的“四大融合”,即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信息化和新型城市化深度融合、信息化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信息生产和信息消费的深度融合。
(二)进一步优化省域空间发展格局
当前浙江空间布局面临空间功能布局和分工不合理、以县域经济布局的局限性显露、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偏弱等问题。“十三五”时期浙江应尽快培育层次分明、功能协调的空间发展结构。
一要探索编制空间布局“顶层规划”,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秩序。在省级层面,探索编制和实施省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全省进行统筹谋划。在市县域层面,积极探索“多规合一”问题,逐步建立从总体到局部、自上而下有机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
二要主动实施都市区带动和“小县大城”空间结构优化战略。推动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义乌等四大都市区建设。加快推进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等网络建设,加强与周边城镇紧密经济联系。边远山区和海岛实施“小县大城”战略,内聚外迁,集中力量推进人口、产业和公共服务向县城集中,增强县城集聚能力。
三要把中心城市和中心镇培育作为重中之重。化大力气优化中心城市发展环境,使之成为高端要素、高端产业的集聚高地。同时,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和土地集约要求,加快小城市和中心镇建设,建设一批带动示范力强的风情小镇。
(三)确定新常态下转型发展战略着力点
从旧常态到新常态,最大的改变在于发展动力更多来自于创新驱动;经济循环格局由发达国家主导为主,转到更多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国家主动构建的新开放循环格局上来;产业提升更多地表现为通过金融力量、资本运作、兼并重组的方式来实现。我们认为,适应并引领新常态,必须重点做好创新、开放和金融三方面的战略部署。
一要加大创新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投入。要把投入的重心放到创新设施和人力资本上来。把对创新人才的投入作为优先战略。以加快高等教育开放合作为突破口,建设高水平科教创新区。聚焦重点,加大力度建好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新材料科技城、嘉兴科技城等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好杭州自主创新示范区。择优扶持建设一批专业、高水平的科技孵化器。加快实现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开发与产业三者协同发展。
二要加快构建一批高能级开放平台。主动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宁波—舟山港一体化与国际化能级提升,加快健全宁波、舟山政府层面交流合作机制。积极深化浙沪合作加快洋山区域开发,加快小洋山北侧区域合作围垦步伐,争取将其纳入上海自贸区功能范围。充分发挥义乌“一带一路”战略的纽带作用,提升义乌在浙江乃至全国开放合作中的战略定位,带动浙中浙西及更大地区开放合作。积极引导支持境外经贸合作区和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谋划一批综合保税区和开放口岸,积极创建自由贸易港区。
三要加快发展壮大浙江地方金融业。必须将地方金融业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率先支撑建立转型升级的金融环境和服务体系。建议在整合和开发基础上,通过上市、引进战略投资、组建战略联盟等方式,做大做强省、市金融机构。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股权投资基金中心;与上海错位发展,加快培育特色金融优势,重点扶持和培育体现普惠制和信息经济特点的互联网金融,与高新技术产业培育高度融合的科技金融,支撑海洋经济发展的航运金融以及供应链金融等。
“十三五”时期,浙江劳动力和人口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挑战凸显。如何积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如何把握好人口老龄化显现带来的危与机,至关重要。
对于第一个问题,要积极有序地围绕“人的城市化”这一核心目标,按照逐步放开和人群、领域、空间、时间“四个有序”的基本原则展开。一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二是完善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三是设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四是构建并完善城镇建设用地、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的机制。
对于后一个问题,需理性看待,主动应对。通过构建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改革养老金体系,提高养老资产的积累和投资效率,来妥善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生产和社会负担带来的挑战。同时,也要善于利用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产业和人力资本经验红利,针对高技术、高经验人群实施有差别和选择自由的退休制度,把握好人力资源需求的节奏和供需平衡点。
如何引领新常态,转变地方治理方式尤为关键。针对当前阶段地方治理方式“重管制、轻协调”、“重经济、轻社会”、“重审批、轻监管”、“重程序、轻效率”的问题,必须加快改革步伐。
一要积极转变职能,把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放到更加突出位置。二是继续简化事前审批,科学增强事中事后监管服务能力。三是减少政府管理层级与环节,不断提高行政效率。推行大部门制,深化“省管县”体制改革。四是注重发挥智库作用。完善各类智库参与决策机制和智库的治理机制;建立党政人才“旋转门”机制;实施外脑智库计划,拓宽国际化人才进入政府咨询机构的渠道;大力培育社会机构发展民间专业性智库。
课题主持人:黄勇;负责人:朱李鸣;成员:潘毅刚 何垒 施纪平 秦诗立 廉军伟 郎金焕 张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