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良山
构建创意农业发展激励机制
杨良山
图/金川
近年来,浙江创意农业发展得到了省领导的高度关注,发展势头强劲。创意农业是指通过创意,把工程、制造、信息等领域的专业技术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并依托人们的创意灵感与文化艺术等活动高度融合,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以强化农业生产功能、优化农业生态功能、提升农业生活功能为手段,以丰富人们生活要素财富、增加社会福祉为目标的一种新型农业业态,具有要素创造、产品智造、文化创新、环境创美、生态创优等功能。浙江具备发展创意农业的资源条件和市场条件,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浓厚的创意农业发展氛围,拥有了相对丰富的创意农业发展平台,在产品提质增效、新兴产业培育、资源优化再生和空间高效利用等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是,与四川、上海、北京、福建等省市相比,浙江省在推进创意农业发展的组织管理机构建设、社会服务机构完善、示范基地建设、创意农业阶层培养等方面尚存在一定的差距。笔者就构建浙江创意农业发展激励机制提几点建议,供决策参考。
成立创意农业协会为主体的组织管理机构。行业协会是个人、企业和相关机构自愿组成的社会团体,在开展行业自律、搭建政企桥梁、开展行业研究、举办行业峰会、组织评优表彰、开展项目对接、组织人才培训、建设示范基地、开展咨询服务等推动行业发展方面,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建议成立浙江省创意农业协会,集中一批各领域的一线生产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发挥其活跃在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懂技术、懂管理、了解企业、熟悉市场,具有创意灵感丰富、学术探究深厚、科普宣传有力和技术咨询有效的优势,承担为个人、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服务的重任。
建立创意农业人才的评价体系和培训机制。农业生产是一项复杂劳动,也是一项创意劳动,是创造性和个性化的劳动,创意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好的创意需要有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较为广阔的知识面做为基础。发展创意农业,必须有一批具有较高创意素养的创意人才。成功创造出“鳖稻共生”模式的浙江清溪鳖业的创意团队人员,就具备了水稻育种、水稻种植、植物保护、中华鳖育种、中华鳖养殖等农业种养技术,同时也拥有较为丰富的病虫害防治、信息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创意人才的辨别,目前国内外尚无标准化的评价体系,建议组织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尽早建立创意农业人才的评价指标体系,筛选出具有较高的创新素质和发展潜力的创意农业人才,跟浙江其他领域的专业人才一样,列入省有关人才培养计划,尽早形成具有浙江农业特色的创意农业阶层,推动浙江创意农业的发展。
建立创意农业项目的评价体系和扶持机制。浙江创意农业的发展进程,充分展现了做为新兴产业的创意农业发展的艰难。有关主体在发展创意农业过程中,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扶持,但在当前的制度框架下,资金扶持均是以各种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或技术推广、设施建设等项目为载体,具有专业性强、目的性强等特点。而创意农业是一种多学科综合的农业形态,具有边缘科学的典型特点,其形成和发展有其自身的特性和规律性。目前财政扶持项目的立项、验收、考核等评价体系,无法适应创意农业发展的需要。建立创意农业项目的立项、验收等评价体系,对创意农业项目进行符合其自身发展规律的扶持,是促进创意农业发展的必要之举。同时建立创意农业项目的评价体系,也有利于创意农业项目的监管,特别是对创意农业项目财政类扶持资金进行科学的绩效评价,从而更好地发挥创意农业项目财政扶持资金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建议建立创意农业项目的立项、验收等评价体系,促进创意农业发展,同时建立创意农业项目的绩效评价体系,加强对创意农业项目的监管和评价,充分发挥创意农业项目财政扶持资金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建立保护发展创意农业的风险保障机制。浙江创意农业的发展历程表明,创意农业既是一种循序渐近的过程农业,也是一种日积月累的探索性农业,需要实施主体长期坚持不懈的探索。各农业经营主体在长期的创意农业探索中,普遍经历了经费紧张、自然灾害、病害风险、虫(鸟、兽)害、水污染等各种逆境,有些在主体的努力下成功化解,有些在无可奈何中接受损失,即使主体推出的各种创意项目,在具体实施后,也不断暴露出新的问题,有些问题经过完善后得到顺利解决,有些创意项目因存在问题太多或效果不好而被直接淘汰。有的主体在实施创意农业项目过程中,遭遇到了罕见的自然灾害,所有设施在灾害中全部毁损。在整个实施过程中,主体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尽管通常情况下当地政府部门也会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但在目前的扶持政策下,存在额度过小、资金申请难、资金到位慢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主体创意农业项目的及时顺利实施。建议建立创意农业的风险保障基金和损失快速评估、资金快速拨付等政策性风险保障机制。特别是要按照不低于当年农业增加值1‰的标准提取省级农业巨灾基金,放入财政指定的专户,并指定专门机构进行稳健地运作,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通过完善的风险保障机制,激励并保障创意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建立鼓励共享创意农业成果的奖励机制。创意农业成果具有较强的外部经济性,其成果共享对于推动当地乃至其他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体在发展创意农业过程中,一方面不断地产生新的创意模式,形成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创意农业成果;另一方面,积极主动地与周边农户、行业内相关从业人员甚至是政府部门共享其创意农业成果。如“稻鳖共生”模式成功以后,德清县农业局、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浙江省农业厅以及农业部均先后在公司召开现场会,中央电视台等主要媒体对“稻鳖共生”模式进行了详细的报道,来自省内、国内其他省份的参观者更是络绎不绝。在共享公司的创意农业成果上,公司展示出了德清人的大度。公司不仅全面开放生产基地供有关人员参观、拍照、摄像,公司主要负责人或技术人员还经常应邀详细介绍该模式的具体做法。在共享该创意农业成果的过程中,公司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表现出了一个农业龙头企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但公司既没有向参观人员收取参观门票,也没有收取任何技术让费和接待费用,同时也没有专门的渠道向有关政府部门申请相应的扶持经费。对共享创意农业成果的激励,主要有成果交易产生的经济收益等物质激励、同行的肯定性评价以及政府的肯定性评价等精神激励以及政府部门的各种奖励或扶持经费。实践证明,目前共享创意农业成果的主要激励来自于同行的肯定性评价以及政府的肯定性评价等精神激励,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创意人才开发创意成果、共享创意成果的积极性,制约了创意农业的发展。建议建立政府主导的创意农业成果共享激励机制,把相关创意农业成果列入政府采购清单,通过政府购买、资金补助等形式,促进创意农业成果及时快速地传播,充分发挥其效益。
建立投资创意农业项目建设的土地利用机制。近年来,浙江各地政府大力加强农业投入,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大幅度提升。特别是大力加强农业两区(现代农业综合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路硬、渠光、绿化美,农业的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建设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受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农用地转用限制等因素的约束,农业生产基地的生活空间建设,却不尽如人意,出现了“蔬菜住温室,禽畜住别墅,农工住窝棚”等现象。家庭农场或合作社的办公用房缺乏,农工特别是外来农工的生活用房简陋,生活用水困难,部分农业生产基地甚至没有生活用电,除部分休闲农庄外,一般的农业生产基地没有基本的餐饮设施,更没有象样的接待场所、接待设施,更谈不上象样的住宿条件。这一方面无法留住年轻的高素质人才扎根生产基地从事农业生产,另一方面也无法吸引和留住大量的其他领域的专业人才进驻基地,在生产基地施展其专业才华,推动创意农业发展。另外一大批对农业有激情、对农村有感情的工商企业主,显示出越来越大的农业投资热情,而这些工商企业主在投资现代农业建设中,对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的质量要求较高,明显高于以农业为谋生手段的普通农民。201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在国家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配套辅助设施”。这一政策有利于相关生产基地对基地配套设施进行改善,但实践过程中,一方面,地方政府落实该政策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因为建设用地并不能用于生产基地生活设施的改善,也无法满足新型经营主体或者新型职业农民、创意人才对高品质生活、体面生活的需求。建议以单位土地面积生活要素有效供给能力做为衡量土地产出的主要指标,科学合理安排农业生产用地、设施农业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要把保障农工基本的生活设施用地需求,做为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在省级两区进行试点建设配套基本生活设施的标准化家庭农场、标准化生产基地等,逐步推广,加强生产基地的生活空间的创建,改善生产基地的生活条件,吸引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参与,丰富农业生产人力要素。
作者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